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泓水之战

时间:2022-06-13 05:49:16 战争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泓水之战

宋襄公吃了一把图王霸之名的大亏该清醒了吧,没有。为图仁义的虚名又吃了一把大亏。前次是吃了亏误己,因为虽然自己被拘了,国家损失不大。这一次是吃了亏误国,给宋国带来了惨重损失。这就是泓水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泓水之战

原来宋襄公被楚成王羞辱了一番之后对楚国恨入骨髓,但楚强宋弱,再恨也得忍着,不是不想报,是没法报。打不过“大哥”就找“小弟”出气,一想到郑文公这个“势力眼”当着众诸侯的面倡仪楚成王做盟主,心里就生气。

公元前638年春三月,听说郑文公又去楚国朝贡,宋襄公来了精神,尽起国内之兵去讨伐郑国。而且是自己亲自带兵,留相国子目夷和世子守国。子目夷头脑始 终是清醒的,劝襄公不要兴兵,因为楚和郑关系正是密切的时候,我们伐郑,楚国必救,你执意伐郑有楚国相救不可能取胜,不如治国修德等待时机为上。大司马公 孙固也和子目夷一起劝。

襄公是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过去是认准了一个事:称霸;现在又认准了另一个事:复仇。一看司马反对用兵,居然说 如果司马不愿意去我就自己带兵前去。话说到这个程度就不能再劝了。宋公点齐了兵将率兵伐郑。他自己亲自掌握中军,大司马公孙固为中军副将。大夫乐仆伊、华 秀老、子荡、向訾守随军从征。

谍报报告给郑文公,文公马上向楚告急。楚成王说郑文公对我就像儿子对父亲那么恭敬,我们必须救郑。

成得臣出主意说:救郑就不如伐宋。

楚王问道:那是为什么?

成得臣说:宋公被拘,宋国人谈楚色变。现在又不自量力举倾国之兵伐郑,国内必然空虚。我们乘虚长驱直入,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胜券在握了。然后我们以逸待劳等宋军回援,在半路上消灭他。

楚王用成得臣为大将,斗勃为副将,率兵伐宋。

宋襄公对楚国的举动全不知情,还在这和郑军对峙,得到楚军伐宋的消息昼夜兼程回救,在泓水两军相遇。宋军在泓水的南岸楚军在泓水的北岸,两军隔水对峙。 成得臣派人来下战书,公孙固对襄公说:楚军远道而来,为的是救郑,我们借这个机会给楚个面子,就说因为敬楚才撤了郑国之围,楚军就不会和我们交战,双方回 军我们也没什么损失,现在我们应该避免和楚军打这一仗。况且楚强宋弱我们也打不嬴。

宋襄公不听,说出了一句让人笑掉大牙的话,他说:当年齐桓公能主动兴兵伐楚,我们今天面对主动来战的楚军不敢战,怎么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呢?

公孙固又劝道:自古以来“一姓不再兴”,上天已经抛弃了商族,你却要背天意兴衰族,这做得到吗?况且我们的盔甲不如楚军的坚,兵器不如楚军的利,人马不如楚军的强。宋人面对楚人畏如蛇蝎,这仗能打吗?又怎么打得赢?

宋襄公高论又来了。说楚国是兵甲有余但仁义不足。我们是兵甲不足但仁义有余。当年周武王以三千虎贲就战胜了先祖的百万之众,靠的是什么?仁义!我们不能以有道之君,避无道之臣,如果那样,我生还不如死呢?

凭着这种“仁义”的信念和“有道”的浩气,宋襄公在战书上签了字。双方确定十一月初一,在泓水南岸决战。为弘扬仁义精神,宋公让造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斗大的“仁义”二字。

公孙固心里叫苦又无力阻止,就私下对乐仆伊说:战争是杀戮场,却在战场上讲仁义,我不知道主公的仁义是什么东西。上天已经夺去了主公的魂魄,宋国危险了。我们尽量弥补吧,但愿别丧师辱国。

到了决战的这一天,公孙固天刚亮就起来做准备,列好军阵之后请宋襄公出场。

楚军驻扎在泓水的北岸,决战地点定在泓水的南岸,斗勃请示:五更天渡河,防止宋军先布阵我们就被动了。成得臣笑着说:如果换个人你的想法就是对的,但我 们现在面对的是愚蠢又总想以仁义宽怀来粉饰自己的宋公,他根本不懂兵机。明天的决战他会等着我们,我们早渡就早打,晚渡就晚打,所以我们正常天亮了再过 河。

天亮了,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天亮了才渡河,这是对我们的轻蔑,我们现在应该乘他渡过一半车马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这样就是用我们的全部打他的部分,对我们有利。

襄公威风凛凛地指了指写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说道:你看见大旗上那“仁义”两个字了吗?我们是仁义之师,哪有以全部打人家部分乘人之危的道理呢?公孙固只能暗暗叫苦。

楚军安全地全部过了河,成得臣腰悬雕弓,手持长鞭,调兵布阵,气宇轩昂,根本就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公孙固又请示:楚军刚列成军阵,乘它阵脚还不稳,这个时候击鼓攻击还有胜的可能。

[-(@_@)-]

襄公一口唾沫吐在公孙固的脸上,骂道:呸!像你这样就是为贪一时之利而忘了万古永存的仁义!我们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列阵待敌,怎么能乘人家阵势未稳就攻击呢?公孙固是干着急干瞪眼干叹气,只能眼看着失去战机。

楚军大阵列成,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国的军卒还没开战就已经在心里产生恐惧感。宋襄公到这时才命令击鼓。随着宋军鼓声的响起,楚军的鼓声也响了。宋襄 公亲自挺着长矛带着子荡、向訾守和身边门官就杀了过去。成得臣看宋公亲自冲阵而且来势凶猛。就下令打开阵门,把宋襄公放了进来,等宋襄公进了阵,令旗一摆 就封住了阵门把跟进的宋军挡在了阵外。宋公带着的这一班人马被封在阵里了。公孙固一看就知道坏了,急忙冲上来保驾,可是阵门已经合了。一员大将挡在阵门高 声断喝:有本事的过来决斗!

公孙固一看这员大将正是斗勃,就挺戟上来搏斗,斗勃举刀迎战,两人在阵前捉对地厮杀。打了二十多个回合, 宋军大将乐仆伊杀了上来,斗勃和公孙固已经斗的旗鼓相当,再杀上来一个斗勃就明显不是对手了,就有点着慌。恰好这时楚军上将蒍吕臣杀过来迎住了乐仆伊,斗 勃这才稳住心神。公孙固打着打着,找了个机会钻进了阵中,斗勃提刀也赶了过来,却被宋将华秀老截住。公孙固在楚军阵中左冲右突寻找宋襄公。看到阵的东北角 上杀声震天有宋军被围,就杀了过来。正遇着宋将向訾守杀的血流满面。看到公孙固急忙大喊:司马快来救主公!公孙固随着向訾守杀入重围,一看可就惨,

杀进来的门官已经个个带伤,硬撑着死战不退;子荡的要害被伤倒在车下,“仁义”的大旗早被楚军夺了去;襄公已经身体多处负伤,右屁股中了箭,伤了筋骨已经不能站立。

子荡看公孙固冲过来了,大声喊道:司马快保护主公,我不行了。说完就死了。公孙固也来不及悲伤,把襄公扶到自己车上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着奋勇杀出重围。向 訾守殿后,众门官死战守卫,等冲出了楚军阵内,门官全部阵亡,宋军的甲车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乐仆伊和华秀老硬撑到宋公逃出来了才拼命逃回。成得臣率兵追 击,宋军兵败如山倒,所有军资军械都成了楚军的战利品。公孙固保着宋襄公连夜逃回了国都。

宋军损失惨重,京城内一片孝棚,一片哭声,一片骂声。都怪宋公不听司马的劝谏以致于如此惨败。襄公听了叹息着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而使人更窘迫,不攻击没布好阵的敌人,我行的是仁义之道,怎么会打败仗呢?

这话传出去换来的又是一片讥刺和叫骂声。

宋襄公假行仁义,兵败误国害民,传为千古笑谈。

再智能的臣子,遇到了昏君,那就是个没辙。以子目夷、公孙固之智,任何时候听信了任何人一句良言也不至于害国误民。

“皇帝无能民遭难”哪!

后人给宋襄公写了一首讽刺诗,叫做:

不恤滕鄫恤楚兵,宁甘伤股博虚名;

宋襄若可称仁义,盗跖文王两不明。

楚军大获全胜,奏凯而还。

宋襄公也不是一件明白事也没做。战场上受伤以后,在养伤期间正好晋国公子重耳逃难来到宋国,这一次他的仁义没用错地方,告诉重耳,我支持你可以但你指望 我帮你复国我是有那个心没那个力,厚礼相赠又盛情款待了重耳,给重耳拿了不少钱物,还赠了二十匹好马,让重耳很感动。以重耳恩怨必报的秉性,这次如果没有 仁爱之心相助,说不定这个后来的晋文公也会像对待曹、卫一样,给宋来一场报复性战争。

公元前620年,宋襄公在泓水的战伤发作病死,他的儿子子王臣继位,他就是宋成公。

宋襄公,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君主。干了一连串的错事,闹了一连串的笑话,宋国因为他接受了一连串的失利。志大才疏,心高命薄的他,居然还获得了“春秋五霸”的提名。怪哉!

宋襄公正处在齐桓公和晋文公两霸之间的过渡时期,论成就这个时候的楚成王要远在宋襄公之上,可能是楚成王为人太缺德了,难入后来主宰史学的儒士之法眼, 儒家讲的是仁义,宋襄公虽然业无所成,但做人很“仁义”,所以才成了儒家主宰的史学领域中“五霸”的候选人之一吧?这样评“霸”标准在虚拟的“仁”而不是 实际的“绩”。有人说儒学倡导的“仁”、“德”,造就了中国人的虚伪性,由此可见一斑。

“五霸”之中,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不会有人有异议,这第五个名额曾经沾边的有郑庄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另三位比起来,宋襄公的地位怎么摆?功业怎么看?怎么摆怎么看他都 逊色一筹。所以本部书排列“十大明君”他也没沾边,因为实在看不出他明在何处?绩在哪方?


【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泓水之战】相关文章:

淝水之战的成语故事10-26

中华古代战争故事:淝水之战10-21

涿鹿之战的故事11-05

桂陵之战的故事11-05

涿鹿之战历史战争故事10-21

中国战争故事《鄢陵之战》11-11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04-20

明朝战争故事:鄱阳湖之战12-01

古代战争故事:韩信破齐之战12-23

古代战争故事之鸣条之战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