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时间:2024-09-03 12:57:19 战争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篇1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我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当时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它较多地保留了宗周社会的礼乐传统,在春秋诸国中居于二等地位,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至于齐国,则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有今山东东北部地区的广大地域,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那里土地肥沃,又富渔盐之利,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正确政策,因而经济发达,实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成为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动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而公子纠则时运不佳,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结果是乾时一战,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鲁国的所作所为,导致齐鲁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齐桓公本人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这终于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

  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两军都摆开了决战的态势,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希望能够先发制人。曹刿见状赶忙加以劝止,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这一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齐军方面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但它接连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作战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庄公果断进行反击。庄公听从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迅猛英勇地冲向敌人,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的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庄公于是下令追击齐军,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一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乃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可见,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因此,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篇2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齐国(今山东东北部)和鲁国(今山东西南部)之间进行的一次战争。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叔伯弟弟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大臣们杀掉,国君的位置空了下来。当时齐襄公的两个弟弟逃亡在外:公子纠和师傅管仲在其舅父鲁庄公处避难;公子小白随师傅鲍叔牙在莒国(今山东莒县)避难。他们都想赶回齐国称君。

  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夺得王位,一方面派兵护送他回齐国,另一方面派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管仲追上公子小白后,一箭射中他的铜带钩。小白将计就计,咬破嘴唇,口吐鲜血,佯装死去。管仲信以为真,回报公子纠。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他到了齐国国境,才知公子小白早就抵达齐国都城临淄,做了齐国国君。他就是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只好仍回鲁国安身。国君之争使齐、鲁两国关系趋于恶化。

  公元前685年秋,齐、鲁两国在齐国境内的乾时(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鲁国战败。不久,齐将鲍叔牙乘胜追击,以围攻鲁国要挟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无奈,只得逼死公子纠,把管仲送交齐军。

  管仲是个很有才干的人。齐桓公不念旧恶,拜其为相。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内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结好诸侯,待力量强大后再扩张势力。齐桓公急干向外扩张,没有采纳管仲的意见,于第二年春拜鲍叔牙为将,攻鲁。

  鲁国在乾时战败后,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国都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守备。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决心动员全国力量决一胜负。

  鲁国有个名叫曹刿的人,很有谋略,他主动求见鲁庄公,同他分析战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认为国君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一战。之后,曹刿请求随鲁庄公出战。鲁庄公答应曹刿的要求, 和他同乘一辆战车,率鲁军抗齐。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连续进击,深人鲁国。鲁国兵少国弱,避开齐军锋芒,采取守势,退到利于反攻的'长勺(今山东莱芜北)以逸待劳,准备决战。

  齐将鲍叔牙因一时得胜,产生轻敌思想,攻到长勺后,刚稳住阵脚,便向鲁军发动猛烈进攻,霎时,战鼓声震天动地。

  鲁庄公见鲁军受到威胁,非常焦急,立即要命令击鼓, 进行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不要击鼓反击, 现在齐军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正合敌意,不如坚守阵地,避免正面交锋,消磨其锐气。”鲁庄公认为有道理,传令军中不许乱动。

  这时,齐军随着鼓声冲杀过来,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突然,鲁军万箭齐发,齐军被迫后退。齐军求胜心切,一连擂了三次战鼓, 发动三次冲锋,但始终没能同鲁军正式交锋。齐军将士人人泄气,个个疲劳。

  曹刿看准时机,对鲁庄公说:“现在正是打败齐军的时候,请马上下令击鼓,发起反击。”鲁军阵地战鼓一响, 士兵们斗志正旺,争先恐后地冲向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垮了齐军阵地。

  鲁庄公见齐军败,准备下令追击,曹刿又制止说:“先不要追, 等我看看敌人是真败还是假败。”他跳下战车,查看了齐军列阵之处和车辙,接着又登上战车,仔细观察了齐军的旌旗,然后对鲁庄公说:“可以下令追击了。”鲁庄公下追击令,鲁军军心大振,杀声震天,很快追上齐军,经过一阵厮杀,终于把齐军赶出了国境,取得全胜。

  战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击鼓冲锋后,才发动反击?为什么齐军溃退时不立即追击?为什么要查看齐军的车辙和旌旗?曹刿回答说:“打仗凭的是一股锐气。 当士兵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正旺;如果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再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经衰退;到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消耗殆尽了。这时我军擂响战鼓,激发士兵斗志,彼竭我盈,所以能一鼓作气, 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我们不能低估它的实力。齐国开始溃退时,我怕他们诈败,因此劝您不要立刻追击。后来,我见齐军车辙混乱,旌旗东倒西歪,由此可知齐军十分狼狈,是真的溃败,所以我才请您下令追击。”鲁庄公听了非常佩服。

  长勺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鲁国作为一个弱国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齐国,就在于鲁国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创造了必胜的客观条件。这正是《孙子兵法》军形篇中所强调的“胜勇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战前,鲁庄公实行了一些取信于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其次,鲁国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采取了守势,当齐国军队士气低落时,鲁国抓住这一战机, 后发制人,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篇3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交战的双方是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占有山东半岛大部分)和鲁国(在今山东西南部,与齐国相邻)。战争的结局是鲁胜齐败。这是我国春秋时期弱者战胜强者的一个著名战例。让我们首先从刘鲁关系的恶化谈起。

  齐鲁交恶

  齐国是春秋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由于齐国疆域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东临大海,有渔盐之利,所以,它的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早在春秋初期,齐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齐国还先后吞并了邻近的一些小国,国力日益强大。鲁国则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无论是疆域还是实力,都无法跟齐国相比。

  公元前690年,齐国吞并了跟鲁国有亲戚关系的纪国(在今山东寿县西南);公元前687年,齐、鲁两国又共同进攻郕国(在今山东汶上县北),但是郕国的土地却被齐国独占。这样,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便紧张起来。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到姑棼(在今山东博兴县附近)去打猎,碰到了一头凶猛的野猪。齐襄公向它连射几箭,被激怒的野猪竟直立起来,大声嚎叫。齐襄公吓得浑身发抖,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连鞋子也丢了。

  原来,齐襄公有个叔伯弟弟,名叫公孙无知,早就想伺机夺取君位。这时,公孙无知听说齐襄公受伤,便派人杀死了齐襄公,夺取了君位。但是,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帮大臣杀掉,国君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时都在邻国避难。公子纠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关系,他和他的师傅管仲都住在鲁国。公子小白和他的师傅鲍叔牙住在莒国(今山东莒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以后,都想赶快回到齐国去做国君。

  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尽快得到国君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马和十辆战车,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派管仲带领一支人马赶到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准备半路上拦截公子小白。当管仲带领人马赶到即墨(今山东即墨县)时,公子小白在莒国军队的护送下,刚刚过去不久。管仲得知这一情况后,一口气追了三十里,果然追上了小白。于是,管仲张弓搭箭,嗖地一声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铜带钩上。聪明的小白将计就计,乘机咬破嘴唇,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假装已死。管仲见了,信以为真,赶快派人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听到这个消息,也认为小白已经死了,就放宽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公子纠到了齐国国境时,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并做了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就是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这样,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的位置已经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旧回到鲁国安身。

  这件事使齐、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因为鲁国积极支持公子纠,想叫他做齐国国君,所以刚刚即位的齐桓公对鲁国非常恼火;鲁庄公也因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的国君,对齐国更加仇视。公元前685年秋,两国军队便在齐国境内的乾时(在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结果,鲁国战败,鲁庄公把自己乘坐的车子也丢掉了,后来另换了一辆车,才逃脱了性命。

  不久,齐将鲍叔牙又领兵打上门来。他要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国军队就要继续围攻鲁国。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得逼死公子纠,囚禁了管仲。这时,鲁国的谋士施伯说:“管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齐国要是重用了他,将对鲁国不利;不如杀掉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国。”但是,鲁庄公没有采纳施伯的`意见,把公子纠的头颅和管仲送交了齐军。

  管仲等人被押出鲁国国境以后,鲍叔牙亲自迎上前去,替管仲松了绑。他和管仲本来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干。回到齐国以后,鲍叔牙就在齐桓公面前竭力保荐管仲。齐桓公虽然被管仲射过一箭,但他不仅不念旧恶,反而接见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管仲的见解很合齐桓公的心意,因此,齐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曹刿会见鲁庄公

  经过乾时一仗,齐桓公的君位开始巩固了。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内要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要联络其他诸侯,同他们结好。等到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强大起来以后,再乘各诸侯内部发生变乱的机会,想法扩张势力。但是,齐桓公急于向外扩张,没有采纳管仲的正确意见。公元前684年春,他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战争。

  这时,鲁国吸取了乾时之战失败的教训,加紧训练军队,赶造各种兵器,并疏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强了对国都的守备,以防备齐国的再次进攻。同时,在政治上,鲁庄公也做了一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面对齐国的进攻,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国决一胜负。

  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人,听到齐国要进攻鲁国的消息以后,非常着急。他虽然不是什么肩负军国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认为,对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关心、过问。于是他决定去见鲁庄公,跟他讨论有关这次战争的问题。

  曹刿的乡亲们知道后,纷纷阻拦他。他们说:“战争是国家大事,让那些成天吃鱼吃肉、酒醉饭饱的大官们去谋划吧,你何必多管闲事呢?”曹刿说:“不。那些身居高官的往往目光短浅,不会深谋远虑。”说罢,就一直向王宫走去。

  曹刿见了鲁庄公,开口就问:“齐军快打来了,听说你已经做出应战的决策,但不知你凭什么同齐军作战?”鲁庄公正需要有人帮他出主意,见曹刿这样关心国家大事,就高兴地回答说:“我对待人还算是宽厚的,对衣食等生活用品,我从来不肯一个人享用,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认为单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不能作为战胜齐军的保证,就对鲁庄公说:“你只不过给人家一些小恩小惠,何况这些小恩小惠又只落到少数人身上,多数人并没有得到。这样,老百姓是不会和你一起去跟齐军死战的。”鲁庄公接着说:“我不仅待人好,就是对待天地神明我也是很虔诚的。我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使用的牛、羊、猪和宝玉、丝绸等祭品,总是有多少就说多少,从来不敢夸大。我这样诚实,天地神明一定会帮助我打败齐国。”曹刿还是不以为然,说;“你不虚报祭品的多少,这只能算是有点信用,还说不上是很有信用。单凭这些,老天爷不会给你降福,老百姓也不会信服你。”鲁庄公沉默了一会,又继续摆他能够战胜齐国的理由。他说:“咱们鲁国每年发生千百起诉讼案件,我虽然不敢说件件了如指掌,判决公平,但是,我总算尽了最大的努力,总算是慎重处理了呀!我想,老百姓会相信我、支持我的。”曹刿听到这里,果然连连点头。他用赞同的口气说:“诉讼案件,无论大小,都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案件处理得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能够这样重视诉讼案件,并尽可能地公平处理,就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因此,我认为你可以跟齐国决一胜负了。”

  接着,曹刿又自告奋勇,请求跟随鲁庄公一起出战。鲁庄公见曹刿很有智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跟自己乘一辆战车,率领着鲁国军队,去抗击齐军的进攻。

  鲁国战胜齐国

  当时,齐军仗着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待机反攻,鲁军不得不暂时避开齐军的锋芒,采取守势。后来,鲁军退到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在今山东莱芜北),战局才开始扭转。

  齐军攻到长勺后,稍稍稳住阵脚,便先发制人,向鲁国发动猛烈的进攻,鼓声震天动地。鲁庄公见鲁军阵地受到威胁,心急火燎,要立刻下令击鼓反击。曹刿连忙阻拦说:“等一等,不要击鼓反击。眼下敌人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意,不如先不跟他们交锋,消磨消磨他们的锐气。”说话间,齐军随着咚咚的鼓声冲杀过来,眼看就要攻入鲁军阵地,鲁军突然万箭齐发,齐军无法前进。

  齐军求胜心切,一连擂了三次鼓,冲了三次锋,始终没能同鲁军正式交锋。鲁军的阵地象扎了根一样,怎么也攻不动。这时,齐军接连发动了几次攻势,都没有奏效,人人泄气,个个疲劳。

  曹刿看准了这个时机,但对鲁庄公说:“齐军已经泄气了,你赶快下令擂鼓,发起反击。”鲁军阵地战鼓一响,士兵们士气高昂,争先恐后地冲向齐军,锐不可挡。不大一会儿,齐军的阵地就被冲垮了。

  鲁庄公一见齐军败退,就要下令追击,曹刿又制止说:“别忙,等我看看敌人是真败还是假败。”说着,他就跳下战车,查看了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登上战车前的扶手,观察了齐军的旌旗,然后对鲁庄公说:“请下令追击吧。”追击令一下,鲁军军心大振,杀声震天,很快追上了齐军。经过一场厮杀,终于把齐军赶出国境。

  鲁国虽然打胜了这一仗,但是,鲁庄公对曹刿的军事指挥却很不理解。战争结束以后,鲁庄公向曹刿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击鼓冲锋之后,鲁军才发动反击?为什么齐军已经溃退,还不让鲁军立即追击?曹刿为什么要查看齐军的车辙和旌旗?

  对这些问题,曹刿一一作了回答。他说:“打仗凭的是一股勇气。当士兵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正旺;如果第一次冲锋没有成功,再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经衰退;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已消失殆尽,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在齐军三鼓过后、勇气衰竭的时候,我们才擂响战鼓,激发士兵斗志,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齐军。”关于不匆忙追击齐军的问题,曹刿解释说:“齐军开始溃退进,我怕他们是假败。因此,我劝你不要立刻下令追击,以免遭到齐军的伏击,吃亏上当。后来,我见齐军车辙混乱,旌旗也东倒西歪,这说明他们军容不整,十分狼狈,肯定是真的溃败了。所以,我才请你下令追击。”鲁庄公听了这番话,心里明白多了。

  那么,在长勺之战中,实力较弱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实力强大的齐国呢?

  首先,鲁庄公为了抵抗齐军,战前曾被迫实行了一些取信于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其次,鲁军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军事原则。战争开始后,鲁军为了保存自己,积蓄力量,主动后撤到预先选择好的有利地点——长勺,并沉着应战,以逸待劳。当强弱形势发生变化时,鲁军适时抓住有利战机,一鼓作气地进行反击,终于打败了齐军,嬴得了战争的胜利。

  至于齐国方面,情况却完全相反。在乾时之战以后,管仲曾建议齐桓公改革政治,联络诸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但是,齐桓公自恃国力强大,急于向外扩张,贸然进攻鲁国。这就首先犯了冒险轻敌的错误。当齐军进入鲁境以后,情况不甚明了就迫不及待地接连出击,过早地削弱了自己,影响了战斗士气,使齐军优势变成了劣势,为鲁军提供了反击的机会。在败退时,齐军又表现得惊慌失措,以致陷于完全失败的境地。

  齐鲁长勺之战虽然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争,但是,它生动地表明,小与大、弱与强,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劣势与优势与是可以转化的。小国弱国只要依靠人民,充分准备,并采取正确的方针,是可以打败大国强国的。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篇4

  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之间发生了长勺之战,力量较弱的鲁国军队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军队,这是与淝水之战齐名的著名战例。春秋初年的最强国郑国在郑庄公去世之后便很快衰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位于中国山东地鲁国和齐国。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左传·庄公十年》载:“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

  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时,有个叫曹刿的贵族求见庄公提出建议。曹刿问庄公: “你靠什么来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独自享受,分给臣下,并对神守信作答。曹刿认为:“这些小恩小惠无利于老百姓,他们是不会跟从你的,神也不会为你降福。”庄公又说:“对民间诉讼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说:“这倒是尽职尽责,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取胜才有根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庄公同赴战场,庄公应允。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 ,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 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 篇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大家基本都知道,《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大家也都学过,而此次战役就是围绕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长勺之战一鲁国胜利结束,在此次战役结束以后间接的促成了齐、鲁两国在以后多年息兵言和。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

  齐、鲁两国引起纠纷的原因是因为鲁国插手了齐国的君位之争。齐僖公死后,齐襄公继位,但是齐襄公荒淫无道,昏庸无能,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齐襄公的行为引起国内高层的'不满,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到雍林游玩,雍廪趁机袭杀公孙无知。齐襄公有兄弟公子纠以及公子小白,公子纠(前685)齐襄公之弟,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公子小白被鲍叔牙保护逃到莒国。

  襄公与公孙无知被杀后,齐国内乱,夺位之争由此开始。公子纠派管仲去截杀公子小白,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结果这时出奔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即为齐桓公。过后公子纠被处死,召忽自杀,管仲被押回齐国。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

  齐军侵入鲁境之后,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齐军自视强大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此时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

【中国战争故事:长勺之战】相关文章:

古代战争故事《马陵之战》02-04

古代战争故事:韩信破齐之战12-23

中华古代战争故事:淝水之战05-17

明朝战争故事:鄱阳湖之战06-14

秦蒙恬攻匈奴之战历史战争故事04-03

峣关之战的故事04-28

战争的故事12-29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三监之乱03-05

英国战争故事:诺曼征服战争12-06

世界战争故事《普奥战争》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