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徒生童话故事《两个姑娘》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童话吧,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还记得都学过哪些童话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徒生童话故事《两个姑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姑娘》
你曾经看到过一位姑娘没有?这也就是说铺路工人所谓的一位“姑娘”。她是一种把石头打进土里去的器具。她完全是由木头做成的,下面宽,并且套着几个铁箍。她的上部窄小,有一根棍子穿进去,这就是她的双臂。
在放工具的那个屋子里就有这么两个姑娘。她们是跟铲子、卷尺和独轮车住在一起。它们之间流传着一个谣言,说姑娘不再叫做“姑娘”,而要叫做“手槌”了。在铺路工人的字眼中,这是对我们从古时起就叫做“姑娘”的东西起的一个最新、而且也是最正确的名词。
在我们人类中间有一种所谓“自由女子”,比如私立学校的校长、接生娘娘、能用一条腿站着表演的舞蹈家、时装专家、护士等。工具房里的这两位姑娘也把自己归到这类妇女的行列中去。她们是路政局的“姑娘”。她们决不放弃这个古老的好名称,而让自己被叫做“手槌”。
“‘姑娘’是人的称号。”她们说,“‘手槌’不过是一种物件。我们决不能让人叫作物件——这是一种侮辱。”
“我的未婚夫会跟我闹翻的,”跟打桩机订了婚的那个顶年轻的“姑娘”说。打桩机是一个大器具。他能把许多桩打进地里去,因此他是大规模 地做“姑娘”小规模地做的工作。“他把我当做一个姑娘才和我订婚;假如我是一个‘手槌’,他是不是还愿意娶我就成了问题。因此我决不改变我的名字。”
“我呢,我宁愿我的两只手折断。”年长的那位说。
不过,独轮车却有不同的见解,而独轮车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觉得自己是一辆马车的四分之一,因为它是凭一只轮子走路。
“我得告诉你们,‘姑娘’这个名称是够平常的了,一点也没‘手槌’这个名称漂亮,因为有这个名字你就可以进入到‘印章’①的行列中去。请你想想官印吧,它盖上一个印,就产生法律的效力!要是我处于你们的地位,我宁愿放弃‘姑娘’这个名称。”
“不成,我不会幼稚到干这种事情!”年长的那一位说。
“你们一定没有听到过所谓‘欧洲的必需品’②这种东西吧!”诚实的老卷尺说。“一个人应该适应他的时代和环境。如果法律说‘姑娘’应该改成‘手槌’,那么你就得叫做‘手槌’。一切事情总得有一个尺度!”
“不成;如果必须改变的话,”年轻的那一位说,“我宁愿改称为‘小姐’,最低限度‘小姐’还带一点‘姑娘’的气味。”
“我宁愿给劈做柴烧。”年长的那位姑娘说。
最后他们一同去工作。那两位姑娘乘车子——因为她们被放在独轮车上。这是一种优待。不过她们仍然被叫做“手槌”。
“姑——!”当她们在铺路石上颠簸着的时候说,“姑——!”她们几乎把“姑娘”两字整个念出来了,不过她们临时中断,把后面的一个字吞 下去了,因为她们觉得没有理睬的必要。她们一直把自己叫做“姑娘”,同时称赞过去的那些好日子:在那些日子里一切东西都有它们正确的名字,姑娘就叫做姑 娘。她们也就成了一对老姑娘,因为那个大器具——打桩机——真的跟年轻的那位解除了婚约,他不愿意跟一个手槌有什么关系。
赏析
①手槌的工作是在地上按压;印章的工作是在纸上按压。按照工作性质,它们是同一类东西。
②“欧洲的必需品”是指“尺度”。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个讽刺。的当时阶级森严的欧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地位的高下去衡量的。
(1855年)
这篇讽刺作品,在有趣之余,还略带一点哀愁。它最初发表在1855年的《丹麦大众历书》上。“欧洲的必需 品”——称号,在安徒生时代需要,在当代世界各地似乎更重要。“称号”——在某些地方叫做“职称”——不明确,事物就没有一个尺度。那两位姑娘“在铺路石 上颠簸着的时候”,只能念出一个“姑——”而“把后面的一个字吞下去了”。结果称号不全,“那个大器具——打桩机——真的跟年轻的那位解除了婚约。”
创作背景
在安徒生所处的时代,丹麦仍是一个君主专制主义社会,自中古以降,社会生活一直极少受到触动。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则出现一系列重大历史变动,拿破仑战争造成的国力虚耗,在挪威问题上的失败,20年代的经济轰退,国王由保皇立场转向独裁,中产阶级谨小慎微、委曲求全,这些都使社会基本处于政治压迫和文化愚昧状态。在安徒生的作品中,我们也处处感到这个时代的灰色和压抑。安徒生将童话作为一种现代表达方式来进行创作,他借用童话的“儿童”视角透视现代人的复杂生活。安徒生让童话超越了民间文学范畴的传奇想象,成为一种鲜明的个体写作和现代技巧探索。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安徒生童话的题材很广,在他众多的童话中,悲剧性故事占有相当份量,从他创作中期的《海的女儿》到其晚期创作的《老约翰尼讲的故事》,悲剧无所不在。这些作品以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希翼的破灭,人的精神追求的失败,美的心灵的被践踏,还有善良的劳动者的被迫害或被奴役为结局。在这些作品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然而在作者历书写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生中,读者却感受到这位伟大的作家用美的颜色,为悲惨的人生,痛苦的心灵印上一层柔美,隽永而典雅的色彩。悲剧为之在安徒生的世界里显得不一般。无论是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小人鱼《海的女儿》,对一生探求而由崇高的母爱而放弃孩子现实生命的母亲《母亲的故事》,抑成是对那些处于困境,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爱情但最终被黑暗社会所吞噬,被命运所不公的劳动者和忠于爱情之士(如《卖火柴的小姑娘》《柳树下的梦》《没有画的画册》《第三夜》《她是一个废物》《老约翰尼的故事》《依卜和小克里斯汀》),安徒生都寄托了自己对他们的同情、理解、挚爱、尊重和歌颂。这份情感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是绵长。
正是有了作者倾注于作品中的这种特殊的情愫,当人们走进安徒生的悲剧世界,使很容易从其中看到令人心颤但又荡漾诗意,柔和温情的情景。那深爱儿子的母亲(《母亲的故事)》为了从死神手中抢回已是奄奄一息的儿子,甘心让挂满冰核的荆棘划伤胸脯,流着眼泪唱出哀伤的歌而献出了眼睛,甚至献出了满头的黑发。母亲拼死的找寻是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命若游丝的儿子。本来,她已经找到了孩子,而且有条件把孩子从死神手中带走,这意味着她达到了拯救孩子生命的目的,那么按常理来说对孩子生的选择才符合母亲行为的逻辑,然而,安徒生却安排读者见证了另一番景象:母亲在孩子生与死两种生命状态面前,舍弃了前者而选择了后者。安徒生把残酷丢给了母亲,通过母亲的选择,从而指示了现实的黑暗。作者对现实鲜明的否定态度,对穷苦人民寄予的莫大同情,正是借母亲的抉择而表现出来。
以天国的美好映射现实的黑暗。在这里,母爱的伟大和母亲无奈的选择同样敲响了现实社会的悲歌。作者正是以这一人间的悲剧性艺术图景来寄寓他对母爱的歌颂,对母亲行为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批判。同样,小人鱼(《海的女儿》)为了追求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和人间爱情,宁可牺牲一切也要达到目的。这个海底尊贵海王女儿,当她与人类相遇时,她曾两次救了王子的命。然其无私的行为最终并末被王子所知晓,她为之只能孤独地默默地忍受深爱王子的情感煎熬,忍受所爱的人爱上别的公主的现实。她放弃三百年寿命,牺牲美妙的声音,忍受无言受伤的精神折磨和每行一步都必须忍受如行于锥子和刀刃的肉体的痛苦。小人鱼的付出其目的是为了赢得一一份人间的爱情和人类永恒不灭的灵魂,但她的放弃并没有换得她迫求所想得到的一切。然而她却无怨无悔,甘于选择自身的消逝以证实自身追求的价值。这种源出于人物精神追求的坚强和韧性,全由人物那追寻理想的牢固的思想基础所决定。因为小人鱼深知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代价的,因而她追求的目标一经认准,就一定百不挠地坚持到底。作者将这一人物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意志置于悲剧性矛盾冲突之中,在小人鱼对自身命运的选择中表现出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悲剧人物的精神之美、追求之吴和理想之美在作者融着真情的美的叙事中产生了无尽的魅力。
安徒生在其童话世界中还讲述了一些执着追求爱情的悲剧。在这类作品中,爱情的悲剧性结局同样被美的情感所充盈。在现实的人生中,向往爱情且苦苦追求而不可得,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于世俗的人生中,完全有可能转化成种种“恶”的行径,张扬出人性的负面行为。然而在安徒生的世界里.它们已被俏悄悬搁或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物善的行为、爱的执着、痴心和无私的奉献。克努得(《柳树下的梦》)在失恋的痛苦中一想到他的致爱约翰妮便有一种虔诚的感觉,而在这个苦盼爱情的失恋者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存活着他所爱恋的人,因而当他怀着少男少女时产生的美好情感面对被恋人遗忘的现实时,他的梦中出现的仍是儿时约翰妮的身影和昔日的美好时光。而这个梦境使他感到这是他“生命中最甜蜜的一个时刻”。善良的依卜(《依卜和小克里斯汀》)为了给自己所爱的人以幸福,宁可解除与恋人的婚约,甘愿忍受情感上苦涩的煎熬。多年以后,这个曾经为了爱而牺牲爱的人又义不容辞地收留了他病死于破烂小屋的昔日恋人的遗孤,从此担负起这个孤儿的父亲和母亲的职责。这里,作者无疑是站在超越悲哀与欢乐的角度来观照人间的悲剧,尽显出作品主人公那能超然于一般情爱的那种伟大人格魅力,从而向读者以上一份被净化了的爱情,尽展出真爱的迷人和伟大。作品无不使读者感受到在被净化的爱情之上,主人公那金子般的心在被金钱污染过冷漠无比的社会中是那样可贵,那样令人赞佩。
艺术特色
安徒生的文笔诙谐而又柔和,灵动轻巧而又饱含浓重的忧伤和哀挽。他的许多技巧精致而不矫饰、主题深刻而不刻板。他能让文学传统中那些浪漫、古老、深情和微弱的成份,与那些现代、飞速、冷漠和随意的情绪发生联系和产生磁场,比如《姆指姑娘》和《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这样的故事,就让单纯的心、朴索的想法、古老的生活原则在现代生活的氛围里散发出扑面而来的、令人产生乡愁的愉快和伤感。
安徒生世界中诸多悲剧性叙事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以不同题材的悲剧故事,尽显人的美和善,尽显着悲剧人物对希望、对生活、对爱情、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他更在发掘悲剧人物自身审美价值的同时,将悲剧人物崇高的生命内涵和人格品性放在人类精神境界的高层次上,因此,作者的审美倾向,作者对其笔下人物所倾注的赞美与同情所交织而成的那种应和看肯定与歌颂,融注着温情和暖意的情愫。
死亡的诗意叙事是安徒生童话悲剧美的另一特色。死亡,这个人类最忌讳的字眼,它标志着生命的尽头。因而在与死亡相关的文学描述,一般与悲戚、眼泪、痛苦、悲壮、惨烈等心态有着不解之缘。安徒生之所以独特,除却他在世界儿童文学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贡献乃至他在童话创作中的诸多个人化特色外,还在于他作品独特。
安徒生这里,作者把微笑与从容这种人间最有魅力的文学表情注入对死亡的描述之中,因而其作品中那些走完了人生历程抑或经历了人生悲剧的人,不论其年长和年少,当他们与人世告别的时候,不再流出痛苦的眼泪,而是或洒脱地将自身融于自然.或带着微笑在幸福美好的梦幻中离开人间。如《祖母》一类作品,作者就将死亡处理得温柔而优美。这篇寄寓着作者对自己祖母的深切怀念的作品,突现年老的祖母那份永远的美丽,更写她追念往日爱情的那种精神的美丽。在安徒生笔下,祖母虽然“脸上全是皱纹,头上全是白发,但服睛却“明亮得像天上的两颗星星,甚至比星星还要美丽”。她圾珍爱的是那朵夹在圣经中的玫瑰花,尽管它已经枯萎,但它是老祖母全部的精神寄托,因为它是那位祖母为之倾注了全部感情的美貌男子送给她的。年老的祖母只有对着它时,才露出最温柔的微笑。作品写的是死亡,然而作者却以一种忧伤而又优雅的气氛,用一层幻想的彩砂来罩住死去的祖母,因此,本是悲切的亲人的死亡成为没有痛苦的肉体的消逝,这种以暖色调笔力和诗化的幻象来展示死亡的文学呈现,使安徒生童话的悲剧作品有了更多的回味。
作品评价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安徒生童话的文字“善于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而不是为了悲哀”。
学者周作人:“我相信文学的童话到了安徒生已达到理想的境地”。
作者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出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自幼家贫,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是一名洗衣妇。他11岁时父亲逝世,生活更加困顿,14岁时告别家乡到哥本哈根,决心当一个艺术家,然而事与愿违。17岁发表作品《尝试集》,24岁出版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第一版销售一空,原本在饥饿中挣扎的安徒生从此摆脱贫困。1831年,他开始跨越欧洲的旅行,并终其一生都保持了一个旅行者的热情。1835年,安徒生完成了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即兴诗人》,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一生创作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160多篇童话作品。
【安徒生童话故事《两个姑娘》】相关文章:
经典安徒生童话故事:拇指姑娘06-08
安徒生童话故事:冰姑娘08-16
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拇指姑娘05-07
安徒生童话《拇指姑娘》09-19
安徒生童话故事10-25
海鸥姑娘的童话故事12-11
经典童话故事:冰姑娘09-10
童话故事:冰姑娘09-10
经典童话故事《秋姑娘》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