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2
覆水之舟
亡国之君,手中握着的最后一条马鞭。你就是卧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悬在床头的苦胆了,浣纱的女子从民间一路走来,因你遗弃的棒槌已长成苎萝山的丛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苎萝村。天生丽质。2400年前,春秋末年,吴越争战,越败夫椒。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复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兴越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对历史不恭了。
她长袖善舞,绊倒一代豪杰座下腾空的马蹄。
她柔骨似水,熄灭一代壮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事实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为武器,没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没有任何矛可以击穿。能让一个君主失却江山,也能让另一个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罢,过眼的富贵云烟,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静。
传说吴被灭亡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不知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3
万卷书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主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4
荀灌孤胆突围
荀灌是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将军荀嵩的女儿,她年少时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她自幼随父亲习武,小小年经便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岁那年,几万贼兵由西域流窜到荀嵩驻守的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形势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前往临近的襄阳求教。可是当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属下宣布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教的任务。此时的宛城已经被贼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困起来,突围无异于送死,谁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父亲,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儿荀灌。他大惊失色,厉志拒绝道:“不行!你一个女孩,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得了贼兵的追杀!”
荀灌将头一昂,大声说:“父亲,女儿自幼习武,武功如何父亲心中最清楚,更何况,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现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围失败也是死,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拼却一死!如果突围成功,请来了救兵,就能够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听了荀灌的一席话,众将都惭愧于自己的勇气与胆识竟然不如一个13岁的小女孩,于是纷纷主动请缨,要求突围求教。
荀嵩考虑了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他选派20名身强力壮、武艺高超的勇士,组成一支突围队伍,借着浓浓的.夜色,护送荀灌向襄阳城飞奔而去。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队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听到荀灌的慷慨陈词,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险突出重围的精神所感动。他当即发兵,而且还请求荆州太守协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军一到,很快就击退了贼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5
《礼记?檀弓下》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国闹饥荒,粮食颗粒不收,许多百姓离乡背井逃往他乡。当时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在饥民来往密集的地方施舍食物。
一天,有一个饥民从旁走过,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不由朝施舍食物的`黔敖看了一眼。 黔敖说: "喂!过来,给你饭吃!"那饥民听了,很是生气,说:"我是人,不是动物。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 这个宁死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可见人们是非常赞赏人穷志不短的。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6
尉迟恭造寺
杭州下城有座仙林寺。仙林寺光有大殿,前面少了个山门。这座不尴不尬的寺院,据说是唐太宗时候造下的。
唐太宗小时候多灾多病,他老子怕他养不大,就让他拜一个名叫仙林的和尚做师父。后来,唐太宗打出天下,做皇帝啦。仙林和尚听说杭州地方风景好,就要唐太宗在杭州造一座顶大的寺院,让他养老。
唐太宗碍着师父的面子,不好推托,便答应下来。还差大元帅尉迟恭到杭州来,监造这座顶大的寺院。
仙林和尚跟尉迟恭到了杭州,两人便商量这座顶大的寺院到底要造多么大。仙林和尚说:“这寺院是皇帝的师父养老的,非同小可,至少也得圈它五里地皮!”
尉迟恭一听火起来:“谁见过五里大的寺院呀!我没当大元帅时候,和七八个徒弟做生活,家里打铁的工棚炉房也不过五丈见方!你一个老和尚,除了吃饭、困觉、念经,又不做别样生活,要那么大的地方做啥?给你圈五十丈地皮造寺院,也算碰顶啦。”
仙林和尚漫天计价,尉迟恭就地还钱,两个人从早晨争到天黑,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仙林和尚差人请尉迟恭再去商量。尉迟恭到了仙林和尚门口,刚刚跨下马鞍,只听仙林和尚在屋里大喝一声:“圣旨下!”尉迟恭一听圣旨下,只好趴在地下磕头。仙林和尚笃定站在屋里念圣旨,一字一板,拖长声调慢慢来,几十个字的圣旨,足足念了半个时辰,念了一遍又一遍,
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从清早念到响午。尉迟恭是个又黑又粗的大块头,你叫他驰马上阵,三日三夜也不会吃力的';如今却叫他跪着半日不动,真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差点爬都爬不起来了。仙林和尚念罢圣旨,笑嘻嘻地问尉迟恭:“大元帅,这回听清楚了吧?圣旨上讲的明明白白,要造一座顶大的寺院给我养老。顶大的寺院嘛,方圆五里地少得了吗?”
尉迟恭仍旧摇摇头,说:“圣旨上只讲造一座顶大的寺院,却没有讲要造五里大。我是钦差监造寺院的,说一无二,还是顶多五十丈!”
两个人又争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过了一夜,仙林和尚又差人去请尉迟恭。尉迟恭心想:这刁和尚叫我跪了半天,我也要叫他尝点味道!就从箱子里翻出一柄碧玉如意,藏在怀中,骑着马去了。他刚在门口下了马,仙林和尚的老办法又用上啦——“圣旨下!”这一回,尉迟恭不慌不忙地走进屋里去,往正中太师椅上一坐,摸出碧玉如意,喝道:“太上皇恩赐如意在此,下跪宣读圣旨!”原来这柄如意唐太宗的老子给尉迟恭的,因为尉迟恭打天下的功劳大,应该让他事事如意。仙林和尚没料想他会有这一着,只好跪下来,急急忙忙把圣旨念了一遍,直直腰板想要起身。哪知尉迟恭说:“慢着,慢着,我耳朵不好,还没听清楚哩!”仙林和尚只好跪下再念一遍,尉迟恭还是说没有听清楚。念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清早念到夜快边,念得仙林和尚差点断了气。尉迟恭看看差不多了,才让他起来。仙林和尚触了这回霉头,知道自己拗不过尉迟恭,便乖乖地答应只造五十丈方圆的“仙林寺”。
仙林寺造后,尉迟恭骑上乌骓马回京去了。仙林和尚想想不甘心,便骑了一头秃驴,“的嗒的嗒”一路追赶上来,一直追到海宁县地界才追上尉迟恭。仙林和尚在后面大喊:“大元帅慢点走呀!还有一桩事要商量哩!”
尉迟恭勒住乌骓马,问他还有什么事情。仙林和尚说:“大元帅还不曾造山门哩,你倒说说看,天下哪有没山门的寺院呀!”
尉迟恭想想也是的,就答应再给他十丈地皮,在寺前补造一个山门。本来,这事情就好了结;可是仙林和尚偏偏节外生枝,说要把山门造出五里路以外去。尉迟恭问他:“这又是为什么?”
仙林和尚煞有介事地说:“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呀?我这仙林寺是大唐开国以来造的头一座寺院。山门造得远些,大唐江山就长久啦!”
尉迟恭一听又火起来,狠狠唾了仙林和尚一口:“呸!我们汗马功劳打下的大唐江山,难道只有五里路长吗!”
仙林和尚还当尉迟恭要给他比五里路还多,高兴得差点从秃驴上滚下来。
尉迟恭跳下马,拿竹节钢鞭在地上画了个十丈见方的圈子,说:“喏,山门就造在这里!”便自顾回京去了。
这一来,弄得仙林和尚啼笑皆非。他原想拿大唐江山来哄一哄尉迟恭这个老粗,好把山门以内五里路的田地都划归自己;哪知尉迟恭偏要把山门造得更远!海宁杭州隔着一府一县,一个和尚怎能管得这么宽呢,他的如意算盘又落空了。
直到如今,这座仙林寺还是老样子:寺院座落在杭州,山门却孤零零在造在海宁。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7
孔融,字文举,孔子的后代,汉末山东曲阜人,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他为人刚直敢言,后应触怒丞相曹操而被杀。
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 "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 "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8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9
包公包青天的故事
包公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真是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那年,老包铡了不认前妻的驸马陈士美,皇上怀恨,借个名儿便把包公削职为民。就这,皇上还不解恨。当天,皇上把大太监和小太监召到皇宫,耳朵咬耳朵商议一阵。末了,两个太监对皇上如此这般一说,说得皇上点头微笑,吩咐照办,事成大大有赏。
包公削了职,京城大栈小店,都受了皇家嘱咐,不准留包公过夜;包公只好收拾收拾,就当日动身。包公为官清正,如今两袖清风,雇不起车马,由老家人包兴挑着行李,自己跟在后面安步当车,却没有料到太监跟在后面盯梢哩。
时当六月暑天,包公一出京城,上路没有多远,便汗流浃背。走了半日,汗淌了几桶。这会儿走到一座山下,包公热得不行,口渴得要命。可是这里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既无池,也无井,只有一块瓜地。青葱葱的瓜藤上开了黄黄的花,西瓜儿结的'溜圆。包公咂咂嘴,周围又没人,为了解渴,就摘下个西瓜,放在膝盖上,用拳头“嘭嘭”两下砸开,就和老家人大口大口地吃了,他们一气吃了两个大瓜。两个像鬼样的太监早看在眼里,大太监对小太
监说:
“古来君子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包黑子偷瓜吃,还能算是清官吗?逮他去见皇上!”
正要动手,却见包公正掏出几个铜钱,放在瓜藤上,抹抹嘴上路了。两个太监无可奈何地摆摆手:
“吃瓜给钱,那有啥说的。”
傍晚,包公栖息在小镇一家小客栈,两个太监也盯着跟进去。包公囊资不丰,就叫了素菜米饭。哪知这客栈小,米不是上熟,一碗里尽是稻谷;包公只得边吃边捡,一桌拐子上堆的尽是谷粒。这又让两个太监给看在眼里,小太监对大太监说:
“糟蹋粮食遭雷打,捉他去,好为皇上出气!”
正说着,又见包公抓起谷粒,一粒一粒放在嘴里嗑去稻壳,吃了米粒,真是“盘中之餐,一粒未废”。这有啥说的,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来,大太监与小太监,只好大眼瞪小眼。
走着走着,就快到淮河边上,眼看包公就要到家了!两个太监还未抓到包公的把柄,怎好向皇上交差呢?于是,又嘀嘀咕咕地商量了一个计策:大小太监连夜从小路草行露宿,赶到包公前面,在淮河边上坐等,单等包公一到,他们一个拉腿,把包公推到一堆脏东西上。他们以为这样,包公准会到淮河里去洗手,淮河里有人淘米洗菜,就安他个沾污河水的罪名。这真是啥坏点子都想到了。
哪知包公手弄脏后,叹口气爬起来,正想到河里去洗,瞥眼一看,河边小媳妇、大姑娘,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提水的提水。他怔了怔,心想:这一洗手,不坏了人家吃用水吗?于是包公走到河边,用干净的左手掬水含到嘴里,然后又离开水边,到坡上吐出水来冲洗。两个太监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心想:包黑子真是天下难有双的铁清官,就跟他一万年,也找不到他的脏点。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回复皇命。
这事一传出来,老百姓就说:
毒不过皇上,
奸不过太监,
清不过包公。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0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1
左公与曾公的胸怀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他们两人。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2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3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4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
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带着和平远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一支世所罕见的庞大船队于晨雾尚未飘散之际,悄然起航。这支船队拥有宝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医士,工匠一应俱全,总人数达两万七千余人。船队统领郑和正当壮年,且已有3次远航西洋的经验。总之,这支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上最庞大的海上力量,所过之处,无不俯首称臣。但此时,郑和却独立于船头,远望大海,眉头紧缩。这让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郑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说这次出海任务也不困难,为何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连郑和最亲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实上,郑和的脑子里所担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达给他的一个密诏。关于这个密诏的详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郑和刚刚完成第三次远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当面复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时候,郑和谈起了他所见到的一个堪比桃花源的小岛。该岛离中华大地并不远,岛上有大约一万居民,令郑和及其手下称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其他人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也与常人不同。郑和虽然比手下们见识更广,但也从没见过这么多白种夷人聚居在一起。当岛上居民发现郑和船队后,立即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一面,而郑和也是出于职业习惯,不仅欣然登岛,还详细记下了关于此岛的资料。话说郑和讲到这里,发现朱棣脸色阴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朱棣见郑和停住了,挥一下袖子道:接着说,把你在岛上的见闻全部告诉朕。郑和领命,略感心惊地说道:臣登岛后发现,两族人民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人教给他们纺织,生产瓷器,还种植了茶叶。而白种居民则教给我们的人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岛上最令臣等惊讶的就是建筑了,感觉耳目一新,有一种我国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个硕大的园林。园林里面有一个仙女般的雕像,脚踏波浪,手持白鸽,头戴海马凤冠,岛上居民称之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许愿池。据居民们说,和平艾琳娜与和平许愿池特别灵验,正是她保护了他们有这一片美丽的生存之所够了!朱棣突然喝道。郑和抬起头,这才发现朱棣已经满脸怒色。朱棣道:郑和,你难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务吗!还记得朱允炆吗!郑和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来,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继承而来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龙椅。话说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对百姓挺好,但对这旧敌是特别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们大多都惨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诛十族,这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后,有个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时候,不见了。对于如此仇恨敌人的朱棣来说,这还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样,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携带了寻找朱允炆踪迹的任务。如今,郑和告诉朱棣有这样一个秘密小岛,而且人口也不少,岂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郑和内心无比担忧,看着阴沉着脸,走来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会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会,又坐下来继续询问了一些岛上情况后,奋笔写了一个密诏交给郑和。密诏的.内容是一个很残酷的阴谋。朱棣听闻岛上铁器资源匮乏,农具不足,密令郑和准备再次下西洋,以送给岛民农具为由,暗地里将装满精良武器的箱子运到岛上,而后攻其不备,将该岛变成废墟!
话说郑和虽然和岛民们交情不深,但他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亲手做出这样的惨剧。而皇命又不能不听,否则不仅是他,手下们也会一起受到惩罚。因而郑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内心极其矛盾,始终不知该如何抉择。郑和的忧虑无法阻挡船队驶向小岛,很快,郑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郑和心想。于是在岛上居民的感激声中,命令属下们将装满农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岛民们充满感恩之情,邀船队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岛上休息几日,事情如预想的一样顺利,但这种顺利是郑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无事,岛民们尽地主之谊,船队上的人再次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个夜晚到来了,原计划今夜子时行动,郑和还没有将密诏告诉属下,而是命令他们看好箱子。随后,他独自外出,在岛上四处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很快,他又来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脚下。郑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美丽的园林而减轻了不少,他站在纯净的和平许愿池旁,双目凝视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内心喊道: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把武器变成真的农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战争在这里发生!祷告一番后,夜已将近子时,郑和只得返回营地。回营之后,郑和仍没有做出抉择,他来到箱子旁,决定打开箱子,让属下们自己选择是否遵守密诏。万万没想到,郑和在开箱子的一霎那彻底傻眼了,刀枪真的全部变成了锄犁!属下们奇怪地看着郑和,不知他为什么要打开看看。郑和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直接跑向和平许愿池!
当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许愿池旁边的时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脚踏波浪,优雅中不失威严地向他走来。动听的声音从艾琳娜的嘴里发出:郑和,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梦想,是我用海马龙法杖将武器变成了农具,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感谢你没有做出那个决定,和睦,包容,互爱的精神将继续存在于这片天地。未来,也要靠你这样的人传播这种精神。郑和听后,双目含泪道:不,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应该是我感谢你帮我下定了决心,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发动战争的恶魔。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力量,让我更加坚信和平才是最终的梦想,我会为了这个梦继续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郑和,你的奇遇还将继续,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会暗中保护你一帆风顺,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我赐予你此物,可保你不会被责罚。说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鸽嘴里衔着一个木盒飞向郑和,郑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谢。艾琳娜道:你们皇帝内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见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义,去吧郑和,继续你的冒险之旅。话刚说完,和平艾琳娜又变成了那个圣洁美丽的雕像。郑和沉浸在这魔幻般的奇迹中,看到手中确实拿着一个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礼之后,返回了营地。
大约两年后,象征着大明鼎盛国力的郑和船队回到了祖国。船队统领郑和一下船就快马加鞭去京城复命。不出郑和所料,朱棣听说密诏没有执行之后立刻龙颜大怒。但郑和并没有特别慌张,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说的话,将木盒呈给了朱棣。朱棣生气而又好奇地打开了木盒,郑和看不见木盒里的东西,观察朱棣的脸色先是惊讶,而后被吸引,最后脸上的怒气完全消失了,隐约有一丝哀伤。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对郑和道:这次你做得对,密诏一事不再追究。朕错了。郑和惊讶地听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认错,万分欣喜那个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继续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加坚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给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所以中国无人知晓。但在南洋流传这这样一个典故,一个魔盒拯救了一个美丽的岛屿。魔盒里是用魔法变换出的岛屿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正当你看得投入的时候,魔盒里升起狼烟,燃起战火,一切美丽的事物崩塌为灰烬。无论是谁看了都会痛恨这场战争的发生。
和平是全体人类的梦想,和平艾琳娜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发芽,唤起人们沉睡的梦。带着和平远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给郑和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和平艾琳娜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将世代流传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5
"岳母刺字"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
北宋末年,朝廷无能,北方金国趁机大举南侵,很快就占了宋朝都城汴梁(今开封),掳去了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这时,河南汤阴县有位热血青年岳飞忧国忧民,报国之情日增。他自从大闹比武场,枪挑小梁王之后,便和结义兄弟牛皋、王贵、汤怀、张显一起回到了家乡。几年来战乱频仍,偏偏这年又遇大旱,加上瘟疫盛行,百姓如处水火,苦不堪言。王贵、汤怀、牛皋几个人耐不住饥寒,未免去做些不洁之事。岳飞几次苦劝,要他们休取不义之财。但他们不肯听,最后竟到山中落草去了。岳飞坚守清贫,和母亲、妻子在家中过着凄楚的生活。
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登门拜访来了。他带来了许多金银珠宝,向岳飞说,他的首领杨么十分钦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地命他专程而来邀请岳飞前去相助。岳飞坚辞不收,正色回答说: "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王佐无计可施,只得拾起聘礼告辞而去。
岳飞遂即向母亲禀告了这件事。岳母听罢,沉思有顷,让岳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 "为娘我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九泉了!"岳飞将上衣脱下半边,说: "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 "我儿痛么?"岳飞说: "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 ?"岳母流着泪花说: "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的训子之恩。
不久,岳飞接了南宋皇帝高宗赵构的圣旨,即刻告别了母亲和妻子,到金陵(今南京)受职,勇敢地担负起了率兵讨贼、报仇雪恨、图复中兴的重任。此后岳飞率领使金兵丧胆的'岳家军几次大败金兵,屡建功勋。
正当岳飞信心百倍,准备挥师北伐,直捣黄龙府,恢复中原之时,卖国贼秦桧一伙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金陵,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时,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后来,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残害了岳飞。
岳母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出了一位精忠报国的伟大儿子,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永远为后人所景仰、缅怀。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6
荀灌是东晋时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将军荀嵩的女儿,她年少时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她自幼随父亲习武,小小年经便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岁那年,几万贼兵由西域流窜到荀嵩驻守的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形势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前往临近的襄阳求教。可是当荀嵩把他的想法向属下宣布后,大家虽然十分赞同,却没有一人愿意担任突围求教的任务。此时的宛城已经被贼兵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困起来,突围无异于送死,谁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父亲,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儿荀灌。他大惊失色,厉志拒绝道:“不行!你一个女孩,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得了贼兵的追杀!”
荀灌将头一昂,大声说:“父亲,女儿自幼习武,武功如何父亲心中最清楚,更何况,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现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围失败也是死,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拼却一死!如果突围成功,请来了救兵,就能够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听了荀灌的一席话,众将都惭愧于自己的勇气与胆识竟然不如一个13岁的小女孩,于是纷纷主动请缨,要求突围求教。
荀嵩考虑了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女儿的请求,他选派20名身强力壮、武艺高超的`勇士,组成一支突围队伍,借着浓浓的夜色,护送荀灌向襄阳城飞奔而去。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队人马消失在黑暗的远方。
队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听到荀灌的慷慨陈词,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险突出重围的精神所感动。他当即发兵,而且还请求荆州太守协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军一到,很快就击退了贼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7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8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主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19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可悉的武士,他高大魁梧,性格坚毅,还练得一身好武艺。可悉十七岁之后,经常陪北魏皇帝一起去森林里打猎。这天,一行人又来到森林,皇帝的侍卫个个本领高强,没过多久,他们就捕到了野兔、鹿、山鸡等猎物。大家一路高声谈笑,踏上了回宫的路。
这时候,突然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扑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吓得众人一身冷汗,马也因为受了惊吓变得狂躁不安。就在这时,可悉大声喊道:“你们保护皇上,我来收拾这个畜生!”
可悉说完便赤手空拳地冲了上去和老虎搏斗起来。老虎尾巴用力一甩,眼看要扫到可悉,可悉机敏地压低身子,躲开了这一次攻击。老虎马上转身猛扑向可悉,可悉敏捷地侧身一翻,又躲过了老虎的攻击。老虎见一直抓不到可悉,变得非常焦躁,可悉则一直保持冷静,随机应变。人、虎就这样来回周旋着。不一会儿,可悉找准机会,一下子跳到老虎背上,死死按住虎头,抬起铁拳拼命朝老虎的天灵盖猛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最后,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可悉赢得了胜利,并把这只老虎献给了北魏皇帝。
北魏皇帝夸奖可悉说:“你真是太英勇了!”可悉谦虚地说:“保护皇上是我应该做的。”北魏皇帝接着说:“希望你以后能把过人的勇气用来造福国家,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可悉听从了皇上的意见,把自己的'功夫传授给更多的人,最后用在了带兵打仗上。
可悉赤手空拳地战胜了猛虎,还积极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体现了他无畏无私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可悉,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20
关龙逢
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分明一派西湖景
明代,有一个穷秀才。一天,家徒四壁,饥肠辘辘的他正想做饭,当他揭开米缸时,只有数粒米躺在缸底。秀才只好小心翼翼地将那几粒米放到瓦瓯里煮。
当他捧起那清如西湖水的一瓯粥想喝时,鼻子呼出的气将瓦瓯里漂浮着的几粒米粥吹得上下翻腾,此时,秀才诗性大发,便顺口吟了两句:
数粒熬成粥一瓯,鼻风吹起浪悠悠。
可是吟来吟去,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正当他捧着那瓯粥在破屋里踱来踱去想下句的时候,在他家已潜伏多时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于是脱口而出,给秀才续上了后两句:
分明一派西湖景,只欠渔翁一钓钩。
秀才一听连说:“好句,好句。”
后稷
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是个大农业家。
泰伯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曾国藩遭小偷奚落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人物之一的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多遍,还没有背下来。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21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匡衡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匡衡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匡衡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匡衡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苏秦也很冷淡,瞧不起苏秦。这对苏秦的刺激很大。所以,苏秦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苏秦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苏秦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李密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李密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王羲之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王羲之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王羲之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王羲之吃,王羲之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王羲之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王羲之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王羲之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包青天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岳飞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岳飞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岳飞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岳飞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岳飞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岳飞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屈原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屈原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 "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 "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孟母择邻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 '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22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汉室开创一番事业。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篇23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名人故事07-31
(必备)历史名人故事07-20
历史名人孔子的故事11-24
历史名人爱国故事05-08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7-19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5-28
【精华】中国历史名人故事06-08
历史名人苏轼轶闻趣事故事06-25
历史名人王安石的故事(通用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