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依缸习字名人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王献之依缸习字名人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依缸习字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小跟父亲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王献之作为书圣之子,字自然很好,他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而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书圣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练字
相传,王献之曾要父亲王羲之传授习字的秘诀,父亲指着院中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18口水缸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里不服,便从头练起基本功来。他天天仿照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练了两年,拿给父亲看,父亲视而不答;儿子又练了两年各种各式的钩,拿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开口。
从第五年开始,王献之才天天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把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为“太”字,因为儿子这个“大”字架势上紧下松。王献之把自己写的字拿给母亲看。母亲叹了口气对他说:“你练字练了整八年,现在总算有一点像你父亲了。”王献之惊呆了。原来,母亲指的那一点,恰恰就是父亲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感到很惭愧,悻悻地走出家门。走到城门口,看见一个老婆婆在卖烙饼。老婆婆烙好一张,就用竹筷挑起,顺手一撩,就撩进背后的竹筐里,而且张张都叠得很齐整。王献之见了很惊奇,便上前请教。老婆婆回答:“这没啥,也不过像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这句话使王献之猛然醒悟,大有启发,于是回家继续下苦功练字。
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院内的18缸水,终于了解了父亲所说的秘诀所在,成了名震一时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拒绝
孝武帝司马曜修了一座建康宫,主殿匾上要书写“太极殿”三个字,宰相谢安便把这件事交给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了。
照理说,这可是一个无上光荣的政治任务,足可流芳百世。可王献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耐烦地一摆手,对来人说:“你把它拿走,不然我就扔到门外去!”来人只好把匾原封不动地给谢安抱回来了。
过了两天,王献之跟着谢安一起进宫办事,路过太极殿时,谢安忽然想起什么。他转过身,瞧瞧王献之说:“子敬啊,你顺着梯子爬上去,把字题了吧。从前魏朝的韦诞他们,可就是这么干的。”
王献之不高兴了,回答说:“你知道为什么魏国那么快就亡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说完,一甩衣袖,扬长而去。
谢安望着他的背影,无奈地摇摇头,说:“子敬真是孤高啊!”
皇帝金銮宝殿上的玉匾不肯写,哪儿才是王献之一献墨宝的地方呢?一天,王献之外出时,忽然看上了北馆刚粉刷的一面墙壁,顺手抄起一把扫帚,用泥汁作墨,挥洒起来,每个字达一丈见方,一时观者如潮,让人叹为观止。又一次,王献之到外甥羊欣家,看到正睡午觉的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一时来了灵感,他抓起书桌上的毛笔,饱蘸浓墨,就在羊欣的绢裙上狂草起来。羊欣醒来一见,喜不自胜,因为他做梦得到了一幅艺术珍品。
作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经常会被拿出来跟他老爸作比较。有一次,谢安问他:“你的书法与你父亲比如何?”王献之很淡定地回答说:“本来就是各有千秋!”谢安又说:“外界的议论可并不这样看啊!”王献之哼了一声,轻蔑地说:“世上的人哪里懂得呢?”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张扬的个性,本真的自我,王献之走出了父亲王羲之的阴影,自创一种非草非行的新书体,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在书法史上取得了“二王”并列的历史地位。
时人称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与其说他的名士风采是源自艺术天分,莫如说是来自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书品如人品,书法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做人的境界。
【王献之依缸习字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王献之依缸习字04-22
关于王献之依缸习字短篇名人故事11-05
黄圣依的名人故事11-25
王献之练字的寓言故事11-02
司马光砸缸的经典故事11-23
名人故事:巴顿的名人故事06-02
名人的故事06-09
经典名人故事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