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

时间:2024-04-22 15:30:17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舟求剑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注解

  寓言原文

  刻舟求剑 [1]

  (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成语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典故出处

  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2]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后来人们将其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寓言故事。

  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3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4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他对剑术非常着迷,梦想能够成为一名顶尖的剑客。他日夜苦练,终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剑法。

  一天,他听说有一把传说中的神剑深藏在湖底,据说只要将船停在指定位置,向湖中投入剑,剑就会自动出现在水面上。小明非常期待能够获得这把神秘的剑,于是决定亲自去寻找。

  小明带上自己最得意的木船和手中最锋利的剑,来到了湖边。他按照传说的'方法,将船停在预定的位置,然后将剑投入湖中。随着剑沉入湖底,小明等待着神剑的浮出。可是,好久过去了,湖面依旧平静,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小明有些焦急,心想:“莫非我做错了什么?”他几次尝试,但都无济于事。他不禁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实性。

  正当小明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老人走了过来,看出了他的困惑。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你错了地方。剑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了。”

  小明不解地问:“那神剑到底在哪里?”

  老人笑着伸出手指,指向远处的一片草地说:“剑不在湖底,而是在岸边的草地上。你要放船再去找剑,就变成了刻舟求剑。”

  小明恍然大悟,觉得自己真是糊涂透了。他立刻放下木船,拔腿向草地奔去,果然在那儿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陷入错误的思考方式中,而不愿意去重新审视问题。就像小明一样,他死抠着剑必须在湖底,而错失了真正的机会。有些时候,只有放下固有的观念,重新审视问题,才能找到事物的真相。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5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 [2]

  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寓言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6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是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就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都纷纷的大笑了起来,说:船是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7

  战国时,楚国有人家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警惕,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失落江中。他连忙去抓,曾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触十分痛惜,但那楚人彷佛胸中有数,顿时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暗号,并向各人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中央,以是我要刻上一个暗号。”

  各人都不睬解他为什么如许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刻在船上刻暗号的'中央下水,去捞取失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以为很稀罕,喃喃自语说:“我的宝剑不便是在这里失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暗号呢,怎样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繁大笑起来,说:“船不停外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样找失掉你的剑呢?”

  《吕氏年龄》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过后批评述这个,“守株待兔”的人是“太愚笨可笑了”!

  实在,剑失落在江中后,船连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挪动。像他如许去找剑,真是太愚笨可笑了。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8

  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成语】刻舟求剑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做事很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没想过变通一下。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9

  在战国的时候,一位楚国人很喜爱剑术,总是随身携带一把宝剑。他做事非常死板,书上怎么写的他就怎么做,学剑时师父怎么教的他就怎么练,甚至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别人怎么做的,他也学着怎么做,从来不肯改变一下。

  一回,他经过山林,看见一位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把斧头掉进山谷去了。从山上往下看,不知斧头落在何处。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去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一直在旁边瞧着,心里十分佩服那位樵夫,于是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中。

  有一天,这位楚同人搭乘一条渡船过江去。大家站在船上一边观看江景,一边谈天,这位楚国人恰好站在船舷边。渡船行到江中,忽听“扑通”一声,楚国人不小心,将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同船的渡客见了,急忙请船家停船。一位好心的渡客劝这位楚国人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笑着摇摇头,不慌不忙地说:“我自有妙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然后他站起身,招呼船家继续行船。一位会游泳的'青年要帮他下水打捞,也被他笑着谢绝了。

  渡船在江上行了好久,终于到了岸边。这位楚国人这才慢慢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他所刻的记号那里跳下水去。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他浮出水面惊讶地说:“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同船的渡客见他这副模样,全都哄然大笑起来。那位青年更是笑痛了肚子,他说:“渡船已经走了这么远,而掉在水里的剑是不会走的,怎么能刻舟求剑呢?你是不是太糊涂了?”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0

  【词目】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

  【释义】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1

  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

  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

  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

  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这时,那个人脱掉衣服,从他划的`那条线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捞了很久什么也没捞到。

  剑掉进了河里,现在船走了这么远,他是不能从船上的线找到剑的。

  刻舟求剑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舟”是“船”,“求”是“寻找”。有的人办事不管时间地点的变化,始终不肯改变原来的主意,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刻舟求剑。

  祸起萧墙。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打消攻打的念头。

  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

  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

  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2

  这一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有个衣着华丽的楚国人和他的同伴乘着小船渡江。

  他们坐在小船里一边聊天,一边欣赏着面前的滚滚江水。楚国人腰间的那把宝剑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着刺眼的寒光。

  忽然, “咣”的一声,宝剑掉到了江水里,溅起一片浪花。楚国人和他的'同伴探出脑袋,看见宝剑在水中起起伏伏,若隐若现。

  同伴着急了:“哎呦,赶紧捞呀,再不捞就来不及了!”

  谁知这个楚国人却不紧不慢地从衣服里拿出一把锋利的小刀,在船舷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同伴惊愕地问:“你这是在干嘛?”

  “做个记号呀!不需要那么着急的,我的宝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我只要做好记号,等船靠岸了,我再打捞也不迟!”

  同伴听了,诧异地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这个楚国人却跟没事人似的继续享受着美景。

  船终于靠岸了,楚国人下得船来,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宝剑。

  他拼命地找呀找,累得气喘吁吁,可是时过境迁,哪里还有宝剑的影子呢?

  楚国人终于醒悟了,浑身湿漉漉地瘫坐在船边,望着碧波荡漾的江面一筹莫展。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3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说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小心把宝剑掉入江中,可是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当时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可是捞了很久都没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1 、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2、 刻舟求剑的材料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应当记取~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3、 刻舟求剑的点评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4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15

  【汉语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春秋战国时期

  【成语辨形】剑,不能写作“箭”。舟,不能写作“州”或“洲”。

  【词语解释】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词语示例】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茅盾《致陈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释,盖咬住一、二字,~以驳难,似已成风气,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用法】连动式;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多含贬义。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成语故事】

  在剑落水位置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可以找到么?有可能找到的。但是如果船是移动的,在船行驶到其他位置后,还按照在船身上刻的记号找剑,找得到么?肯定是不可能,因为船的位置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载的一位楚国人却觉得可以。这位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慎把宝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江中找剑,遍寻不获。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

  不注意变化的楚国人,可以说是对不知变通之人的绝妙讽刺,生动地验证了“不努力,很糟糕。只知努力,不知变通,更糟糕!”这句话。楚人如此,大不了给我们留个笑话罢了,如果我们现在还像楚人一样,很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今的世界,发展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如果还固执、不知变通地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水随形而方圆,人随势而变通,才是我们面对这个飞速变化世界的恰当态度。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刻舟求剑古代成语故事07-19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11-19

刻舟求剑的故事10-16

刻舟求剑成语典故06-29

刻舟求剑的成语典故07-03

经典寓言故事《刻舟求剑》09-23

刻舟求剑寓言故事04-18

刻舟求剑和大器晚成09-17

少儿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精选13篇)03-15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