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寓言故事

时间:2024-05-18 10:20:19 寓言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寓言故事【经典】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寓言故事吧,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寓言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寓言故事【经典】

中国寓言故事1

  我有幸在寒假前夕,得到语文老师推荐专门阅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俗话说“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的一生”、“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做为三年级的我,第一次读无插图且字体很小的厚本书,刚开始我根本不习惯,没有耐心读下去,更别说专心致志的读了,我读到三十多页就准备放弃了!

  我的举止被细心的妈妈看到了,她温和地开导我说:“孩子,你已经是中年级的学生了,试着去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蕴含的哲理吧”,在妈妈的劝说和每天的睡前陪读中,我渐渐地喜欢上这本书了!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无数智者对人生精辟的总结。后来我不仅能轻松阅读,而且还扩展了知识面,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每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中,都有名师导读、精华赏析、相关评价,能帮助我理解大家都来恭喜塞翁,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当然,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他的儿子很喜欢这匹马,经常骑马出去。有一次,因为马受了惊吓,塞翁的儿子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一条腿。塞翁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果然,那年发生了打仗,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战场上送了命。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可以不用去参加战斗而得以幸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亦然。

中国寓言故事2

  有一位名叫董阏(e)于的人被派往赵国的上地去任地方长官。

  董阏于初来乍到,他深入民间调查,访探民俗民情、民心民意。这一天,他来到石邑山,只见山中有一条深涧,涧壁陡峭,像斧削,似城墙;涧深百丈,十分险要。于是董阏于找到在当地居住的人,问道:

  “这里有没有人掉进过这深涧?”

  那里的人回答说:“没有人掉进过。”

  董阏于又问:“不懂事的小孩子、白痴、聋哑、疯癫及反常的人,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那里的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继续问:“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过呢?”

  人们还是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曾有人畜掉进这深涧里去呢?”

  那些人回答说:“这深涧十分阴森危险,谁要是进去了,那还能有性命吗?因此无论谁,走到这深涧附近时,都万分小心,要么绕道而行,谁也不敢去碰这个危险,连牲畜看到这深涧也止步不前的。”

  董阏于豁然开朗,他深受启发地拍手叹道:

  “好啊,我能治理好我的臣民了。如果我制定严格的法制,又严厉地执法毫不宽容,让人们知道违法就如同掉进这万丈深涧一样有生命危险,那就谁也不会去触犯法律了。这样,我还有什么不能治理的呢?”

  感悟:

  聪明人总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受到启发,获得智慧。掌权的人从危险的深涧联想到执法如山,可想而知,他日后必定政绩卓着。所以不要高傲,需要不断的虚心汲取人生经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李膺传》。

  讲的是在东汉恒帝时代,有个清官姓李名膺,字元礼的。李元礼曾经当过司隶校尉,权力不小。当时有个太监叫张让,他的弟弟张朔依靠着自己哥哥的势力,在野王县混了个县令当,而且还无恶不作。

  李膺早就知道张朔的罪行了,一直没有机会查办。有一次,李膺知道张朔到京城来住在张让家里,机会难得,他就带领兵将去把张朔抓来,公开审讯后将其处死了。张让见自己的弟弟被处死了,当然怀恨在心,就在恒帝面前告李膺一状。

  恒帝于是把李膺找来责问他:为什么你没有经过奏准就杀了张朔。李膺说:我不愿意积压案子,但没想到办案快也成了罪名,我不怕罪名,也不怕死,请皇上宽限几天,我把当朝主要罪犯都除掉,我就来受死。恒帝听他说得很有道理,也无可奈何,太监们从此便小心谨慎,不敢狐假虎威了。

  李膺不怕强权,敢于凭法惩治官,这种精神是十分可敬的`,于是,有些人称赞他为天下模楷。他的威望很高,每天都有些人想结识,拜见他。而谁要能迈进他家大门,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称为登龙门。

  龙门本来是黄河上的一个山口,鱼要想跳过龙门这一关,游到黄河上游是很困难的。据说,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节,跳过了龙门的鲤鱼就可以变成真正的龙了。因此,人们把升官发财求功名之门也比喻为登龙门。

中国寓言故事3

  有一个人背着一把大弓,四处游历。他那张弓的确是美丽,雕花的弓弯,上好牛皮条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奇怪地问他说:“为什么只见你有弓而没有箭呢?”那人傲慢地答复说:“我的弓是的.弓,惋惜还没有发觉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个人拿着一支箭,处处转悠。他那支箭确实是支好箭,箭头包着银,锋利而闪闪发亮,箭尾上带着美丽的羽毛。可是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这个人手中,不能实现它高远的抱负。有人走过去不解地问:“怎么你只是手里拿着一支箭空转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我这支箭太好了,举世无双,惋惜还没有见到能放射它的好弓!”

  这两个人的话被后羿(yi)听见后,后羿马上找到那个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个有利箭的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弓和箭确实都是上好的。可是,你的箭再好,不用弓放射,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被你永久地握在手中。再说你的弓,再好的弓假如没有箭,也只能是张空泛无用的弓。”

  这两个人听了后羿一番话,好像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对他俩说:“来,把你们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来教你们射箭,你们再来真正领会一下你们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寓意】这个故事告知我们,有些事情是相互依靠对方而存在,通过对方才能显示出它本身的光荣来。假如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而片面地强调一面,那就很难使之发挥出真正的优势来。

中国寓言故事4

  寒风呼啸的寒假里,我又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而现在我却被一本书深深地迷住了,那就是《中国古今寓言》。

  我拿起这本书时,心中不由燃起激动之情。我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认真的阅读起来,我的眼睛简直就无法从书中的世界转移!突然我的眼睛一亮,翻到了《买椟还珠》这一个小故事,而这也让我受益匪浅,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个颗珍珠和一个精美的盒子,后来他就拿去卖,只是有一个人来看,可是他却不看那颗价值连城的珍珠,而小心翼翼地捧起那精美的盒子,爱不释手。之后,顾客就花了大价钱买了这个盒子。这个寓言告诫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恰当,不能没有眼光。听到这里,我的心不由的一颤。原来,这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竟让我懂得了如此的道理。我得出道理后,又像身负使命的使者一样,继续往下看。我接着又看到了《掩耳盗铃》、《高山流水》、《亡羊补牢》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其中《高山流水》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伯牙绝弦》中的`词: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而我们所要做的则需要用心看这本书。

  《中国古今寓言》它就像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一般,带领我学到世界的真谛,而它又像一个与我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一样,那样贴切。它也是我在书的天空下翱翔……

中国寓言故事5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寓言故事》,我给它取名为《不说话的小老师》,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知识,还给我带来了欢乐。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候很讨厌读书,一天,他没有去上学,偷偷跑出去玩,去了城郊,看见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婆婆坐在门口磨着粗粗的铁杵,李白奇怪的走过去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个东西磨成绣花针。”“是用来绣花的吗?”李白问。老婆婆回:“是啊!”“可是这个铁杵好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呀?”李白又问。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的连忙回去读书了,后来成了大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珍惜时间,即使有金子,也买不到宝贵的时间!读书还有三道:心到,口到,眼到!做任何事情还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我一直坚持读书,当我想放弃时,我就想到这个故事,终于把一本厚厚的书读完了,我的心情是很开心的,所以每一件事坚持完成了都是值得高兴的。在以后,我还会继续坚持读书,长大了,才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

中国寓言故事6

  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莫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妈妈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这么伤心?”

  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孙叔敖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还能为别人着想,所以老百姓信赖他。这说明:能为群众着想的人,群众也会拥护和信任他。

中国寓言故事7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书里有善良机智的东郭先生和阴险的狼、有附庸风雅、假装自己很有学问的假博士……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马和驴》这则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同时养了一匹出色的战马和一头普通的驴。战马虽然每天不仅可以有好吃的而且可以快活的在草地上撒欢,但却遭到了死亡的'下场。驴不仅每天要干活还只能吃干草,但最后还是活着。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知道了任何安逸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曾经也这样做过。有一次,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扫地,于是让我抽时间帮助她,可是,当妈妈去忙后,我一心只想着玩,把帮妈妈干活扫地的这项任务忘得干干净净。等妈妈回来后,先看到正在玩的我,又看了看一团糟的地,十分生气地对我说:“任何安逸都是有代价的,好好享受平凡的生活吧,你会慢慢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其实并不平凡。”听了妈妈的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为自己这个不正确的行为感到后悔。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我明白了,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平凡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美好。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也是非常不平凡的。不要等到失去享受平凡生活的机会后你才会后悔。

中国寓言故事8

  一日朝毕,皇帝给群臣出了一道智力测试题:谁能用最多三个字来告诉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

  大臣伯博伸出四个手指头,说道:“四指。”

  “四指?”皇帝和其他的大臣一样,露出疑惑的表情。

  “是的,陛下。这‘四指’就是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区别。”

  伯博道:“眼见为实,只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可算真;耳听为虚,耳朵听来的.东西多半是假,常常是无稽之谈。”

  皇帝赞叹:“不错,人人都长了一双眼睛,就是要去明辨是非,甄别真伪。可是,这与你说的‘四指’有什么关系呢?”

  伯博笑道:“陛下,这‘四指’正是眼睛到耳朵的距离。”

  用眼睛还是用耳朵,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方法;“四指”距离虽短,却是庸人与智者的分野。

中国寓言故事9

  猫和老鼠

  有个寓言家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十分厉害的猫,它英勇善战,是老鼠的克星。老鼠见了这只猫,就像看到了地狱里的勾魂鬼,猫所到之处老鼠闻之色变。这只猫发誓要消灭世界上所有的老鼠。与它相比,捕鼠器、灭鼠药等都不值一谈。当它看到老鼠吓得躲在洞里不敢出来觅食时,它就把自己倒吊在房梁上装死,这狡猾的家伙还抓着根绳索。看着这可怜像,老鼠还以为它是偷吃了主人的烤肉或奶酪,再不就是抓伤了人或闯了祸,遭到吊起来的惩罚。于是,所有的老鼠都从洞里出来,准备为它的'死亡而庆贺。开始老鼠还只是试探性地伸出鼻子,露出小脑袋,再缩回窝去,渐渐地它们试探着走出来几步,然后伸伸懒腰四处找东西吃开了。就在这时,装死的猫复活了,它脚一落地便按住了几只动作迟缓的老鼠。

  “我的计谋可多了,”它嘴里塞得满满的还在说,“这是个传家宝,你们藏得再深也无济于事,到头来都只能成为我的腹中之物。”

  果然应验了预言,看似温文的猫老兄又一次让老鼠上了当。这一次它把全身涂上白,连脸上也不例外,打扮收拾停当,它缩成一团藏在一个打开了盖的面包箱内。由于伪装得巧妙,小心翼翼的老鼠又撞到门前来送死了。只有一只曾因从猫口逃生而丢掉了尾巴的老鼠,见多识广,足智多谋。“这团面粉再好我也不能要,”它自言自语地远远打量化了妆的猫,“我怀疑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名堂,不要说你装成面粉,你就是装成奶酪,我也不会中你的圈套,你休想。”

  这只老鼠讲得真是太好了,它的确成熟。办事要谨慎,凡事问个为什么,否则将会大意失荆州。

中国寓言故事10

  戈壁滩已经荒凉了许多年。

  一天,来了一个农夫,他找遍了东南西北,没有发现水源,最后,他捧起了干旱的沙土,仰天长叹,“这怎么种庄稼?”

  不久,来了一个挖煤的。他整天也是四处奔走,东瞧西看。他用了许多器具,发现了深埋地下的煤矿。

  那位农夫听说了挖煤人的收获,问妻子:“我怎么看不见地下的东西呢?”妻子笑着说:“你是种地的,你的眼睛是从地面往上看的,要看地上长不长庄稼、庄稼长得好不好。挖煤的人是从地面往下看的`,要看地下有什么,下面的东西有没有用。人只有一双眼睛,顾了这边,就顾不了那边。得的时候,就会有失;失的时候,就会有得。不仅是挖煤的,你的所得所获,还是放羊的人得不到的,是烧窑的人得不到的,是开店的人得不到的。”

中国寓言故事11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兄弟情义,要求兄弟姐妹要感情融洽,你敬我爱,互相帮助,家和才能万事兴。有的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谣《鸡鸣》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不讲兄弟情义的。

  有一户富贵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个兄弟却不闻不问。为了不丧失自己既得的权利和富贵,他们竟互相攻击,丑态百出。于是《鸡鸣》作者借百姓之口讽刺这帮没心没肝的兄弟,全诗如下: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

  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林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诗的'意思是:桃树生长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树又傍依在桃边生长。虫子来咬吃桃树的根。李树挺身而出,替代桃树忍受虫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树木尚会以身相代,而人类却将兄弟情义相互忘掉。诗人热情赞扬桃李共患难的美德,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讲兄弟情义的人。

  后来,人们由此而概括出“李代桃僵”,以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互爱互助。后词义转变,现用来比喻以此代替彼或代替人受过。

中国寓言故事12

  望天树与铁刀木都生长在云南热带雨林。 望天树高极了,你要抬头看它,帽子准会掉到地上。它高得连灵敏的测高器也无法测量,测了上部顾不到下部,远远望去,像一个傲然屹立的巨人。 铁刀木矮极了,谁也没有注意过它。它长了一年又一年,身高却一直在一米以下。它在望天树的对面,相比之下,简直成了侏儒。 望天树用枝条抚摸着云彩,嘲笑铁刀木:“可怜的铁刀木啊,你只配到小人国里去生活。”铁刀木不卑不亢地说:“你是比我高得多,可是我的生命力却要比你强。”“什么?什么?”望天树怒视着它,气得大声喊叫起来:“天大的笑话!我这么高这么壮,生命力难道还比不过你这个矮子?” 生活并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天天有和风,天天有阳光,平静而舒适。在一个阴霾的日子里,林中突然闯进一伙凶残的家伙,砍走了望天树和铁刀木,只剩下两个矮矮的树墩。 几天后,一个奇迹出现了,只见铁刀木的树墩上抽出了许多新的枝条,向上伸展,碧绿碧绿——它是一种永远也砍不死的树。 望天树的树墩,一天比一天枯朽,上面长满了霉菌。 从此,在这片林子里,人们再也见不到望天树的高大身影了,矮小的铁刀木却充满着活力。

中国寓言故事13

  一株柳树被虫蛀空了身体,大风将他拦腰折断。然而,它仍活着。第二年春天,它的残躯上发出了新芽。新芽饮着雨露,沐着阳光,长成了袅袅娜娜的柳丝。

  牵牛花从它的脚下钻出来,伸展柔软的身肢,紧紧地缠绕着它往上爬。

  柳树皱着眉头呵斥:“缠着我干什么?你这讨厌的小东西!”

  牵牛花掏出一个小喇叭,“哇喇哇喇”地吹了一气说:“尊敬的柳树老前辈,您多么健康,多么挺拔,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古今中外的名人,我最崇敬的就是您了!”

  柳树听了,心里跟用鹅毛拂的一样舒服。它轻轻摸了摸牵牛花的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牵牛花趁机往上爬了爬,掏出第二只小喇叭说:“伟大的柳树老英雄,您宁折不弯的崇高精神,实在太令人敬佩了!我要向您学习,向您致敬,永远做您的'小学生!”

  柳树陶醉地闭上眼睛,紧紧地把牵牛花搂在怀里,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一样轻轻摇晃着身子。

  牵牛花抓紧机会又往上爬,边爬边掏出第三个小喇叭:“至高无上的柳树老博士,您的知识多么渊博啊!瞧您这头学者似的长发,比爱因斯坦还有风度!瞧您这经受过风雨考验的铮铮铁骨,比萧伯纳还挺拔!古今中外的这家那家,我看都不如您老人家!”

  柳树感到自己飘起来了,像一朵白云,冉冉地越飞越高,越飞越高。

  牵牛花一边吹着喇叭,一边往上爬。不久,它比柳树还高出一头。

  它俯视着对旁边的一棵幼松说:“小伙子,你瞧我爬得多快,爬得多高!”

  幼松瞥了瞥它挂满喇叭的身子,报以轻蔑的一笑。

中国寓言故事14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聚集了古代的一些寓言精华。寓言的意义就在于每个寓意,寓意就是每个寓言告诉读者的道理。我每读完一个寓言故事,都会细细品味它的.寓意,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懂得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大道理。

  这本书不像其他寓言书,它的故事后面并没有直接写明寓意,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品味,这样就可以使读者的理解更加深一层。使道理刻进心中。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亡羊补牢》。虽然是一个小寓言,但读了以后,我却明白了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忽视的深刻道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个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破了,狼从那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快点把羊圈修好,主人却不以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后悔了,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读了这则寓言,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犯了错误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改正。如果小错误出现在大问题上,那么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学习工作中出了差错,应该设法尽快补救,否则你可能会终生后悔莫及。

  书中的还有很多类似的一个个小故事,它们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想,这些故事一定是老百姓们一传十,十传百才创造出来的吧,每个故事都体现了中国的风格,值得大家去阅读!

中国寓言故事15

  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讲原则、重信义,不做那种朝亲“三”,暮近“四”的见异思迁之人。

【中国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中国寓言故事07-16

中国寓言故事12-11

经典中国寓言故事05-06

中国寓言故事经典09-01

中国寓言故事05-17

鱼目混珠中国寓言故事09-21

中国寓言故事:郑人买履06-02

中国寓言故事《苹果》06-24

中国寓言故事五则07-02

中国寓言故事及寓意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