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颐指气使的故事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会有它蕴含的故事,相信广大读者对颐指气使和不屈不挠这两个成语并不陌生,但是可能就不清楚它的由来吧,下面就让语文迷小编带领大家来了解。(一)颐指气使
唐朝汴州节度使带温因镇压黄巢起义而名闻天下。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时发动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而废黜了昭帝。他派人去联络朱温来支持他,以便控制朝局。朱温的手下李振建议朱温何不趁机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独揽大权。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共谋大事。崔胤答随后便调兵冲进宫杀了刘季述,恢复了昭帝的帝位。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更加信任李振。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和他的亲信,任用裴枢、柳璨等人当宰相。接着,又叫裴枢强迫昭宗、百官和长安百姓迁往洛阳。昭宗到了洛阳,左右侍从人员都被杀死。但朱温还不放心,时常派李振到洛阳去窥察昭宗和一些大臣的动静。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平时他都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来指使别人;每次到洛阳,总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罢斥几个。为此,人们在背后称他是“鸱枭”。
不久,朱温派人杀死了昭宗,另立李祝为帝,史币尔唐哀帝。宰相柳璨开出一张名单,说这批人爱成朋结党,制造是非,都该杀死。李振对朝官本亲就很痛恨,因为他们多是进士及第的,因此他也对朱温说,唐朝所以破败,都是这些人违法乱纪的缘故。大王要办大事,这些人是不好对付的,不如一起杀掉好。结果三十多名出身高门和币斗第的大朝官,都被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入黄河淹死。公元907年,唐昭宣帝把帝位让给朱温。朱温将国号改为大梁,史称后梁,朱温则为梁太祖。李振因功当上了户部尚书,这样他更加趾高气扬了。
但仅过了十七年,后梁便被后唐所灭,李振被满门抄斩。
[-(@_@)-](二)不屈不挠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颐指气使的故事】相关文章:
亚麻的故事睡前故事05-11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01-17
爱国故事:华罗庚的故事04-14
经典寓言故事睡前故事12-17
故事睡前故事(精选62个)07-09
太阳山的故事睡前故事06-19
刺猬的故事童话故事02-28
精选童话故事:停电的故事08-16
小兔子的故事睡前故事11-30
狼来了的睡前故事经典故事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