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马功劳的主人公及成语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汗马功劳的主人公及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释义】
汗马:在征战中战马驰聘而流汗。成语的意思是指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劳。
【用法】
比喻战斗中立下的功绩,后泛指作用较大的工作成绩。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待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成语故事】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许多将领争着邀功请赏。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封他为赞侯。其他的人议论纷纷,说:“我们在战场拼着生命与敌人战斗,而萧何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没有任何汗马之劳,而封赏反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刘邦不慌不忙地问:“你们应该都知道打猎吧?”文武大臣齐声答道:“知道。”刘邦继续说道:“在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命令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更何况,萧何让他家族中的九十名男子都为我一同出力,而你们大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就算很难得了。所以,他的功劳是怎么也抹杀不了的!”大家听后,便谁也不说话了,一个个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分封。汉初三杰高祖刘邦成就大业与三个人的功劳密不可分,这三人是张良、韩信与萧何。正是由于他们的全力辅佐,刘邦才能击败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高祖曾对人这么说:“坐在大帐里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张良;率领千军万马,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筹集粮饷,安抚百姓,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这三人都是绝对出色的人才,得此三人辅佐,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汗马功劳是褒义词吗
【解释】:汗马:马累了出了汗,比喻征战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
【近义词】:丰功伟绩、劳苦功高、汗马之劳。
【反义词】:一事无成、尺寸之功。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形容战功。
典故:
《韩非子·五蠹》就有“汗马之劳”的说法。《战国策·魏策》也有:“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
《史记·晋世家》叙述春秋时晋文公的一段故事时,也说过“汗马之劳”的话。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所以又称公子重耳。他曾流亡国外达十九年之久,后来回国做了国君,而且称霸一时。当他回国之初,即位为晋文公时,对于随从他流亡的人员,一一论功行赏。有个小臣名叫介之推,没有提出自己有什么功劳,也不求赏赐,躲到深山里隐居起来了。另一个小臣名叫壶叙,见三次行赏都没有他的份儿,便对晋文公说:“君行三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晋文公当即把行赏的.标准向他说明:“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箭矢炮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也有一段有关“汗马之劳”的故事。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八千户。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同声回答:“知道。”再问道:“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又是同声回答:“知道。”刘邦于是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大家听了,便谁也不吭气了。
“汗马之劳”,一般都说作“汗马功劳”,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劳,已不限于军事方面。
“发踪指示”,也成为一句成语,比喻指挥冲击。
【汗马功劳的主人公及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汗马功劳成语故事07-24
成语故事05-26
经典的成语故事05-07
曲突徙薪成语故事03-14
历史成语故事10-13
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09-01
择善而从的成语故事11-19
郑人买履成语故事08-09
随遇而安成语故事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