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屈原发米成语典故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屈原发米成语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发米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释义】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给贫苦的百姓。
【成语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屈原发米成语典故
屈原发米成语典故,源自中国古代楚国诗人屈原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屈原的仁爱之心,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个成语的出处、意义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1. 成语出处:
(1)文献记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发米的典故。
(2)故事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那是一个连年饥荒,百姓生活困苦的时代。
2. 成语故事:
(1)幼年情怀:屈原自幼便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百姓受苦,他感到非常痛心。
(2)奇迹发生: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流出雪白大米,百姓们纷纷前来领取。
(3)父亲发现:屈原的父亲发现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最终发现了屈原的行为。
(4)教育意义:屈原的父亲没有责怪他,反而告诉他要长大后做官,管理好楚国,才能真正帮助穷人。
3. 成语意义:
(1)字面意义:屈原把自家的大米送给贫苦的百姓。
(2)深层含义:体现了屈原从小具有的仁爱之心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4. 道理启示:
(1)悲天悯人:屈原的情怀体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怀。
(2)小善与大善:屈原的行为从小善到大善的转变,启示人们要有更大的抱负和行动。
(3)爱国情怀:屈原的故事也是对爱国情怀的一种赞颂,他关心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
5. 文化价值:
(1)历史人物: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深具政治智慧和仁爱心肠的历史人物。
(2)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常被用来教育年轻一代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6. 现代应用:
(1)教育领域: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可以引用屈原发米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2)社会活动:慈善机构和个人在进行公益活动时,也可以借鉴屈原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来。
7. 语言特点:
(1)形象生动:成语“屈原发米”形象地描绘了屈原的善举,易于理解和记忆。
(2)寓意深远: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道德理念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8. 传承意义:
(1)文化传承:屈原发米的故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精神象征:屈原的形象和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人民精神追求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屈原发米”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的是屈原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的忠诚。屈原的这一行为,不仅在当时缓解了百姓的困境,更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不仅要学习他的仁爱之心,更要将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贡献社会。正如孟子所言:“存其心,养其性。”人们应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屈原发米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9-08
成语典故07-25
先忧后乐成语典故09-20
杯弓蛇影成语典故08-01
南辕北辙成语典故06-22
郑人买履成语典故10-20
螳臂当车成语典故06-23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06-23
人琴俱亡成语典故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