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时间:2022-06-24 09:39:02 寓言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欢迎阅读。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1

  相濡以沫: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

  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屠龙之技:

  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尾生之约:

  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远斤成风:

  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

  捉襟见肘:

  出自《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意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2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3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借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猴子差不了多少。

  心理学家让一群受测者观看ABC三位学生解答30道难题的录像带:A的回答起先都迅速而正确,但后来却越错越多;B开始时一再碰壁出错,但后来则越答越顺越对;C则一开始就有对有错,没有一个轨迹可循。最后,ABC三人答对的总题数都是15题(录像带并未交代这个统计数字)。看完录像带,心理学家请受测者评估三名学生的能力,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先盛后衰的A比先衰后盛的B较有能力,而且错误地认为A答对的总题数要比B来得多。

  实验室里的受测者跟庄子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同样的内涵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事物或特质,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盖过后来出现的相反讯息。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他是个“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他是个“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甲方式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其实,六种特质完全一样,只是呈现的顺序颠倒而已。

  “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庄子想借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庄子的猴子和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4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 “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 “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庄子寓言故事12-26

庄子寓言故事三则12-10

庄子的经典智慧寓言故事(通用14篇)04-24

关于庄子的寓言故事:呆若木鸡12-11

经典寓言故事02-16

经典寓言故事07-20

经典寓言故事《塞翁失马》04-02

寓言故事大全06-21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01-27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欢迎阅读。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1

  相濡以沫: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

  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

  屠龙之技:

  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尾生之约:

  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远斤成风:

  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

  捉襟见肘:

  出自《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意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杀龙妙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2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3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借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猴子差不了多少。

  心理学家让一群受测者观看ABC三位学生解答30道难题的录像带:A的回答起先都迅速而正确,但后来却越错越多;B开始时一再碰壁出错,但后来则越答越顺越对;C则一开始就有对有错,没有一个轨迹可循。最后,ABC三人答对的总题数都是15题(录像带并未交代这个统计数字)。看完录像带,心理学家请受测者评估三名学生的能力,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先盛后衰的A比先衰后盛的B较有能力,而且错误地认为A答对的总题数要比B来得多。

  实验室里的受测者跟庄子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同样的内涵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事物或特质,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盖过后来出现的相反讯息。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他是个“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他是个“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甲方式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其实,六种特质完全一样,只是呈现的顺序颠倒而已。

  “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庄子想借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庄子的猴子和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4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 “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 “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