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时间:2024-07-07 20:11:3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精选15篇)

  “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精选15篇)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

  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去争。这样,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

  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国。这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已经告退。平原君赵胜做相国。他带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后回朝,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打退秦军。”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向赵孝成王报告了。赵孝成王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随后就把上党围住。冯亭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部队打败。廉颇连忙退回阵地,守住阵脚,叫士兵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作长期抵抗。王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

  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真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地到了这儿,真要是这么长时期对峙下去,粮草接济不上了。可怎么好呢?”

  范睢对秦昭襄王说:“要打败赵国,让我先想办法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廉颇太老了,不敢跟秦国交锋,要是叫年富力强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打散了。”

  赵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颇开仗。廉颇还是坚守阵地。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今来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就把她召了来,要她说一说理由。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得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倒把军事当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 “我已经决定了。”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叫赵括再带领二十万兵马,到了长平关,代替廉颇,验过兵符(两块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办了移交,廉颇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劝止他,把廉颇成心消耗秦国兵马的用意说了一遍。赵括说:“老头儿懂得什么?”

  那边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信儿,就打发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给乱箭射死,冯亭自杀,赵军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赵军投降。赵军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了,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杀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

  白起一检查投降的赵军,一共有四十多万人。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2

  赵括,作为赵国的新任主帅,替换了老将廉颇,出征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谈糊涂。

  首先,从赵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长说起。他这个还是比较直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城府,所谓初生牛犊,他有着创新精神、不惧怕困难和危险,再加上出生于武将世家,天生对于排兵布阵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忆能力很好,对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书早已是烂熟于心,并能结合不同的战争场景加以转变。

  就算是如此,赵国军难道会觉得赵括比廉颇老将更厉害么?为何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括上场。这其实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拨,外加赵国军察人不明,所以导致了中途换帅,这可是兵家中对敌的`大忌啊。

  换上赵括,赵括的失败是两方面,一个从自身找原因,还是太嫩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临场对敌的应变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优势,他果决,敢于下判决。这点在此战役中也获得了不少先机。

  另外一个便是对方主帅白起,白起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廉颇甚至还厉害,赵括作为新人来说,就算是理论有多么扎实,但是实践的操作却是很差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实践操作经验很厉害,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还是小儿科。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3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4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

  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

  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对方太强,这里,我们要花点时间谈谈秦国的白起,赵括这场战争的对手。

  白起的作战才能是极其强大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将领,并被称为四大战将,可谓对他的评价之高。

  赵括也许是缺乏对战经验,但换做任何一个新起之秀,面对强敌如白起,估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5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6

  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最让我笙裆羁痰闹缴咸副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王齿乞几次三番的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齿乞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请范睢出主意。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调去廉颇。”赵括小时爱兵法,谈用兵的道理头头是道。自从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让他做大将。”可要赵王对他的`劝告听不进去。结果赵括40万大军在赵括手中全军都被杀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打仗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有实战经验,还要知道临阵应变,这样才会胜利!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7

  赵括纸上谈兵终得一败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典故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

  赵括的这一片话,说得流畅,激昂,话里充满了自信。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8

  早在春秋战略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叫作赵括。他读了大量的兵书、战策,说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一次,秦国前来侵略,赵王派赵括率四十万大军迎敌,但他没有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所以中了埋伏,结果一败涂地。这说明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实践很重要。

  陆游有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动手能力,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学习中的漏洞。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实践很重要。

  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我,促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是一节化学实验课。内容是制氢气并观察其可燃性,还原氧化铜。我早已把这个实验看过多遍,虽说不上倒背如流,也称得上滚瓜烂熟。我与 A君是一组。老师刚下令动手,我就对 鼐说,这个实验我包了!好!鼐说。我三下五除二把各项大器具安好。可是导管和橡皮管却连不上了,我使劲把导管往橡皮管中插,可它们像在同我较量,我虽急出了一身大汗,也无济于事。鼐说,让我来吧!他把导管用水湿了湿,一插便进去了。我恍然大悟,这个方法以前讲过,由于我没有动手,便早已淡忘了。还算顺利,锌粒与盐酸反应了,我在导管口部点燃了产生的氢气,随即把它熄灭。刚要进行下一项实验,一动导管,只听见砰的一声,半截导管飞上了天空,半截导管连着橡皮管,在不住地哆嗦,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怎么回事。老师闻讯赶来,检查了试验装置,告诉我爆炸是因为只熄灭了明火,而暗火没有灭,导管口朝下,引起内部氢气自燃,发生爆炸。于是乎导管断为两截,身首异处了。老师说,以后多动动手,干事前想一想,就不会发生这类事情了。

  打那以后,我对动手实践重视起来,因为,我已经懂得了实践的重要。纵观古今中外,徐霞客著游记,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居里夫人发现镭,爱迪生的数千项发明无一不是经过大量的实践(包括研究,查找,探测,访问)才成功的。

  实践是成功之父。

  只有实践,我们才能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只有实践,我们的科学才有衡量的标准;只有实践,我们才能掌握真理实践是人类活动中最基础的活动,它本身就是知识的一部分。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成功,我们除了实践以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

  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赵括早就成为了历史的话题,但是纸上谈兵的故事至今还有着很深的含义,不是吗?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9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家很是强大,秦国于是和齐国结,攻打较的国家,蚕食他们的土地。别的国家看敌重我寡,便失去意志立,纷纷头降逃走了。

  公元前267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攻占野王,将韩国“拦腰斩断”。把韩国分成两部分,韩王害怕就献出上党郡给赵王,让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接纳此事,秦王看着赵国占领自己地盘就与赵国打了起来,双方在长平一带不相上下。秦国看到这种僵局,想到了离间计。范睢派人带了千两黄金去赵国牧赵玉的大臣,到处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不能打仗,赵王不让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自幼聪明,受父亲影响,很喜欢兵法,看了不少关于作战的书,他口才也不错。他的母亲知道赵括不是当兵料就赵王改变主意,赵王不听,赵括一到长平,就更换将佐,任用的亲信,改变军中制度,军心散散斗志低沉,他甚至还改变上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进攻,一举而胜,奇回上党,赵括只会书的学句,没有实践经验,他在发进攻之时秦军假装打败撤退,赵括纠纷向前冲,被秦国围团后他挡住后路,军队没草四十八天的军队互相残杀,后金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括的失败我们,做什么事不只是嘴上说,笔下写的那么简单,要实践来证明,不能评书上的'死知识来面对现实的问题不行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吗?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0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1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2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一个就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大将赵奢。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绝,有时候和他父亲讨论兵法、阵法,就连赵奢也对答不上,因此赵括十分自大,认为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他匹敌。

  但是赵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从来没有认为儿子是一个大将之材,也从来没有赞扬过儿子一句,并且常常担心地说:“将来国家不叫赵括带兵就罢了。如果叫他带兵打仗,那么赵国的万里江山将不复存在,葬送赵国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对垒,战云密布。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赵国只好派老将廉颇坐阵。

  初战几次,赵军稍有失利。但是廉颇毕竟是在沙场上拼搏多年,经验老到,他看到首战失利,于是就改变了战略,坚壁不出。

  于是赵军与秦军的战争拖了三年,秦军的粮草供应日渐困难,却仍然拿不下赵国一寸土地,秦国军士们心里都非常焦急,并且由于长时间地背井离乡,都归心似箭。将领们害怕再这样下去,军心将散,锐气将尽,那时侯,恐怕要攻下赵国只能是做梦了,这三年的时间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费了,于是主将就召集众将和谋士商议。

  一谋士对秦军主将说道:“我听说,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此人自幼熟读兵法,只可惜从未历经战场,只懂得纸上谈兵,没什么才能。如果,我们派人到赵国境内散播谣言,使赵国撤掉大将廉颇,换成赵括,那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于是,秦军主将便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奢之子赵括担任大将。”

  谣言传入宫廷,赵孝成王正为战事毫无进展而愁眉不展,便准备起用赵括。蔺相如在病中听说,连忙劝谏赵王切勿委赵括以重任,甚至赵括母亲也上书赵王,告诉他赵括只会空谈,难胜重任。但赵王固执不听,果然撤回廉颇,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摆出一副整军经武的架式,改变了战略,撤换了不少将官,一时间弄得军心惶惶,人心涣散。秦将白起探明这些情况,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赵营,随后佯装败走,趁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秦兵败退有诈,挥师追赶,只听一声锣鼓,斜刺里杀出一标秦军,把赵军拦腰切成两半。就这样,赵军被围困40多天,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军心大乱。

  赵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突围。但见旌旗蔽野,秦军四面掩杀过来,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兵将全军覆没。接着,秦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后因魏国信陵君率军相救,赵国才没有亡国。

  人生哲理:单纯地追求熟悉理论知识却不加以实践,是不能成功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3

  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可赵王还是让赵括前往了长平。

  赵括到达长平,改变了廉颇壁垒不出的'战略,调换大批军官,准备大举进攻秦军。而此时从秦国赶来前线的秦军著名将领白起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使用骄兵之计,诱使赵括离开坚固的长平城,然后切断了赵括军队的运粮后路,将赵括军队团团围住。历经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粮决,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打败,赵括也中箭身亡。随后白起担心已经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哗变,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制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屠杀投降士兵的惨案。而自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这一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4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草包。赵王正因廉颇没有速战速胜而不满,听了谣言信以为真,忙派赵括接替廉颇,哲理名言。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聪明而很有口才,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是他!”

  当时赵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如何可行!”(参看“胶柱鼓瑟”)

  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长平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篇15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用兵。

  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会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

  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他甚至说:“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

  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知子莫若父。

  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

  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

  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

  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关文章:

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07-08

纸上谈兵的寓言故事06-11

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01-16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04-02

经典历史成语故事:完璧归赵10-22

亚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爱国故事:华罗庚的故事04-14

经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故事睡前故事(精选62个)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