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时间:2024-10-21 22:05:40 毅霖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1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2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维妙维肖,趣味横生。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造的小说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废士元也。”这是说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报荐的诸葛亮。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十余里的地方。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树。一九五六年,董必武同志还题写了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河南省南阳市也有诸葛亮的躬耕遗迹。东汉时,令湖北襄阳市隆中属今河南省南阳市之南阳郡管辖。所以两地都有诸葛亮的遗迹。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的内容。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急需人才,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后来的作家、诗人都把这个千古美谈引入自己的作品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凤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来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即刊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画面,刘备在草门外与书童谈话,关公、张飞在一旁站立,诸葛亮在茅屋内席地而坐。明人还写有传奇《草庐记》,专门写这段故事。京剧、徽剧、青阳腔、川剧、汉剧、滇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都有这段故事的剧目,有的叫《三请诸葛》,有的叫《三请贤》或《三顾茅庐》,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近来有人指出;三顾茅庐的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调他出山,当然正合他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使找上门来的机会可能失去。当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三下四?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隆中对》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所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情况,也不是“三顾茅庐”。《魏略》说: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

  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九州春秋》所记载的诸葛亮登门见刘备是可信的。《魏略》是当时人间当代的历史,真实性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清代洪颐煊认为三顾茅庐与樊城自请相见都是真实的。他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器重他。等到徐庶举荐时,刘备再次相见,始情好日密。并指出:初见是在建安十二年,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以后见为感激,因而记入了《出师表》中。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载诸葛亮的著作《算计》,即是从《魏略》中选取的一段诸葛亮的话。

  已故陆侃如教授认为,樊城与新野两次相见也是可能的,因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与《魏略》记事互不相同。不过两次相见都是在建安十二年。(见《中古文学系年》)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3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三顾茅庐】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02-14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06-20

中国成语故事12-17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5-29

中国成语故事:曲突徙薪08-03

中国成语故事15篇01-31

中国成语故事(15篇)02-25

古代中国成语故事:攀龙附凤01-26

中国成语故事《后生可畏》09-30

中国成语故事精品[15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