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典故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典故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典故故事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
张骞是城固(今陕西城固)人,生活在西汉朝廷对匈奴由防御转入进攻的时代。汉武帝听说匈奴北面有个月氏国,是匈奴的仇敌,于是决定选拔使者前去联合月氏国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派堂邑父给他做翻译。堂邑父本是匈奴一个姓堂邑的贵族的奴隶。汉武帝又征了100多人,张骞一行人从陇西(今甘肃秦安县北)出发前往西域。队伍携带了大量的行装和礼物。
他们一出陇西,便碰上了许多匈奴人。张骞一行100多人全成了俘虏。单于不敢杀死使者,便把张骞等人全部软禁起来。那时候,匈奴和汉朝表面上关系还不错,单于为了留住张骞,把一个匈奴女子嫁给了他。
不久,张骞有了一个儿子。张骞一直将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保存着,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后来他被单于放逐到西部,离西域又近了不少,他心里暗自高兴。张骞每天专心放羊,等待机会逃走。渐渐地,匈奴单于也不再过问他们。在张骞被俘的第11年,他率领剩下的汉使,终于逃出了匈奴的魔掌,重又踏上寻找月氏国之路。
在匈奴生活了11年,张骞已能说一口匈奴话,对匈奴的风俗礼节也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一路上并没有碰上什么麻烦,匈奴人都视他们为自己人。他们终于走出茫茫草原,进入西域的沙漠地带。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路上尽是沙漠,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能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
最后,他们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这里的男人高鼻子、蓝眼睛、满脸胡须,和他们以前见过的人都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月氏国,可一打听,才知这个国家是大宛。大宛国国王早就听说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们很渴望与汉朝交往。张骞拿出自己的出使证明,谈了自己的遭遇后,受到他们热烈的欢迎,他们用上好的酒和牛羊肉招待张骞一行。
张骞说明了自己出使西域的任务,希望大宛王能派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并答应回汉朝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重礼酬谢。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了骑兵和翻译,护送着张骞等人一直到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几经辗转,张骞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山国,这个山国就是他们找了很多年的月氏国。放眼望去,树林郁郁葱葱,田里庄稼长势喜人,成群的牛羊满山跑。张骞等人被带到月氏王的面前。张骞手执节杖,递上出使证明。他对月氏王说:“大汉皇帝让我转达他对您的问候。目前,大汉皇帝正在抗击匈奴,皇上派我出使贵国,是希望月氏与汉联手对敌,夹击匈奴。”张骞不知,这时月氏国的情形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了。
月氏国自国王被匈奴杀害后,大臣们拥立国王的夫人为王,并西迁到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便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了。所以张骞说明他的来意后,国王不愿再回到几千里之外的故乡去对付匈奴。从此,大月氏国王不再谈论匈奴,只是极其热情地款待张骞等人。
在大月氏国,张骞与许多前来做生意的别国商人开始交往,与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张骞把汉朝的情况也介绍给了西域各国。一年多过去了,张骞决定返回汉朝。他们从匈奴人足迹较少的南山向东行,沿途又走访了不少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君主都十分向往汉朝。
可是,他们走到祁连山脚下时,又一次被匈奴逮捕,被软禁了一年。后来单于死了,为争夺王位,匈奴发生内乱,便无暇顾及张骞等人。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张骞带着他的匈奴妻儿以及堂邑父逃出了匈奴。
当他们重新回到长安时,13年已经过去。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如今却两鬓斑白。而去时的100多人也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了。拜见汉武帝后,张骞谈了月氏国不肯出兵的原因,以及自己两次被俘的经过,还详细谈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汉武帝听得入了迷。为了表彰张骞等人的卓越贡献,汉武帝拜张骞为太中大夫,拜堂邑父为奉使君。
汉武帝得知匈奴正在内乱,便封张骞为校尉,帮助大将军卫青制定最佳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按这个方案,卫青果然出师告捷,一举消灭了匈奴的一支主力部队。汉武帝很快将张骞提升为将军,并封他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一场决战,给予匈奴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将匈奴赶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畅。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300多人,带上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将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并说明了来意。
乌孙王决定先派人去长安,并送给汉武帝几十匹乌孙宝马。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繁华和人民的友善,回去后便对乌孙王详实地作了汇报。乌孙王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公主。张骞从乌孙回来的第二年便病死了。这一年,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国一样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到过36个国家,对于沟通西域和汉朝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以后,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汉朝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传到汉朝,汉朝的丝绸等也被带进西域,并由西域进一步传到世界各国。后来,人们习惯把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为汉朝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汉朝的威名也远播四海。
观《张骞通西域》有感
第一次知道张骞这个人名就是本学期所学的语文课本中的《丝绸之路》,课文中提到他出使西域,走出了一条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观看CCTV《张骞通西域》第一集《民族之魂》后,对张骞的历史背景,史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实际张骞出使西域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通商,而是汉皇帝打败匈奴,派张骞这种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联系匈奴西边的月氏国,切断匈奴和西域的联系,以图两面夹击,彻底打败匈奴。所有的史忆上都这样描写他:“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说实话,看完了气势恢宏的记录片,又看了看历史书,我的心久久不能恢复平静,为了张骞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十三年的经历呀,单凭这段时间,已不是一个平常人能承受得起的。
2100年前,他的天涯孤旅一路西行,探索未知世界的记载,比探险家哥伦布的大航海早1600年,开辟了一条不朽的丝绸之路,让国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从而让世界发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写着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我想,凡是对张骞以及他的贡献了解的中国人都会为我们有这样一位伟人而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