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故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 道:“真妙啊!我看见了 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 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 。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成语故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二、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一抓一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2、精读《自相矛盾》。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故事《自相矛盾》。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这课文之前听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
生:听过或没有。
师:有人听过。那有人能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吗?
(生回答)
师:那自相矛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了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则故事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生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生字词。
“矛(茅) 盾 楚 锐 戳”
请学生读生字词,读准字音。请学生自己说一说在写这些生字词时有哪些注意点。最后让学生组词。
(3)师:好。本课的生字词我们就学到这里,我们来看这里“矛”这里的“矛”是什么意思呢?(生思索)盾呢?(生思索)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头有金属枪头。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 不锐利
戳得穿→→矛 很锐利
盾很坚固 盾不坚固
师: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师: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师: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看出了这个楚国人的破绽。其实看穿他的不止我们同学,文中的路人他是怎么问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师: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生:瞠目结舌 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
师: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师: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师: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3、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 腮 俸禄 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他为什么要充数?
③他为什么能充数?
④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①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②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③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④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4、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成语故事》教案3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积累“笑逐颜开、荣华富贵、恩将仇报、下流无耻、无恶不作、披头散发”等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撒”“塞”。
2.初步感知民间故事的特点。
3.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明白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本中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体会渔夫与魔鬼不同的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九色鹿》《狼和小羊》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首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有兴趣吗?
老师说一句话或几个词,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芝麻开门。《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主人,有什么事?请吩咐吧!《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黄铜胆瓶所罗门
《渔夫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了解特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事长廊的第一站——《渔夫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1.简介《一千零一夜》:这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也叫《天方夜谭》。它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的,被大文豪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2.简介故事特点;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神奇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
三、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了解故事的情节:谁能借助老师提供的关键词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渔夫撒网捕鱼时,捞到了一个黄铜胆瓶,揭开锡封后放出了一个魔鬼,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
真了不起,把那么长的一个故事读成了一两句话,你有超强的概括能力。
2.体会人物的特点: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都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请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来说说。(学生板书)
魔鬼:无恶不作下流无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凶恶狡猾恩将仇报的魔鬼让你想起了谁?
《农夫和蛇》中的那条蛇、《东郭先生和狼》中的那条中山狼、《九色鹿》里的调达。渔夫:机智勇敢冷静沉着
四、深入文本,体会形象
1.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魔鬼的凶恶狡猾,用“——”划出来。
老师看了一下,刚刚同学们读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划了这几句。(屏幕出示) 2.反馈交流(预设)
一会儿,他听见魔鬼叫道:“所罗门啊,别杀我,以后我不敢再违背您的命令了!”心惊胆战、一脸恐惧、卑躬屈膝、软骨头
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原形毕露
魔鬼听了渔夫的话,就说:“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一脸讨好、一脸媚笑、嬉皮笑脸、厚着脸皮、一脸哀求你能想象一下魔鬼当时说话的神态与语气吗?谁来试试?
不过,有的读者认为,这个魔鬼虽然无恶不作,但是挺守信用的。要是渔夫早点捞起胆瓶,渔夫一生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就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宝库,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三种愿望。渔夫真是太倒霉了,运气太差了!对于这种想法,你们有什么看法?这又让你想起了谁的遭遇?
正像故事《狼和小羊》中的狼一样,为了吃掉可怜的小羊,故意找了那么多的借口。面对凶恶狡猾的魔鬼,渔夫有没有像小羊一样耐心地向魔鬼解释?其实,聪明的渔夫在经历了捞着胆瓶时的喜笑颜开,因好奇打开胆瓶放出魔鬼时的呆呆地不知如何应对,已经慢慢镇定冷静了下来。他已经想好了计策,你们知道是什么计策吗?为了完美地实施这一计策,渔夫步步为营,巧妙地与魔鬼周旋。请看屏幕
“你决心要杀我吗?”
“凭着神的名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 “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表面上一副可怜巴巴、束手待毙、认命的样子
你觉得渔夫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会是怎样的?神态又会是怎样的?谁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让我们一起夸夸渔夫。
这个渔夫不仅机智勇敢,而且做事果断,考虑周到。你能找出相关语句吗?渔夫见青烟全进了胆瓶,就立刻拾起盖印的锡封,把瓶口封上
师:孩子们,其实在勇敢与智慧的渔夫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你们知道吗/出示“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学生单读)
师:是呀,同学们,在这一信念的坚守中,弱小的渔夫最终战胜了强大无比的魔鬼。 (学生齐读)
3.学到这儿,我么已经对魔鬼与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具体的认识,不再是刚开始时笼统、模糊、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的认识了。谁能说说,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
实际上这些对话、外貌、动作、心理都是一种细节描写,有了这些描写,魔鬼的形象才在我们的眼前鲜活起来,才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把魔鬼的本性和渔夫的智慧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感受故事的神奇
精彩的民间故事,不仅有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处处充满了神奇的魅力。谁能说说,故事的什么地方让你感觉最神奇?
隔了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高高地耸立在渔夫面前。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这些神奇的描述,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阿拉丁的神灯,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长廊,感受了故事魅力。但我们知道,民间故事的魅力只有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才能在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后以渔夫的口吻向爸爸妈妈讲述《渔夫的故事》,也可以打开《一千零一夜》,看看聪明的渔夫最终有没有把黄铜胆瓶投向大海。
走进故事长廊,感受故事魅力,下节更精彩!
板书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魔鬼
沉着冷静
无恶不作
下流无耻
机智勇敢
恩将仇报
凶恶狡猾
《成语故事》教案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理解寓意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6
成语故事三则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
启发学生质疑。)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寓言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yú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戳
竽
腮
俸
禄
壁
韵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夸口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围观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3)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达成目标:学习预习及正确书写。)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3、小组交流,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案5
b、(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1、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2次)
羊是怎样丢的呢?
2、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
学生结合问题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个窟窿。
窟窿”中的字“窿”要读轻声。“窟窿”一词是什么意思?(洞)(点名答)
这段中哪个是多音字?(圈、钻)你还明白它读什么音吗?(点名读)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街坊劝告他不听,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1)街坊的劝告他不听(点名读文第二自然段)。“街坊”一词是什么意思?
(2)街坊是怎样劝的?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答出诚恳、亲切、和善……即可;如果你就是那位街坊,请你带着……的语气劝一劝养羊吧!)[学生答老师顺势说你真一位……的邻居呀!
不听取街坊的劝告,养羊人是怎样想的呢?又是怎样做的呢?他表示怎样的态度呢?(毫不在意、漠不关心的语气)先点名读,后齐读(板书:想法:已经丢做法:不补)
如果你就是那位养羊人,你会怎样做呢?(虑心理解街坊的劝告,要勇敢地应对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⑹分主角读文。⑺再现情境表演。(请同学上前面表演街坊与养羊人的对白,老师提意,你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精彩了。)过渡: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后果是怎样的吧!a:点名读第4自然段。(板书:结果:又丢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为什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大屏幕出现自学提示2)
齐读5自然段思考:
1、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划出相关句子)
想:心想,此刻修还不晚。板书:后悔
你是从什么地方明白养羊人后悔了呢?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重要呢?去掉行吗?
为什么?
“不该不理解街坊的劝告”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谁能把它,变成肯定句?
肯定句:就应受街坊的劝告。
养羊人又是怎样做的呢?(随机板书:做法:赶快补
出示: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
此刻修还不晚,为什么?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从此)“从此”什么意思?
(板书:结果:再没丢)
我们学习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如果用课题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补牢)
体会寓意
2、说说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寓言学到那里,你认为这个小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人做错了事,只要肯理解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3、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你能举例说说吗?(配音乐)
四、课堂练习:
1、我会认。
一则寓言亡羊补牢丢掉叼走夜里后悔堵上街坊羊圈修一修
2、把迷路的小羊送回家。
juàn quān zuàn zuān
羊圈()钻石()
圆圈()钻进来()
2、火眼金睛。
A、养牲畜的圈B、C、坚固D、牢固
1、我读过《亡羊补牢》(A)这个故事。
2、老师的话牢(C)记在我的心中。
3、战士监守牢(B)房,决不让一个逃跑。
3、填空:
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好心(劝说),他却(满不在乎),到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极了),赶快(修补羊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五、总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僻免不了要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只要像文中的养羊人一样,具有亡羊补牢的精神,就还不算晚。
六、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同学听。
2、如果你是牧羊人的街坊,你又会怎样劝说他呢?请写在本子上。
3、小练笔:写一篇读这则寓言故事的读后感。
《成语故事》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四、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陶行知的名言导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记得是谁的名言吗?)
1、“真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的人)
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后,你认为这三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真人”呢?为什么?
(楚国人和南郭先生不是:说假话,做假事。张僧繇是:说真话,有真本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深人地认识一下这两个做假之人。
二、精读课文,品悟主人公的“假”。
(一)读课文画出能看出他们“假”的词句,说说如何看出来的。
(二)交流如何从具体的词句看出他们的假的。
精读《自相矛盾》
1、你如何看出“假”的?
(1)“什么矛”、“什么盾”;(指任何的矛或盾,包括自己的吗?)“戳不穿”、“能戳穿”(一会儿说自己的矛戳不穿自己的盾,一会儿又说能戳穿)
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矛盾(齐读)
(2)“夸口”:什么叫夸口?(吹牛、大话、假话)那你就来吹吹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1)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是的,在热闹的集市上,好好地宣传一下自己的商品,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赚到更多的钱。你现在就是那楚国人,快来夸夸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境,表演读。自己练习、指名读、推荐读。
(3)同学们听了他的宣传,你们动心了吗?打算买了吗?为什么?(这不是骗人吗?怎么可能呢?)嗯,他周围围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指责他骗人、吹牛,而是采用反问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谁来反问一下他呢?(指名读)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可笑了啊,还要读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呢。(再指名读)
3、说假话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图说说。(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这句是书中说的——张口结舌(板书)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如果我说能戳穿,那么我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如果我说戳不穿,那么我的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
小结:他真是左右为难啊,谁来用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下他尴尬的样子呢?(指名读)
4、分角色表演读(只说台词、加上动作和表情,不读旁白)
5、看到楚国人因说话自相矛盾而落到如此下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6、如果让聪明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我就是那个楚国人我知道错了,请问我该如何去推销我的矛和盾呢?)
7、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呢?
精读《滥竽充数》
1、你怎么看出他做假的?
(1)“从来不会”、“混”:谁混到哪里去充数?(根本不会吹竽,混在会吹的乐队里充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哪个词语——滥竽充数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
(2)“每当。。。。鼓。。。按。。。装。。。。”:对于南郭先生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般会用什么词来讽刺他啊?(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2、他为什么要做假呢?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想想看。(想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想不劳而获。。。。)
指名读,读好“居然”、“一样多”
3、做假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
(1)开始成功了。
怎么知道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谈谈。
抓“许多人一齐吹”(a会吹的人多,一两个不会吹也注意不到,听不出来b南郭先生装得像)
指名读,读出齐宣王的特殊喜好。
(2)后来失败了。
a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失败?找找有关句子谈谈。
抓“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读出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不同。
b你要是南郭先生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个单独吹会怎么想?(那还不露馅啊,我一吹大王就知道我不会吹了,那可是欺君大罪啊,我还是溜吧。)
看图,你们看那些乐师都排着队等着单独吹给齐湣王听呢,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生齐读)“只好”有种无奈啊,再读。
4、看着南郭先生狼狈逃走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只靠弄虚作假。)
5、那么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呢?(齐读齐背课文、假冒伪劣商品。。。。。。)
小结:生活中,滥竽充数不仅用来比喻像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中充数的人,还用来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的事。
三、读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目睹了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的狼狈下场,再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提示:以后不要做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人)
让我们再来齐读一下陶先生的名言,把它铭记在心,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吧。(齐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真人”张僧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说说你眼中的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
2、谈谈对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
1、如何看出他是“真人”的?找出有关词句谈谈。
(1)a“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理解“推辞”。指名读这句话,你来推辞一下。(突出“眼睛”、“就会”)你听了他的话相信吗?会怎么想,怎么说?游客和你一样,也不信,你来读读写游客的话吧。大家一再要求,会怎么要求呢?
b“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好神奇啊,一眨眼画上的龙竟然真的活了!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啊?(指名读)
小结:是啊,张僧繇说的话应验了,说的和事实一样,不像那个楚国人说的是大话、假话,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确实是一位“真人”啊。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感受
一下这份神奇吧。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呢?游客会怎么惊叹?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过渡;张僧繇的“真”不仅仅表现在这儿,和南郭先生比他还表现在哪儿呢?读读前面的内容。
(2)“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画技高超,有真才实学)指名读。最能体现他高超的画技还是后面的什么呢?(齐读:大家一再要求。。。。。。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2、做真人的结果如何呢?(令人佩服)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三、三则成语故事学完了,你能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想吗?能总结出陶行知先生一样的名言更好。把它写下来,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四、让我们把《画龙点睛》的故事铭记在心里,在今后的人生中争做一个张僧繇这样的“真人”吧。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案7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
3、有主动学习、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自主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成语的故事,收集一些常用成语。
教师: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这样的导入,在平滑无缝间过渡到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巧妙的铺垫。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刚才我们背诵了有数字的成语。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认识另一类成语《有故事的成语》(板书课题)
2、读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识字教学的任务不但要学生识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识字方法的交流、体现了学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提醒大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学会帮助别人,欣赏别人,加之小老师的作用,让孩子们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也可以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乐趣。 通过猜生字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巩固识字,。
1、读课文,读正确。
(1)、自由读请读一读这些有故事的`成语,如果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就拼一拼它头上的音节老师相信你们能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成语读正确。(2)、齐读2、自主学生字这些字娃娃就是大家 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和你的伙伴小声拼读两遍(课件出示生字)(1)、哪些字娃娃的名字最容易叫错呀?请你给大家友情提示,并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两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指导梁、父的读音)(2)、你又打算怎样记住这些字娃娃的样子呢?请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3 、识字游戏猜生字:
三、层层递进,精读课文
1、师范读。
2、抽学生读,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齐读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把成语读正确,流利,读出成语的韵律美。 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成语内容的感悟。小学生最爱看动画片,借此播放多媒体课件,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精卫填海游戏中贯穿了写字指导及巩固成语,一举两得。
4、师生对读
5、男女生对读
6、击掌读,开火车读
7、试着背诵。
四、趣猜成语,领会感悟
1、这些成语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你能根据图片内容猜猜是文中哪个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你想知道哪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教师放课件精卫填海)
3、你想对小精卫说些什么?
4、做游戏精卫填海。(1)、指导书写。(教师着重对梁、卧进行指导。)(2)、练习成语填空。五、小结,课后延伸。
《成语故事》教案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安排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安排作业。
誊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他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安排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成语故事》教案9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成语故事》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成语故事内容和含义,客观认识狐狸的行为,知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2、初步用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作、表情、语气来表演故事。
3、体验大胆表演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狐假虎威》故事图片,ppt。
2、老虎和狐狸头饰若干。
3、故事狐假虎威的视频。
(三)活动过程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有没有去过幼儿园?看过什么动物?(教师据幼儿的回答简要的概括动物的特点)
1、猜谜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谜语一:身穿花衣四脚走,头上有王真威风,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谜底:老虎)
谜语二:眼睛细细三角脸,拖着一条大尾巴,爱吃兔子和小鸡,专门会想坏主意。(谜底:狐狸)
2、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
(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狐狸被老虎抓到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呢?说了什么?请几个小朋友学学 (镇定下来,我是上帝派来…重复几遍老虎和狐狸的对话,为下面的游戏打基础)
(2)小动物们看到狐狸后怎么样了啊?你认为他们是害怕狐狸,还是害怕老虎?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聪明)一只怎样的老虎?(粗心)
小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3、 选择一个角色,用有感情的声音和动作表现狐狸和老虎
(1)第一次练习对话,请小朋友表演。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自由表演1分钟。
出示图1:狐狸被老虎抓到后师:表演之前先考考小朋友们,故事里狐狸说话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不慌不忙,镇定)老虎说话时的声音又怎么样?(疑惑的)下面我们用不同的声音来表演狐狸和老虎,让别人一听就知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请小朋友表演)
出示图2:表演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出好办法的样子。老虎摇头疑惑的样子师:狐狸和老虎在说话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狐狸和老虎分别会做什么动作呢?谁来学一学?(教师适时的提醒)
师:我们再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注意把声音、表情、动作都表演出来,让别人一听、一看就知道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出示图:3:
师: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于是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里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地走在前面,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地走在后面。
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样子。
表演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出示图4: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见到狐狸和老虎它们是怎样做的?
请小朋友表演小动物害怕地逃跑的样子。
(四)看视频,听故事。
小结:这个故事叫做《狐假虎威》,聪明的狐狸,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想办法了一个好办保护了自己。
(五)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遇到危险要不慌张,动脑筋,保护自己。
《成语故事》教案1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
画龙点()
()()充数
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成语故事》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成语故事》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2、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
《成语故事》教案14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成语故事》教案15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园小朋友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园小朋友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园小朋友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园小朋友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园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园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2、个别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园小朋友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附:《郑人买履》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成语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比赛的周末活动教案04-27
大班成语故事狐假虎威教案04-04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4
成语故事09-10
关于成语故事07-19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04-02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