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时间:2024-10-27 21:25:42 海洁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10个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童话吧,童话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童话故事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10个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1

  李四光是新中国的地质学家,开拓了新中国地质学的新篇章,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小时候艰苦读书的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李四光聪明好问,受到陈二爹的夸奖,就免除李四光的学费,免费授课。李四光更是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李四光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 李四光说。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李四光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笔墨纸张。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2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自1962年迁居于此后,一直住到1971年去世。他在这里生活、工作、做学问。一些由他主持或他参加的小型会议,常在家里召开;何长工、刘景范等原地质部负责人也常来家中汇报事情,因而一进大门右手那间面积较大的客厅,实际兼具会议室的功能,四周是书橱和沙发,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和若干把椅子。靠窗一侧陈列着许多第四季冰川沉积物的地质标本,多为当年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获。

  其他家具则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一个质感陈旧的皮沙发的扶手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棉絮。这几个沙发,还是李四光1950年回国时,在旧货市场上买的便宜货,看来年头更为久远。客厅的隔壁是办公室,尚未恢复原样,但一张大写字台是李四光用过的。

  办公室一端墙上有一块玻璃黑板,当年地质队野外作业回来,向李四光汇报时,他常利用黑板做一些讲解或布置,也曾借这块黑板给科技人员讲授地质力学,这大概是多年执教生涯所养成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黑板上写着“斗私批修”四个粉笔大字。

  李四光有着很深的国学基础,不光散文写得好,旧体诗写得好,即便是地质学的论文,同样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音乐造诣也相当深厚,尤好小提琴。他在巴黎写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回国后曾请音乐家萧友梅过目提意见。这首提琴曲写于1920年,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这首曲谱和李四光在国外常拉的小提琴,都陈列在纪念馆里。

  李四光夫妇在世时,这幢小楼只他们两人居住。他们去世后,女儿李林一家搬了过来。李林2002年5月31日过世,丈夫邹承鲁也患病在身。一门三院士,已传为佳话。

  四十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楼,李家南门外那棵有上千年历史的银杏树,以及明朝大太监刘瑾等历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围颇为扎眼的标志。如今高楼林立,李四光故居被夹在当中,小楼因年久失修,多少显得有些残旧。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3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4

  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主持兴建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凝结着他的教育救国理想。经过实地考察,李四光发现东湖之滨实乃办学的上好宝地。于是,在1928年11月,正式确定武昌东湖珞珈山一带为国立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李四光请美国工程师开尔斯来进行新校舍的规划设计,历经一载有余,终于完成。

  然而,武汉大学的兴建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经过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奔走,终于解决了建校申请、修路迁坟、经费等问题。

  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隆重地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李四光作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贺,并为武大师生进行了学术讲座,当他演讲完毕,毕业纪念刊的编辑们希望他为纪念刊题词,他拿起笔墨写下了两行大字:“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从此以后,他的“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一直在激励武大师生不断地博学慎思而笃行。

  李四光留下的庄重典雅、造型瑰丽的校舍建筑群,不仅让武汉大学赢得了“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美誉,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亦鼓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断开拓进取。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5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那可以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一忙起来一连好多天都不沾家,时间长了,难免夫人徐淑彬有微词。

  又是一个寒夜,夜已很深了。李四光才从办公桌上站起身来伸了伸懒腰,扬起双臂摔打了几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进了家门,他怕惊醒熟睡的'妻子,轻手轻脚的上前去替妻子把脱在床下被子向上拉了拉,这一掖被子,是他吃了一惊。原来被子下堆了几块石头,妻子也不知到哪儿去了。李四光心知肚明,那是妻子对他的抗议,虽然没有明说,也跟明说一样:“四光啊,你爱石头,那你就和石头过日子去吧!”

  第二天,李四光早早起床,火速的赶到了徐淑彬的娘家,给夫人做了慰藉,亲自把爱人接回了家。这件事对李四光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他更体恤妻子,热爱事业,家里充满了和谐温馨的气氛。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6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是我国地球学和地质学的奠(diàn)基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kān)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kuí)。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样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bǎo),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忙妈妈干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chǔ)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之后,李四光独自一人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后,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7

  李四光,是我国有名的科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身边总带着一把小锤子和一面放大镜,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石头,就用小锤子敲一敲,举起放大镜看一看。他只要看一看石头的颜色,掂一掂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石油。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这里讲两个李四光的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

  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

  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她。

  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拿!”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了!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李四光这才想起来,玲玲跟妈妈到外婆家去了,他笑了笑,对自己说:“他们让我和石头人睡在一起呢!”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8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1902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

  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出来。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

  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从此,李四光便“取代”了李仲揆。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光照四方!

  年轻的李四光,曾被派往日本学造船,派往英国改学地质,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不为国外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所动,学成后毅然回国了。

  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为祖国赢得的第一荣誉,就是发现了中国内地有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大量的实据,推翻了那些国内外学术权威认为在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理论,为我国进行地质研究,奠定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

  李四光搞科研,每天总是要到街上路灯通明时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爱人总是焦急地等待着他回来吃饭。繁忙时,李四光连回家吃饭也忘了,爱人等急了,只得派女儿去叫他。一天,为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竟忘记天晚该回家了。他正在凝神思考时,偶尔抬眼,瞅见一个小女孩静悄悄地站在桌边,他未加理会,又低头继续写作,并轻声催道:“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这时,只听见小女孩埋怨说:“爸爸,妈妈不是等我着急,是等你在着急哪!”李四光听到孩子叫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女孩是自己的女儿李林。他不由得笑出声来,忙答道:“这就回家,这就回家。”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5月2日,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随时将李四光的病情和抢救措施向周恩来报告,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主要军代表说,中央决定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有关负责同志就没有安排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李林在信中反映了她父亲生前对祖国地质科学工作的关注和希望,以及今后开发利用地热、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地质力学所提出的建议。周恩来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和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9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jiàn)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Wèi)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著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 10

  小时候的李四光,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地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大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很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明白了,这块石头是片麻岩,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因为那时候只有秦岭有片麻岩。

  在北大地质系任教时,李四光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后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但被很多人否定。因为从19世纪以来,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陆续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李四光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

  作为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李四光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其中,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但他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x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还成功预测了的四大地震带,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目前四个中有三个已经地震过了,分别是唐山(1976年)、四川(2008年)、邢台(1966年)。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在山东与江苏交界的郯城麦坡地震遗址上,1668年7月25日发生在这里的8.5级大地震,目前现场地层“倒转”的遗迹仍然清晰可见。

【中国名人李四光的读书小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的读书小故事05-15

中国名人的故事03-01

中国名人故事08-24

名人尊师小故事12-11

名人的励志小故事08-12

名人诚信小故事07-04

名人励志小故事01-22

名人哲理小故事及感悟09-11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通用14篇)07-17

名人读书的故事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