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典故(精选21篇)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成语典故(精选2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典故1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典故2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成语典故3
管中窥豹[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典故4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5
【成语】生花妙笔
【拼音】shēng huā miao bǐ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6
【成语】当头棒喝
【拼音】dāng tou bang he
【解释】当头:迎头;棒:指用棒子打。喝:大声喊叫。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7
【成语】割席绝交
【注音】gē xi jue jiāo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成语典故8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成语典故9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yue zhuo)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成语典故10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成语典故11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成语典故13
典源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卷八:“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从。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皆惊走,而冯婕妤直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天子问婕妤:‘人情皆惊惧,何故当熊?’对曰:‘妾闻猛兽得人而止,妾恐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元帝嗟叹,以此敬重焉。傅昭仪等皆惭。”《汉书·外戚传》亦载。
释义用法
汉元帝至兽圈,熊从圈中跑出,即将窜上宫殿,众侍从惊慌四散,而嫔妃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阻住熊的去路。后用此典表现女子临危不惧的气概。
用典形式
【当熊】隋·杨广:“乍可当熊任生死,谁能伴凤上云霄。”唐·卢纶:“辞辇复当熊,倾心奉上宫。”
【熊攀槛】北周·庾信:“汉猎熊攀槛,秦田雉失群。”
【昭仪斗熊】北周·王褒:“庄生垂翠钓,昭仪抵斗熊。”
【婕妤当前】明·李东阳:“圈门昼开熊不守,婕妤当前众嫔走。”
【熊来尚可当】唐·李白:“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成语典故14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流萤梦】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十斛秋萤】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萤火十升】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飞萤】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腐草无萤火】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成语典故15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
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
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但杨政并不离去。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成语典故16
且:暂且,苟且。过一天算一天。原指没有长远打算。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ku)雏。
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得过且过”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成语典故17
【释义】
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
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成语典故18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19
无功受禄释义: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
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
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
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成语典故20
典源出处
《艺文类聚》卷九十三引谢承《后汉书》曰:“朱震字伯厚,性刚烈,初为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臧罪,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后汉书·陈蕃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后汉朱震身为小吏,却敢于弹劾高官,受到当时人的钦佩,称他是疾恶如风的人。后用此典称扬人刚直严正,憎恨恶人,不留情面;也有用“车如鸡栖马如狗”等形容车小马瘦,生活贫窘。
用典形式
【鸡栖车】宋·苏轼:“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
【车如鸡栖】宋·黄庭坚:“车如鸡栖马如狗,闭门常多出门少。”
【疾恶如风】宋·苏轼:“大任刚烈世无有,疾恶如风朱伯厚。”
【疾恶伯厚】宋·苏轼:“疾恶逢伯厚,识真似渊明。”
【骑马欲鸡栖】唐·杜甫:“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成语典故21
典源出处
《尚书·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释义用法
周武王灭商后,把马放到华山脚下,把牛放到桃林的田野上,表示以后不再乘用打仗了。后以此典表示战争消弭,天下太平。
用典形式
【华山归】清·吴元龙:“身闲早得华山归,害去讵劳襄野牧。”
【桃塞马】清·顾炎武:“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
【散马日】唐·杜审言:“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散马牛】隋·炀帝:“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归马华山】唐·杜甫:“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华山归马】唐·张碧:“愿得华山之下长归马,野田无复堆冤者。”元·耶律楚材:“谁识华山归马日,易于渭水钓鱼时。”
【归放华山阳】清·高士奇:“功成偃武海宇泰,会须归放华山阳。”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杯弓蛇影成语典故08-01
有关成语典故12-08
成语典故:不贪为宝08-02
不教而诛的成语典故12-30
曲高和寡的成语典故04-03
迎刃而解成语典故12-15
塞翁失马成语典故08-01
成语典故(精选50则)12-18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08-02
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