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名人故事

时间:2023-08-24 18:46:09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1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名人故事 2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但是在旧中国,很长时间,长江上的航运却被外国人垄断了。江上来来往往的都是英、法、美、日等国的轮船。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航运事业,受了许多窝囊气。四川合川人卢作孚爱国心切,决心创办中国民族的航运业。他四处筹集资金,冒险用8000元作抵押,买回一支价值3万元的'小火轮,在1926年成立了民生航运公司。那一年,“民生”号轮船满载乘客,驶出了重庆码头,中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内河航运业。

  后来,民生公司又向长江中下游发展,和外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的外国公司用大幅度降价的办法,依仗船多、设备新等优势,想挤垮民生公司。卢作孚毫不示弱,宣布民生公司的甲级船员一律由中国人担任,同时加强管理,对旅客不论穷富一视同仁,服务热情周到,还禁止船员收小费。这样,民生公司靠优质服务和民族自信心赢得了旅客的信任。许多乘客宁肯推迟日期,也不乘坐外国轮船,只等上中国的轮船。在那个年月,这对于增强民族精神和抵御外国侵略,有多么大的意义呀!

  和范旭东、卢作孚一样,还有不少爱国实业家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中国近代的工商业,为富强祖国、振兴中华立了大功。人们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中国名人故事 3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中国名人故事 4

  一夜之间,小伙伴们关注的“中国首富”突然换人了!2月3日,20xx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李河君以1600亿人民币的资产,战胜马云(1500亿元)和王健林(1550亿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这个李河君是谁,他凭什么能把如日中天的马云挤下去呢?

  他是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汉能又是干啥的?中国,不,是全世界薄膜发电领域最大的公司。薄膜发电又是什么?无污染、可弯曲、更轻薄的太阳能薄膜电池,能贴在衣服、手机、汽车等几乎所有的地方,然后就可以给你的手机、ipad等随身携带的设备充电了!

  而在他成为首富前一天,记者很凑巧地采访到了他。快来看看他都说了些什么吧!

  问:当听说您可能成为中国新首富时,您是什么感觉?

  李河君:坦诚讲,对于首富的事我并不当回事,并不当真。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说要做首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干大事。

  人在世上走一趟要干点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干点事。你有1000亿、20xx亿,如果做不成大事也不够。如果你有10个亿能做成大事也OK。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挣大钱?我挣大钱的诀窍就是为理想而干,为梦想而干。当你为理想、梦想而干的时候,你坚韧不拔努力的时候,你就会走运,顺便赚钱,那个钱就是大钱。如果就只盯着挣钱,是没有人能做成的。老天一定不会给你这个机会。所以,一定要为梦想而干。也许我这个人比较理想化。

  其实,我本人以及汉能所有高管之前都是不缺钱的。我们以前是做水电站的,收入很稳定,我们完全可以天天打高尔夫球。我们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转型去做薄膜电池?因为我们相信薄膜发电能改变世界,改变能源格局。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说你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吃好喝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世界,带来更大的向上向善,提供一种精神的指引。

  我们希望这轮能源革命,中国人能领先一把。我们的梦想就是像苹果在美国、三星在韩国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的国家名片。

  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家才能获得成功?

  李河君:企业家跟冒险家或赌徒最大的区别在哪?企业家知道这个事情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样,同时结果发生时他能承受,这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的表达。

  关于企业家精神,我有一个体会。好多年前,我看了一个电视剧叫《乔家大院》,去年我专门到山西参观了乔家大院,他们有副对联特别好。上联是:“经商有道惟存厚”,我给它改了一下——“经商有道惟存信”。核心就一个字“信”字,你有信念了,别人信你,你就有信誉。下联是:“处事无奇但真实”,处理事情没什么诀窍,你得真实。你肯定有毛病,有缺点,但是不要紧,你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露出来就好了。

  问:“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这句广告语现在颇为流行,背后代表着怎样的能源利用理念?

  李河君: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时,就是通过燃烧获取能源的。此后,不管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还是现在流行的页岩气,都是通过燃烧取得的,人类不得不忍受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排放,雾霾的形成就与之有一定关系。

  而薄膜发电的最大不同是,让人类像叶绿素一样直接把光能变成电能,没有媒介,完全不用燃烧,直接利用,没有污染,而且太阳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尽。也许有一天,当人类大量直接用太阳能的时候,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所以这是人类的终极能源利用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

  问:薄膜太阳能引领的移动能源时代是怎样的时代?将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李河君:人类每一次工业革命本质上是能源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通过燃烧煤炭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石油替代了煤,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汉能大楼顶层铺设的薄膜电池)

  什么新能源?我的结论是——光伏太阳能,太阳能有晶硅光伏电池和薄膜光伏电池,而后者是未来的方向。为什么?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薄膜化、柔性化的特点。薄膜电池每平方米组件的重量大概是晶硅电池的1/10,而且可以像衣服一样裁剪,广泛应用到移动电子产品、可穿戴设备、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特种装备、太阳能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领域。

  于是,不仅是办公楼、住宅能发电,我们每个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背的包、用的手机、开的车,只要贴上薄膜电池,就能成为发电站,能源将无处不在。移动能源让人们的生活更自由,人们获取能源的方式会变得更方便、更便宜、更环保、更智能。也许30年、50年后,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时,能源不但不会缺乏,可能会过剩,这是我最大胆的判断。

  (汉能太阳能电池车)

  移动能源还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种电子产品、电动汽车、无人机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直接产生对移动能源的巨大需求。比如,现在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0万辆,到20xx年至少超过1000万辆。现在6平方米的车顶铺上转化率30%的柔性薄膜发电组件,晒4个小时,一辆汽车可以跑80-100公里。边跑边充电,从这个意义来讲,充电桩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再比如,到20xx年,全球90%的人都会拥用一部智能手机,超过60亿部。每个智能手机一年发电量大概为4度电,60亿部手机就是240亿度电,再加上平板电脑等,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半年的发电量!

  (汉能展示的薄膜电池背包、外衣等户外装备)

  此外,户外装备需求量也非常大,这个未来市场可能超过8万亿,这些市场如果全部都是由高效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能源,市场将非常大。根据我的判断,20xx年,全球以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应该会占全球所有一次性能源的一半以上。当汽车能够大量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时候,石油就会面临挑战。

  问:对于您的宏伟设想,有人认为,会成功是一回事,能成功是另一回事。您对此如何看待?薄膜电池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

  李河君:这件事并不是“会成功是一回事,能成功是一回事”,而是“已经在成功”了。我们现在就像卖一种产品一样,我需要卖1000个,但我已经卖了10个了,卖1000个只是时间问题。关于困难,主要是人们对薄膜太阳能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很多人不认识、不了解。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国家支持,需要更多资金去把产能扩大,这样就可以推出更多应用,现在的产品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没那么多产品可卖。为此,我们要开启20xx年全球薄膜发电产品创新大赛,面对全球专业人士打开一种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的平台,鼓励大家用薄膜发电共同创业,也希望更多人理解什么是薄膜。我相信,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估计两三年就能做到,会快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这个行业会有一个爆炸性增长。我希望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国民营企业加入这个行业,因为这个市场很大,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

  问:既然是能源革命,肯定会触及传统能源企业的利益,这方面的阻力如何去面对?

  李河君:对,现在传统能源企业的市场很大,汉能直接替代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我估计暂时它们不会把汉能当回事。

  但如果全球有100家、1000家、1万家像汉能的企业,从长远看,对传统能源企业包括电网、石油、煤炭、核能等能源企业的威胁将非常大,能源格局被改变,地缘政治格局也会被改变。不过,中国人很有智慧,还是会有办法应对的。

中国名人故事 5

  童年给我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爸爸妈妈吵架。他们总是在吵。

  我12岁那年,爸爸妈妈离婚了。至今我还记得妈妈从法院回来的那一天,一进门就抱着我哭了:“俪俪,法院只判了20xx块钱的抚养费,我们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那一瞬间我也很难过,我抱着妈妈说:“妈妈你别难过,反正以后我也不会结婚了,以后的日子我陪你一起过。”我悄悄大哭了一场,心里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我没有爸爸了,从今以后我是没有爸爸的孩子了。

  那时候妈妈带着我,非常艰难。她在一家商场做售货员,一个月就挣一百多块钱,要抚养我,还要为我缴纳学舞蹈的费用。为了能多挣些钱,妈妈每天从商场下班后,还要去一位朋友的公司做保洁,生活的艰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每次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长大了一定要有出息,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同时对爸爸的怨恨也更增添了几分——他一定忘记了我和妈妈吧?他一定在和他的新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吧?

  那时候我经常在心里幻想一个画面:我有钱了,开着跑车行驶在上海的街头,红灯亮了,我停了下来,无意间一转脸,看见路边站着的爸爸,他也正在看着我,然后绿灯亮了,我开着车扬长而去,爸爸在后面默默地注视着我,神情伤感……这样想着,我觉得特别解恨。

  像做梦一样,自从在《玉观音》中饰演女主角安心,并最终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后,我出名了,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一旦可以不用为钱操心,我立即让妈妈辞掉她在外面的工作,陪伴在我的身边,照顾我的生活起居。我们还在上海的.静安区买了一处复式的房子,并且在妈妈46岁生日那天,在豪华游轮上为妈妈举办了生日宴会。做这一切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开心,终于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妈妈不用那么辛苦了!

  同时,我从各种渠道得知了爸爸的情况,知道他和继母双双下岗,又生了一个女儿,靠经营杂货店为生,生活很拮据。说实话,听到这些消息,短暂的快感之后,是挥之不去的牵挂,这真的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是我真的无法控制自己会想爸爸,会牵挂他。曾经有一次,我悄悄地去看爸爸的杂货铺,站在马路对面,看着头发花白的爸爸和继母在店里忙碌着,我无法忍住泪水,当街就哭了起来……

  对爸爸,我真的爱恨交织,我恨他当初的无情,可是他的窘境又让我心如刀割,我每天交织在两种情绪当中,难以自拔。

  有些居心不良的媒体也注意到我和爸爸的关系,他们去采访爸爸,爸爸说:“对这个女儿我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她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她的妈妈的付出,看她现在很好,我觉得很欣慰……”到底是父女啊,在外人面前,他还是竭力维护着我,不让别人有伤害我的机会,看着那段访问,我失声痛哭……

  我矛盾的心态被邓超看在眼里,他对我说:“父女之间有什么过不去的?天下没有哪个父亲是不爱自己的女儿的,你爸那样做,肯定是有他的难处。你如果和他这样较劲,将来后悔的一定是你。”

  我的矛盾还在于,如果我和爸爸和好,妈妈会不会伤心,会不会觉得我背叛了她?有一次我试探性地问妈妈还恨不恨爸爸,想不到妈妈很平静地说:“不恨,再怎么样,毕竟他给了我你这样一个女儿,看着你,就不恨她了。”妈妈的话让我非常感慨,是啊,如果妈妈都能宽容爸爸曾经对我们母女的冷漠,那么我这个女儿就更不应该记恨了。

  我和爸爸彻底打开僵局是在爷爷70大寿的家宴上。那天是爸爸和爷爷第一次看见邓超,他们好像还蛮投缘的,爸爸一再地叮嘱邓超:“我挑女婿,不重名不重利,只要对我女儿好就行。孙俪从小吃了不少苦,我这个当爸爸的没有尽到责任,以后就靠你照顾她了。”

  那之后只要我回上海,就去把小妹妹接出来玩,带她去肯德基,去游乐园。小妹妹口齿伶俐能歌善舞,现在妹妹的教育费用都是我在承担,在我心底,不希望妹妹也吃我当年吃过的那些苦。我还将妹妹推荐到当年教我跳舞的老师那里跟着学跳舞,希望妹妹将来也能有个好前途。

  爸爸和继母住的房子,还是过去的石库门的房子,那里阴暗潮湿拥挤,我和妈妈商量了以后,给爸爸和爷爷分别在虹口区买了房子。

  一开始爸爸说什么也不肯要,他总说:“你那钱赚得多不容易,我哪能花你的钱?”我对爸爸说:“我赚钱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家人能生活得好?你住在条件这么差的房子里,我怎么安心?”好说歹说,爸爸终于搬进了新房子。

  有一次我回上海,去爸爸的新房子那边看他,到了楼下,我仰起头寻觅爸爸家的那扇窗子,看见窗户里透出的温暖的灯光,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幸福,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恨一个人,你永远得不到幸福,而爱,可以让你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

  我的颈椎因为以前跳舞受过伤的缘故,一直不好。爸爸给我找了好多中医,买了中药,又怕我偷懒不熬药,又怕我怕味道苦不肯喝,他就向别人学了一种方法,把药全部熬好,然后冷却后装在真空的袋子里,放进冰箱,可以保存一个月,要喝的时候取出来直接喝就行。每次我从上海回北京,总要提着一只大冰桶,冰桶上面贴着爸爸写的4个大字:按时服药。

  我在北京的家里,喝着爸爸亲手为我熬的中药,看着身边为我削水果的妈妈,突然感觉我一直是个多幸福的孩子啊。我庆幸自己的宽容让童年时曾经破碎的那个世界,在我成年之后,重归完整。

  恨一个人,你永远得不到幸福,而爱,可以让你的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

中国名人故事 6

  为国捐躯,不只是在战场上才有。那些为使祖国富强起来和恶势力斗争的义士,同样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清朝末年,发生过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运动,叫戊戌变法。谭嗣同等六君子就是为变法而死的义士。

  谭嗣同从小就痛恨外国势力侵略中国,决心为祖国富强而奋斗。他和康有为等人提出变法的主张,却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谭嗣同看出变法的艰难,对朋友们说:“就是杀身灭族,我也不会改变主张。中国只有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才有希望。不然真是要亡国了。”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他自动走向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死,有多大价值。

中国名人故事 7

  话说胡适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因生活所迫要辍学。胡适得知后,表示一定会资助他,要他继续学业。开学前,胡适将此事交代给夫人江冬秀,自己出差去了,回来却发现夫人根本没给学生交学费,夫人说照胡适这个资助法,他早晚有一天得靠别人资助。胡适大怒,要与她离婚。后来经人协调,二人达成协议:今后,只要胡适资助学生或有困难的人,江冬秀都要无条件照办;而胡适不得喜新厌旧,抛弃发妻。二人遂得以白头偕老。

  预支汪静之稿费

  1922年,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爱情诗集《蕙的风》出版了,这不仅是汪静之的倾力之作,也凝结了胡适的心血,是他亲自审阅删改,并作序言,推荐给书局出版的。

  胡适对汪静之的帮助远不止于此。在《蕙的'风》刚邮寄给胡适不久,汪静之便写信向胡适借钱。信中说:“我真有不能维持之危险,只好请你再借20元。是的,20,要20才够!邮局寄来,越快越好。你起先借我的40,10元是还上学期的债,30元是暑假内的膳费书费。”过了两个月,汪静之再次写信给胡适:“我从前预料在现在这时候可以得到《蕙的风》的稿费以供我的需要了,但到了现在,徒然失望……在欠债里生活的我,现在又过不去了,所以又无路可归地找到你了,请快快寄30元来借我罢!”

  1922年11月汪静之又写信向胡适说道:“你前些时由亚东汇给我的30元钱,还了债就完了。到如今,新债依然如故。夏衣早已入了上海的当店,冬衣还睡在杭州的当店里,又需要看书报没钱买。自去年下半年来,家中没有钱寄我。请原谅我,我现在还要向你借50元才行。”不到1年的时间里,汪静之已经向胡适预支了140元,胡适一而再、再而三地满足了汪静之的要求,而《蕙的风》全部稿费是150元。

  暗助林语堂

  林语堂留美期间,经济上遇到困难,便向胡适求助。他知道胡适的财力也只够自给自足,便特意注明: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块大洋,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胡适果然没有让林语堂失望,不久便如数将款寄到,并说明这是北京大学给林语堂的工资“预支款”。想到北京大学从未有此先例,林语堂心中倍感温暖。凭借这笔款项,他在哈佛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学习经费又遇到了困难。林语堂如法炮制,再次给胡适去信,希望他出面再向北京大学借笔钱。和前次一样,胡适又给林语堂寄去了1000块大洋。

  4年后,林语堂终于学成回国了。他找到北大校长蒋梦麟,感谢他预支了2000块大洋。蒋梦麟却听得莫名其妙:“什么2000块大洋?北大什么时候给过你钱?”林语堂将来龙去脉一说,蒋梦麟立即说道:“这一定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

  请罗尔纲当家教

  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和吴晗一样,也是中国公学的高材生。毕业前夕,他致信请胡适代为介绍历史研究方面的工作。胡适回信委婉地表示找不到好工作。正在罗尔纲失望之际,又收到胡适的一封信,信中询问他对薪水和待遇有何要求。罗尔纲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表示自己可随遇而安,只要有利于研究便可。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三天后,自己竟被胡适请到家里去“工作”。

  罗尔纲住进了胡适的家中,工作是辅导胡适的两个儿子学习,外加抄录整理胡适父亲的遗稿。工作轻松不说,他还有便利的条件开展研究和向老师请教。

  罗尔纲就这样在胡适家住了5年,中途曾返回广西探亲一次。行前,罗尔纲给胡适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没想到回老家之后,收到了胡适的回信。信中胡适鼓励罗尔纲继续出来做研究,并欢迎他留住自己这里,但他提了三个要求:

  一,不可再向家中取钱供给费用;

  二,每月给罗尔纲40元零用,不可推辞;

  三,若能来,将寄100元作为旅费,亦不可推辞。真是情真意切!

中国名人故事 8

  20xx年5月5日,全世界的球迷共同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更见证了一种精神,一种承担的精神。

  今天,姚明带领着他的火箭队在客场挑战专家认可。

  然而,这次比赛让人们看到了姚明的另一面。面对强大得几乎不可战胜的敌人,他用拼命的奔跑,咬牙的坚持,激烈的碰撞一次次将对手反超比分的热情浇灭。离比赛还剩几分钟的时候,双方的拼杀已经到7白热化的程度,所有的人都红着眼睛激发出全部的力量在争取比赛的胜利。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带球突破的科比和姚明猛地撞到了一起,姚明意外地伤到了膝盖,猛然倒地,表情痛苦不堪。在NBA的赛场上,激烈的冲撞随处可见,所以谁也没有注意到姚明。可大家很快就发现姚明的表情非常痛苦,微微蜷起身体,双手抱着膝盖,眉头紧皱。裁判马上暂停了比赛,火箭队的`队医第一时间跑到姚明身边低声询问着他的伤势。

  姚明的表情仍旧中国人的坚强和伟大!”

  姚明再次站在比赛扬上,让场上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时的比赛已经到了决战时刻,姚明受伤的膝盖已经红肿,他接到球之后仍旧在咬着牙坚持着。姚明的回归给了队友们极大的鼓舞,火箭队打出了极其强悍的气势,在顶住对手的反扑之后,最终赢得了这场让所有人吃惊的比赛。

  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的胜利,不如说这是一种精神的胜利。姚明向所有人展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因为勇于承担,所以才会被信赖;因为被信赖,才能有凝聚力;因为有凝聚力,才能创造奇迹。

  美国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乡村歌曲,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男子汉?姚明在今天的比赛里给出了答案:一个人要默默付出很多年,并且等到他学会承担责任的时候,他就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

  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走廊,这是姚明的走廊,这是一个男子汉的走廊,这是一个必将被人们铭记的走廊。

中国名人故事 9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受一位挚友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后,便命一差官骑马给友人送去。

  可是到了晚上,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马上命令一个仆人道:“你赶快骑快马去追那送文章的差官,让他把文章带回来!”

  “老爷,那差官已到百里之外了,现在又是晚上,哪能追得上呀!”那仆人说道。

  “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

  看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仆人就急忙骑上马,走捷径,抄小道,拼命追赶,最后总算追上差官,把文章带了回来。

  欧阳修为何一定要把文章追回呢?原来是为了添上两个“而”字。

  《昼锦堂记》开头有这样两句:“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原稿中没有这两个“而”字,欧阳修将文章追回,就是为了把它添上去。

  为了添两个字,竟如此劳神费力,是小题大作吗?不是。虽然不添这两个字,文章开头也并无语病,但添上后,文章的`语气便与原文大有区别,即由直而曲,由急而缓,表现出欧阳修文章曲折舒缓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严谨的创作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文学家尚能如此,作为小学生,我们更要从小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努力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境。

中国名人故事 10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中国名人故事 11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中国名人故事 12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中国名人故事 13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中国名人故事 14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重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之后他父亲去世了,他之后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理解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理解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受刑人被割掉生殖器,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怕死贪生,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最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此刻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司马迁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得到传扬,甘受屈辱。他的爱国情感多么深厚啊!

中国名人故事 15

  高志鹏——暗黑中捕捉闪亮音符

  高志鹏,男,汉族,1974年生,视力残疾,山西省吕梁人,现为太原市盲童学校音乐教师。6岁时因手术失败导致双眼失明,13岁随民间学艺,18岁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插班生,28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他集写词、作曲、演唱、演奏于一身,至今已创作数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百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报道。

  高志鹏出生在吕梁山区兴县,6岁时因手术失败双目失明。8岁那年,他让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学校门外听课,被老师发现,让爸爸把他领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样,爸爸教你拉二胡吧!”从那天开始,他踏上了音乐旅途,在自我心灵的舞台上演绎起不灭的火焰和无尽的执着。高志鹏11岁时,二胡水平就已超过了父亲,当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后,便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盲人音乐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乐中找到了属于自我的世界。他跟着鼓乐班的师傅们沿九曲黄河一路苦学,学会了各种民间小调、晋剧曲牌,学会了唢呐、笙、箫、笛子等鼓乐班的全套乐器。15岁那年,父亲为他买了8件乐器,让他组建了自我的.鼓乐班。从此,这位少年盲班主带着一伙明眼人,开始在陕西、内蒙古一带的农村闯荡。几年下来,他挣下的钱,不但贴补家用,建了新窑洞,而且还为两个哥哥娶了媳妇,供妹妹读完了初中。在外闯荡的高志鹏第一次听说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开启了一扇窗户,独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学。在省残联领导的帮忙下,他成为太原市盲童学校的一名大龄插班生。

  在盲校学习的两年间,每到星期天,志鹏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头卖唱,挣学费和生活费;上课时光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于学习和创作中。1994年,他创作的歌曲《心声》,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升华奖”新歌征集中,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歌曲《满天繁星属于你》,在全国第二届盲聋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及创作奖。当中残联主席邓朴方把奖杯送到他的手中时,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点点期望。

  盲校毕业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残联的关怀下,他成为中国戏曲学院首位盲人进修大学生。在正规化、高节奏的教学环境中,为了赶上学习的进度,他几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据盲文和课堂的录音资料一点一点地摸索着指法。进修是拿不到学历的,2002年高志鹏便参加了成人高考并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一名正规大学生。经过顽强拼搏,高志鹏不仅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他创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黄土情怀》,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艺术大赛金奖、银奖。更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的是,他利用业余时光,拜北京盲校李红伟为师,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时光学会了一般得用三年时光才能掌握的钢琴调律技能!

  如今,高志鹏的心中有了一个“神州万里行”的计划。他准备用两年时光,走访全国百所高校,为高校师生免费演奏自我的音乐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中国名人故事 】相关文章:

中国名人的故事03-01

中国名人故事07-30

中国名人故事21则05-30

中国名人故事15篇06-12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7-19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1-07

中国名人故事:杨宗保纳妾05-20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1-08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