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不自量力成语故事
不量,意思是已不估量下已的量,指过地估计已的量。下是编整理的不自量力成语故事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自量力成语故事
不自量力,中国汉语成语,意即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释 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
用 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自不量力 螳臂挡车 蚍蜉撼树
反义词:妄自菲薄 自知之明 量力而行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语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为首者前致辞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致辱下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成语故事: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有一次发生了争执,息国的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却贸然出兵,向郑国发动了战争。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郑国被迫应战,同敌人厮杀,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说道:“息国犯了五不韪,所以要失败,而且,恐怕息国快要灭亡了。”——不韪,即“不对”或“不是”,也就是错误的意思。有句成语叫做“甘冒不韪”或“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说:明知不对,还是硬干,是自已心甘情愿犯错误,犯天下最大的错误。
当时人们说的息国所犯“五不韪”是哪五条呢?根据《左传》记载,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对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国君出于同姓、本是亲属而不亲爱,对双方争执的言词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又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将亡也。”意思是: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由此可以看出息国快要灭亡了。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1]
这个故事,说息国所犯“五不韪”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语“不自量”的出处。
唐代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开头几句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文顶天立地地存在着,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不可泯灭。没想到一群无知的人竟然这样愚蠢,借故设法对他们进行毁谤。就象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太可笑不自量力了。这六句诗很有名,常为后人所引用。韩愈在这里,对李杜的诗歌成就作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给予了辛辣的讥斥。
成语“不自量力”便是从“不量力”和“不自量”两种说法演化而来的,同时又都可单独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们多用来讽刺那种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则是从故事中“犯五不韪(wěi)而以伐人”扩展变化而来。冒:犯,不顾。天下:普天之下,泛指全世界。大不韪:最大的不是。意思是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现 在多用以指公然不顾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干坏事。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对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分析人士认为自不量力的息国一定会被消灭,因为息国国君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果真被楚国消灭。
拓展
造句
1.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不自量力。
2.拿鸡蛋跟石头碰,真是不自量力!
3.你这样做等于拿鸡蛋碰石头,太不自量力了。
4.不要申请那份工作,以免有不自量力之嫌。
5.这么大的工程你能拿下来?我看你有点不自量力。
6.每个贷款使用者都有可能作出不自量力的事。
7.蚂蚁正不自量力的和人类在战争。
8.王荣自告奋勇去干这件事,还很谦虚地说:“我是‘不自量力’啊!”。
9.你到这里来是因为你不自量力,不知自重。
10.这些国家只是想超过我们的金牌总数,太不自量力了。
11.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12.以目前的实力,去和大企业竞争,简直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13.反动派还想负隅顽抗,真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14.他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有心主动接过来,又怕别人笑他不自量力。
15.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著,传之不朽,这无异于夸父追日,实在是不自量力。
16.他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鸿篇巨著,传之不朽,这无异于夸父逐日,实在是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05-15
(优)经典成语故事10-19
《成语故事》教案11-02
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03-04
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4-19
刻舟求剑成语故事04-22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04-29
有关成语故事11-20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