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
除了《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之外,全球经济学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
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是1946年,马克思去世,他也是学二代,他几乎接受了当时的顶级教育,中学毕业于伊顿公学,大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他父亲是剑桥的经济学教授。凯恩斯在上学的时候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了朋友。
1919年凯恩斯参加了凡尔赛和会,他认为对德国的索赔要求过于苛刻,会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劝说无效之后,辞去了他在英国财政部的职位。我在想,他是不是曾经见过顾维钧。
1929年,大萧条开始了,凯恩斯持有的股票和期货合同都变成了废纸,他遭受了巨额损失,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宏观经济。1936年,他发表了不朽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思想开始改变世界。我再次就不再赘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了,时至今日,当我看到各种“铁公基”一类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我又回想起第一次读到《通论》结尾的那个晚上,“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
1944年,凯恩斯组织领导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6年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同年夏天因心脏病去世。
凯恩斯是一个同性恋者,如果他继续活到50年代,不知是否会受到图灵那样的迫害。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与凯恩斯吵了几十年,争论的焦点本质上在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无效效应”,因为如果市场经济始终有效,则不需要政府“插手”,而是让“看不见的手”来治理市场就好;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够高效自治,则需要政府来干预。
而市场是否有效的问题关键症结表现在,高度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周期现象(高通胀、大萧条等)是由市场自行平复,还是政府进行“逆周期”调节来干预宏观经济?
关于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其实已有相应结论,但无论怎样,目前为止全球多数国家的治国之道,大多遵循“凯恩斯主义”。今天我们就对这种全球通用的“凯恩斯现象”进行分析 。
凯恩斯的成名背景
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家,多数为以亚当-斯密为衣钵的“自由市场派”,即大家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形成供需均衡”,但19世纪初英美等国等多个经济强国发生现实的“通胀和萧条”后,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派经济学家未能给出相应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相应的经济治理工具,由此凯恩斯认为“自由市场”出了问题,需要进行修正,并在此期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而相关观点汇总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充分就业、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包括利率政策与财政赤字等)”是凯恩斯提出的经济治理工具。当整个世界和多数执政政府惶惶然不所知所措的时候,凯恩斯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给出了经济治理的“工具”。
后世归结称,这种所谓工具,是一种人性的选择,而非经济治理的客观选择。但这是后世之说。当整个世界的国家领导们都对已经“病入膏肓”的经济并无良方的时候,不管你给予的是临时止痛的药还是能够长期有效可以治本的药,政府都会尝试——起码有药。这是当时经济的现状,也是全球经济学界当时面临的尴尬和困境。
工具论
凯恩斯的盛名,某种程度上是实至名归,凯恩斯是当时的经济学界唯一能够将经济学理论形成系统的“经济治理工具”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大师虽有“重要理论贡献”,但其未能将相关理论转化为工具,而凯恩斯做到了,并成功将相关“工具”推荐给政府。
回顾凯恩斯的学术作品,凯恩斯早期也是“自由市场学派”,但早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凯恩斯就发现了“货币流通及利率管理”能够成为经济治理的工具,参见其早期著作《论货币改革》。而凯恩斯或许最为智慧的地方,在于将其“工具”赋予了“拯救世界”的功能,因此其著作的名称中,优先提到了“就业”,之后才是“利息和货币通论”。
充分就业——对于经济萧条时期的民众来说,这是第一位的事情,没有就业,没有收入,无法生存,这是现实的无法忍受的事情;而相对于政府——解决充分就业,则是第一位的政绩。
凯恩斯的著作中首先区别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提到“非自愿失业”,因此要通过相应措施来形成最大化的充分就业。
哈耶克在与凯恩斯的争吵中提到“不存在充分就业一说,任何经济形态下都不可能出现100%的充分就业,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凯恩斯主义”,哈耶克认为造成“非自愿失业是因为现实的市场经济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信息对称和理性决策,由此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只能最大化的现实资源要素的最大化高效配置,而不可能出现完全绝对的完全自动均衡”。
哈耶克提出了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哈耶克只是回答了这样做不行,没有回答“怎样做才行”。由此哈耶克的理论自然而然的被忽略了,因为当时的政府和民众要的不是“不行的建议”,而是“怎样做更好的建议”。
由此,凯恩斯主义,因其“工具论”的优势成为政府和民众完全吸收采纳的经济治理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凯恩斯的著作虽然也有理论上的重要价值,但使其走上神坛地位的则是其理论本身的“工具性”。
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
凯恩斯主义自提出“充分就业”的神圣口号(神圣是因为无法反对)后,在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政策中登堂入室奉为至宝。
截止2018年末,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全球主要124个经济体中,71.7%以上的国家实行的或者变相实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包括欧美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中国)。
凯恩斯主义的风行全球,是因为其是迄今为止唯一有效的系统化的经济治理的“工具”吗?显然不是。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治理理念是鼓励国家通过“相关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包括利率调节、货币宽松、财政赤字投资等。上述工具是政府能够管控的,而且是政府非常愿意做的事情。
货币宽松也许危害很大,但民众对于流通货币总量是无法直接感觉的,至少相对于失业,民众的感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很多国家政府都曾经习惯用“货币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短期来说,市场上的钱多了,大家手上的钱也多了,虽然很快会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拥有大量金钱的一瞬间,民众会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而同期货币宽松对于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是一种隐形的“割羊毛工具”。
民众不那么疼,政府也能讨好民众,还能解决政府债务,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同期凯恩斯提出的“逆周期调节”的“财政赤字、政府投资乘数效应”等政策工具都正合政府心意。
神圣之名、短期疗效、政府喜好这些因素正是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的主要原因。常识告诉我们,政府显然是喜欢控制经济和控制别人的,也是喜欢多花钱的。
对于全球国家的政府而言,作为一个服务者还是控制者,显然大家都更喜欢后者。凯恩斯本人也许未曾预料到的另一个更严重的危害是,凯恩斯主义为全球多数国家政府垄断金融业提供了“神圣和科学的借口”。
中国的凯恩斯主义
《盐铁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关于经济治理政策辩论的文献,辩论的核心在于以桑弘羊为首的“政府治理(国有主义)派与自然经济学派(称不上市场经济派,因其主要观点在于合乎自然规律,而非市场均衡理论)”之间的争论,应该以谁为主导来治理国家经济。
最终的决策者是皇帝。盐铁会议上,桑弘羊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准观点来反驳“私利之人”不会行大公之事,因此无法造就国家和民众的兴盛。
盐铁会议后,政府降低和取消了诸多行业的民间税赋,唯独垄断“盐铁”。史书以此称道桑弘羊的放利于民、只取其一的经济政策——而实际情况是,前朝因为税赋太重,因此被推翻,而今国家初建,民不聊生,无法增加税赋。
因此桑弘羊面临的难题是,在一个无法再增加税赋和国库空虚的基础上,如何治理经济并承担国家政府庞大花销的责任。
应该说桑弘羊对当时的政策及当时开放的经济治理和学术研究环境是有巨大贡献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政策,将大部份行业的税赋取消和降低以后,民间农工商业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由此推动国家经济得到繁荣。
而桑弘羊无法预知的是,其当时提出的垄断“与全部经济行业交换的【盐和铁】”实际上充当了“全部物资交换中介”的“货币”职能,而政府通过控制“盐和铁”这两种“类货币”形成了全球最早的“国家金融主义”,即之后的“凯恩斯主义”。
桑弘羊之后,中国几乎不再出现“国之政策与民相商”的境况,而国家对金融的垄断和货币的控制更甚。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巴顿的名人故事06-02
名人的故事06-09
经典名人故事12-20
名人故事01-18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11-05
名人成功的秘诀的名人故事07-29
高尔基名人故事08-22
祖冲之的名人故事03-14
华生名人故事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