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名人的故事

时间:2024-10-29 14:49:40 进利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名人的故事(精选22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名人的故事(精选22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名人的故事(精选22篇)

  名人的故事 1

  1、傅雷与黄宾虹

  傅雷、黄宾虹的交谊始于1943年。此年,他们一个35岁,一个78岁;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许奇怪,一位翻译大家,一位画坛宗师,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了解到傅雷对美术的热烈感情和渊博修养,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

  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黄老去世,十三年间,傅雷得到黄宾虹作品并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傅雷转送他人的黄宾虹作品。一个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就是这十三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博物馆),是除了给儿子傅聪的信外,没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

  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兴趣很浓,然多为批评与指摘,而对黄宾虹的画,唯独爱之有加。作家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

  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人的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时,在上海的好友与弟子筹划,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力,夜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他还刊印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开展的五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

  黄宾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视傅雷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黄宾虹利用华东美协在上海为他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以91岁瘦弱的身躯,拜访傅雷家。而傅雷则更是多次到黄宾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访。1954年,一次傅雷夫妇探望在杭的黄宾虹,在他家看了两天黄宾虹的藏画和作品,畅谈画学,还为黄宾虹拍了照,谁知此相叙后竟成永别。

  1955年3月,92岁的黄宾虹因患胃癌住进医院,在医院病床上他还记挂着傅雷。傅雷得信后也是“一夜没有睡好”。傅雷在黄宾虹逝世后,建纪念室,出《黄宾虹画集》,甚至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实。到1961年,他在寄给好朋友侨居新加坡的画家刘抗的信中,还对黄宾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两人的志趣相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黄宾虹的个人画展得到好友与弟子的筹划和资助,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 德不孤必有邻”。

  傅雷与黄宾虹的交谊,不仅仅是则画坛“佳话”,它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弥久弥深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

  2、歌德与席勒

  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说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益处。什么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还是“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远而疏”的思念。

  3、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欧洲,也波及到比利时。马克思遭到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因为经济和债务问题,精神焦虑,受疾病所苦,情绪不佳,四个孩子中的三个死亡。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

  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马克思未竟之业。《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他们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感悟:有共同理想的人自然走到一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是世界的传奇,世界的神话。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岁月里共同研究探讨学术问题,虽有过激烈的争吵,但是两个人彼此间却能相互理解与安慰,这使他们创立了一个伟大的“新”世界。这是真正的友谊,是用忠诚的心去浇灌与呵护的。

  马克思说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和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有惊人的相似。其中也是因为孔子和马克思的抱负和目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致的,难怪可以用来通译呢。

  名人的故事 2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名人的故事 3

  郑板桥,山东潍县(即今山东潍坊市)当知县,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政绩甚佳,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后来,这一地方碰上了灾荒年,他请求赈济灾民,却因此而获罪,便辞官回到家中,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出身贫寒,所以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从来不以富贵贫贱论人。当他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偶而翻检家中的旧书箱,见到家中佣人的前辈所签的卖身契据等,就马上拿去烧掉。他决不还给佣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细看看契据的内容,就是怕佣人知道了感到难堪。真是体贴佣人,心情入微啊!

  郑板桥长大后,自己当了家,在雇用佣人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立契约。佣人自己如果觉得合适,就留下;如果不满意,就自由离去。郑板桥的用意,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借此逼勒、苛求家中的佣人。

  郑板桥后来到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官,他不放心家中,经常写信回家,教育在家中当家的堂弟郑墨。他谆谆告诫郑墨,不要以富贵贫贱论人,要宽厚对待家中的佣人,并将自己当年悄悄烧掉佣人的前辈所订立的契据、从不要求佣人立契据之事,讲给堂弟听;又教育郑墨与人为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要光看别人的短处。

  他给郑墨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矣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人没有不好之人。这最是东坡好处。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喷喷称道。”郑板桥举宋代苏东坡和自己的例子,告诫郑墨多看别人的长处,话语之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郑墨将哥哥郑板桥的俸钱带回家中后,郑板桥特意寄信回家,要弟弟挨家挨户,逐一散给自家的邻居族人,信中说:“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徐宗于、陆自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征逐者也,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以维系往夕的'情份)。……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郑板桥谆谆嘱咐堂弟将自己的俸钱分送净尽,用以救济亲朋好友、邻里乡党,其心地何等善良!

  郑板桥又教育郑墨尽心务农,收拾齐备农具及家中生活器具,男耕女织,养成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一点也没有轻视农夫的思想。他教育郑墨要体恤贫苦之人,如果人家要借钱,必须要成全;假如不能偿还,也要宽容他。总之,郑板桥总是无论大小事,都耐心开导其弟。

  板桥五十二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潍县任官时,便写信给堂弟,要郑墨在家好好教育其子,让他懂得为善之道,养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避免形成刻薄急躁等坏习气。他特别关心为儿子延师教育的事,并要求刚刚六岁的儿子礼敬师长,关心同学。

  他还特别嘱咐郑墨:“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怎可找老师的缺点) ? ”

  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儿子,郑燮特意抄了四首顺口好读的古代诗歌,让堂弟郑墨,教其儿子边读边唱,从中受到教育。

  名人的故事 4

  我们每个人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自己照相,纪录自己或亲友的成长与经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特别,她的照片不仅纪录了从8岁到85岁的容貌与神态,更厉害的是,她的肖像还被屡屡印在钞票上,流通于全球。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今年已经89岁高龄,是历史上最长寿,在位时间第2久的英国女王。从8岁开始,当时还只是英王室的一位公主的伊丽莎白,肖像就已经出现在了加拿大的钞票上,从此,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多次被印制在多国的钞票上,而且一路印到了85岁。

  从16岁到20岁,女王的肖像就被多次印在英国的钞票上;25岁,也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登基的那年,她的照片被印在加拿大的钞票上;26岁,英女王的肖像出现在牙买加的钞票上;29岁,英女王的肖像出现在毛里求斯的钞票上;34岁,英女王的肖像出现在开曼群岛钞票上;38岁,英女王肖像出现在澳大利亚钞票上;51岁,英女王肖像出现在曼岛钞票上;58岁,英女王肖像再次出现在澳大利亚钞票上;60岁,英女王肖像出现在新西兰钞票上;66岁,英女王肖像出现在直布罗陀钞票上;73岁,英女王肖像出现在斐济钞票上;85岁,英女王肖像再次出现在加拿大钞票上……

  前前后后,女王的肖像一共15次出现在了各国的钞票上(很奇怪为什么有些国家会把别国的国王印在自己国家的钞票上,不过这是题外话),如果将所有印有女王肖像的'15张钞票集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女王个人的成长纪录,是一部女王的“个人相册”!

  那个总是拿着手提包,从不发表任何争议性言论的祖母级人物,何以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让人不禁想起林语堂说过的一句话:“优雅地老去,是一种完美的美丽!”是的,优雅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比矜持难,比无赖也难,矜持能装,无赖能逞,可是优雅不行,优雅要气质,要资历,要岁月沉淀,要那份从容和风淡云轻的心境!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集威严、高贵、优雅和坚强于一身,她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经历过各种战争、死亡、背叛,经历过病痛的考验和失去亲人的哀痛,但人生的灾难没有将她打倒,在岁月的冲洗下,她反而愈来愈坚强、愈来愈雍容华贵。真没有想到,林语堂能把“老去”和“优雅”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边的词,给揉合得如此自然与和谐,或许这正是时光洗礼的魅力,时光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明净,灵魂更加富有内涵,举手投足间都蕴含一份特有的从容和安详。青春的印迹会消退,但内心的平静与坦荡只能与日俱增,正所谓“老小孩”,这三个字包含着一种怎样的心境呀!

  钱币上的英国女王,让人记住的是一份优雅,但她所真正展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行走人生旅程的单纯与坦荡,这是心灵里的一种信念,更是人格上的一种魅力。

  名人的故事 5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名人的故事 6

  1.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3.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4.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名人的故事 7

  牛顿的求学故事

  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名人的故事 8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名人的故事 9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1856—1950)就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家、社会活动家和幽默大师。他在访问苏联期间,有一天在街头遇见了一个苏联小姑娘。那小姑娘聪明活泼,逗人喜爱,萧伯纳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对小姑娘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这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令人意想不到的就是,那小姑娘竟然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此时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这天同你玩的就就是苏联姑娘赖莎。”

  这件事给萧伯纳以不少的感触。“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就应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萧伯纳感慨地说。

  “这就就是小姑娘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她的!”

  还有一次,萧伯纳收到一位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您就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小狮子狗,此时它就是我过生日时亲戚送给我的。不知尊意如何?”

  这真就是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萧伯纳却幽默地回信道:“亲爱的孩子,读了你的信,颇党风趣盎然。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但就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

  哲理:一个人不论有多大成就,他对任何人都就应平等相待,要永远谦虚。

  名人的故事 10

  徐本禹从小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他能知恩必报。他勤工俭学每月50元的报酬,43元捐给山东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学校发的300元特困生补助,200元捐给了“保护母亲河”活动;别人资助他的500元,分别寄给了两名贫困生;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2400元留给了系里的老师……最后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到贫穷山区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名人的故事 11

  一群青年学生请爱因斯坦解释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生动而又幽默地打了个比方:

  “你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两小时,你会感到好像只坐了一分钟;

  但要是在炙热的火炉边,哪怕坐一分钟,你却好像是坐了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名人的故事 12

  约翰·D·洛克菲勒孙子的零用钱

  小约翰·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巨额财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他把博爱当作毕生的事业,一生中为公共事业捐献了5000多万美元。他曾经出资修缮凡尔赛宫,设立了阿卡迪亚和格兰德泰顿国家公园,捐献地皮给联合国在纽约设立总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在1920年5月1日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一封信。小约翰·D·洛克菲勒当时46岁,在信里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的主席。信的全文如下:爸爸和约翰的备忘录———零用钱处理细则: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 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惟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约翰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约翰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的同意。后者将给予约翰足够的资金。找回的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予方。

  12.双方同意约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车费除外)。

  13.对于约翰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约翰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小约翰·D·洛克菲勒(签名)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签名)

  名人的故事 13

  ——要从点滴开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学问家。他生长在江苏昆山,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

  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自序》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他不仅每天读书,而且遇到难题,一定弄懂弄通;发现疑点,更是反复琢磨,直到完全清楚、恰当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奋,顾炎武十多岁时就把一部令人望而生畏的《资治通鉴》读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所读过的.书,有好几万卷,可以装满一间屋子。

  名人的故事 14

  大提琴是个古老的乐器,到卡萨尔斯学琴的时代,流行的指法绝对不足以用来演奏巴哈无伴奏组曲。卡萨尔斯完全重整重建了一套新的指法,才让大提琴再度和巴哈的乐谱连结呼应,卡萨尔斯给了大提琴这项乐器全新的生命。

  卡萨尔斯是个音乐天才,然而他能改写大提琴历史,靠的不只是音乐天才,更重要应该是一种难得的“拒绝的智能”吧!

  卡萨尔斯十岁时,他已经弹完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十五岁时,卡萨尔斯在王宫演奏,赢得了西班牙皇太后赠予的两年奖学金;一边念马德里音乐学院,一边随时进出皇宫,跟太子一起玩耍。然而,卡萨尔斯又拒绝了皇宫奢华生活的诱惑,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去找当时声名最高的大提琴教授约克伯。

  卡萨尔斯到约克伯的班上面试,约克伯用轻蔑态度随口讲了几首冷门的曲子,纯粹只是要难倒卡萨尔斯看他出糗。没想到卡萨尔斯每一首都会拉,而且当场完美地演奏了冷门曲目中最冷门的一首。约克伯态度转变,愿意提供一年奖学金让卡萨尔斯留下来当他的学生。卡萨尔斯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只说自己不喜欢布鲁塞尔,他没说的.是,他讨厌约克伯高傲、歧视、无礼的态度。

  卡萨尔斯的拒绝,惹恼了提供他生活津贴的西班牙王室,他们以中断奖学金威胁他留在布鲁塞尔跟约克伯学习。卡萨尔斯索性连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一并拒绝了,到巴黎过起了贫困的生活。

  1936年,佛朗哥在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卡萨尔斯又坚决拒绝了西班牙。接着,他拒绝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统治的德、意演奏;拒绝到与西班牙建交的英国演奏;1950年,美国承认佛朗哥政府,卡萨尔斯从此拒绝到美国。

  拒绝这个、拒绝那个,卡萨尔斯能到哪里演奏?他哪里都不去。他在比利牛斯山上荒凉的小镇办自己的音乐节,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争相参加。没有人像卡萨尔斯有那么辉煌的“拒绝”纪录。通过“拒绝”,他维护了一种自己高贵的尊严,这使得他演奏的音乐,有一股决不妥协的骨气。靠“拒绝的智能”打造的卡萨尔斯,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名人的故事 15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他设计的。

  茅以升十一岁那年的端阳节,南京秦淮河上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船比赛。

  他和小伙伴约好,一块儿到河畔看个痛快。但不巧得很,头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憋在家里。

  端阳节一天,茅以升身子躺在床上,心儿却飞向了秦淮河。他多么羡慕自己的小伙伴啊!

  晚上,小伙伴回来了,一个个无精打采,眼泪盈眶。茅以升很是奇怪,一问才明白,原先秦淮河上出了事。由于看龙船的人太多,把一座叫做文德桥的.古老拱侨给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太不幸了。茅以升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好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来:;我长大了必须要学会造桥,为各人造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的头脑几乎被桥占据了。他出门只要见到桥,总要上上下下看个仔细;读书读到有关桥的资料,就立马上其抄在本子上。他收藏的各种桥的图画、照片,更是数不胜数。因为这个,他还得了个;小桥迷的外号呢!

  名人的故事 16

  战胜残疾的巴雷尼——坚持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名人的故事 17

  名人故事——爱迪生

  我最喜欢看书,每个星期都要读一本。这个星期,我读的书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爱迪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847年的一天,美国俄亥俄州小小的.米兰镇上,一个婴儿哇哇落地了。他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发明家——托

  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爱迪生发明了电话,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小朋友家里的电灯都是他发明的。但你明白吗,爱迪生小时候可“不听话”了,他看到鸡能够孵小鸡,他也去孵,结果半天都没孵出来;他看到煤会燃烧,他也去试,结果着火了……但爱迪生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伟大的发明家呢因为,爱迪生有很多很多的问号,很多“为什么”,然而每次问“为什么”的时候,他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喜欢爱迪生那勤奋、好学、爱思考、努力、坚持和勇敢的本领,我也很佩服他是那样聪明。看完这本书,我得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我将一生都不会放过它,这句话就是:“不懂就要问!”

  名人的故事 18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著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名人的故事 19

  管鲍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名人的故事 20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名人的故事 21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名人的故事 22

  歌德二十几岁成名,三十岁出头就当了国务大臣,一生过着贵族生活。比他小十岁的席勒,一生坎坷。虽然席勒在二-卜多岁也蜚声文坛,但穷困与疾病一直伴随着他。尽管如此,歌德与席勒却保持着真诚的友谊。

  席勒的'友谊和勤奋使歌德从富贵享乐中惊起,又拿起笔来写作,包括《浮土德》在内的许多名作的问世,都与席勒的影响分不开。歌德满怀深情地向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我早巳不再是诗人。"席勒也在朋友的鼓励下,抱病完成了最后一部伟大作品《威廉,退尔》。这部作品的素材,都是歌德提供的。

  他们一起出版过《女神》杂志,合办过文艺刊物《霍伦》,共同出版过诗集《克赛尼恩》。他们常常是一个人沟思,起草,另一个人修改润色,然后发表。互助的力量,使他们的文艺作品进发出夺自的光辉。

  席勒病故后,歌德悲痛万分,他说: "如今我失去了明友,所以我的存在也丧失了一半"。二十七年后,歌德也完成了尘世的历程,安然长睡在席勒身边。

【名人的故事】相关文章:

陶弘景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07-08

名人的故事05-24

名人的故事11-29

名人的故事05-09

名人故事05-19

经典名人故事09-07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世界名人故事10-27

名人读书的故事12-04

李时珍名人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