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全集》卷十四(2)
诗
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
日须登独秀台,碧山重叠画图开。
闲心自与澄江老,逸兴离还白发来?
入海门舟乱发,风临松顶鹤双回。
夜凭虚阁窥星汉,殊觉诸峰近斗魁。
光亭子胜云台,雨后高凭远目开。
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
边秋思丹枫尽,霜外缄书白雁回。
幽朔会传戈甲散,已闻南檄授渠魁。
雪窗闲卧
回双阙曙光浮,懒卧茅斋且自由。
巷僻料应无客到,景多唯拟作诗酬。
岩积素供开卷,叠嶂回溪好放舟,
破虏玉关真细事,未将吾笔遂轻投。
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
颜心迹皋夔业,落落乾坤无古今。
公自平王怀真气,谁能晚节负初心?
情老去惊犹在,此乐年来不费寻。
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
春晴散步
晨急雨过林霏,余点烟稍尚滴衣。
隔水霞明桃乱吐,沿溪风暖药初肥。
情到底能容懒,世事从前且任非。
对眼春光唯自领,如谁歌咏月中归。
又
用舞霓裳,岩花自举觞。古崖松半朽,阳谷草长芳。
竹穿风磴,云萝绣石床。孤吟动梁甫,何处卧龙冈?
次魏五松荷亭晚兴
座松阴尽日清,当轩野鹤复时鸣。
风光于我能留意,世味酣人未解醒。
拟心神窥物外,休将姓字重乡评。
飞腾岂必皆伊吕,归去山田亦可耕。
又
后飞觞乱掷梭,起从风竹舞婆娑。
疏慵已分投箕颍,事业无劳问保阿。
水层城来鹤驾,紫云双阙笑金娥。
抟风自有天池翼,莫倚逢蒿斥鹌窠。
次张体仁聊句韵
底湖山自一方,晚林云石坐高凉。
闲心最觉身多系,游兴还堪鬓未苍。
杪风泉长滴翠,霜前岩菊尚余芳,
秋江画舫休轻发,忍负良宵镫烛光。
又
沧江鸥鹭翔。海内交游唯酒伴,年来踪迹半僧房。
过未尽青云话,无奈官程促去航。
又
林人静一灯归,回首诸天隔翠微。
千里月明京信远,百年行乐故人稀。
知造物终难定,唯有烟霞或可依。
总为迂疏多抵捂,此生何忍便脂韦。
题郭诩濂溪图
生作濂溪像,其类与否吾何从辨之?
使无手中一图,盖不知其为谁矣。
笔画老健超然,自不妨为名笔。
生挥写最超群,梦想形容恐未真。
月光风千古在,当时黄九解传神。
西湖醉中谩书
光潋滟暗偏好,此语相传信不诬。
景中况有佳宾主,世上更无真画图。
风欲雨吟堤树,春水新添没渚蒲。
南北双峰引高兴,醉携青竹不须扶。
文衡堂试事毕书壁
闱秋锁动经旬,事了惊看白发新。
造作曾无酣蚁句,支离莫作画蛇人。
丝拟得长才补,五色兼愁过眼频。
袖手虚堂听明发,此中豪杰定谁真。
君以予白发之句,试观予鬓,
果见一丝。予作诗实未尝知也。
书一绝识之:忽然相见尚非时,
岂亦殷勤效一丝?总使皓然吾不恨,
心还有尔能知。
游泰山
湍下云窟,千尺泻高寒。
昨向山中见,真如画里看。
风吹短鬓,霜气肃群峦。
好记相从地,秋深十八盘。
雪岩次苏颖滨韵
途亦幽寻,窈窕穿谷底。
尘土填胸臆,到此方一洗。
视剑戟锋,巑岏颡有泚。
俯窥蛟龙窟,匍伏首如稽。
境固灵秘,兹游实天启。
梵宇遍岩壑,檐牙相角抵。
僧出延客,经营设酒醴。
道引入云雾,峻陟历堂陛。
田唯种椒,晚炊仍有米。
张灯坐小轩,矮榻便倦体。
游感畴昔,陈李两昆弟。
侵晨访旧迹,古碣埋荒荠。
试诸生有作
后相看眼倍明,绝怜诗骨逼人清。
菁莪见辱真惭我,胶漆常存底用盟。
海浮云悲绝域,碧山秋月动新情。
忧时谩作中宵坐,共听萧萧落木声。
再试诸生
堂深酌坐寒更,蜡炬烟消落降英。
旅况最怜文作会,客心聊喜困还亨。
回马帐惭桃李,花满田家忆紫荆。
世事浮云堪一笑,百年持此竟何成?
夏日登易氏万卷楼用唐韵
楼六月自生寒,沓嶂回峰拥碧兰。
久客已忘非故土,此身兼喜是闲官。
花傍晚烟初暝,深树新晴雨未干。
极目海天家万里,风尘关塞欲归难。
再试诸生用唐韵
涯犹未隔年回,何处严光有钓台?
樽酒可怜人独远,封明旧诗石,
来应自长莓苔。
次韵陆文顺佥宪
王正月十七日,薄暮甚雨雷电风。
卷我茅堂岂足念,伤兹岁事难为功。
滕秋日亦已异,鲁史冬月将无同。
老臣正忧元气泄,中夜起坐心忡忡。
太子桥
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
树里茅亭藏小景,竹间石溜引清泉。
花照日犹含雨,岸柳垂阴渐满川。
欲把桥名寻野老,凄凉空说建文年。
与胡少参小集
雨初晴蠛蜢飞,小亭花竹晚凉微。
后期客到停杯久,远道春来得信稀。
墨多凭消旅况,道心无赖入禅机。
何时喜遂风泉赏,甘作山中一白衣?
再用前韵赋鹦鹉
垂犹忆陇西飞,金锁长羁念力微。
只为能言离土远,可怜折翼叹群稀。
林羞比黄鹂巧,晴渚思忘白鸟机。
千古正平名正赋,风尘谁与惜毛衣?
送客过二桥
马溪边偶共行,好山当面正如屏。
不缘送客何因到,还喜门人伴独醒。
洞巧容危膝坐,清泉不厌洗心听。
经过转眼俱陈迹,多少高崖漫勒铭。
复用杜韵一首
缨何处有清流,三月寻幽始得幽。
送客正逢催驿骑,笑人且复任沙鸥。
傍石偃门双启,洞口萝垂箔半钩。
淡我平生无一好,独于泉石尚多求。
先日与诸友有郊园之约是日因送客后期小诗写怀
园隔宿有幽期,送客三桥故故迟。
樽酒定应须我久,诸君且莫向人疑。
游更忆春前日,归醉先拚日暮时。
却笑相望才咫尺,无因走马送新诗。
欲探幽肯后期,若为尘事故能迟。
缓归已受山童促,久坐翻令溪鸟疑。
里清醅应几酌,水边相候定多时。
临风无限停云思,回首空歌伐木诗。
桥客散赴前期,纵辔还嫌马足迟。
好鸟花间先报语,浮云山顶尚堪疑。
传江阁邀宾句,颇似篱边送酒时。
便与诸公须痛饮,日斜潦倒更题诗。
待诸友不至
间望眼欲崇朝,何事诸君迹尚遥?
自处岂宜同俗驾,相期不独醉春瓢。
形尔我虽多缺,义重师生可待招。
自是清游须秉烛,莫将风雨负良宵。
夏日游阳明小洞天喜诸生偕集偶用唐韵
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
绝粮每自嗟尼父,愠见还时有仲由。
里高崖微入暑,石间寒溜已含秋。
他年故国怀诸友,魂梦还须到水头。
将归与诸生别于城南蔡氏楼
际层楼树杪开,夕阳下见鸟飞回。
城隅碧水光连座,槛外青山翠作堆。
恨眼前离别近,惟余他日梦魂来。
新诗好记同游处,长扫溪南旧钓台。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闲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峰雪吹衣著鬓斑。
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
跻攀之说甚陋,聊取其对偶耳。
思不用勤书札,别后吾言在订顽。
满山城入暮天,归心别意两茫然。
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
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
莫辞秉烛通宵坐,明日相思隔陇烟。
赠陈宗鲁
文须学古,脱俗去陈言。
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如昆仑派,一泻成大川。
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
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望汝师圣贤。
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醉后歌用燕思亭韵
峰攒簇高连天,贵阳久客经徂年。
思亲谩想斑衣舞,寄笼恨已迟,
翮云霄苦不早。
怀冥寂岩中人,萝衣菃佩芙蓉巾。
黄精紫芝满山谷,石不愁仓菌贫。
溪常伴明月夜,小洞自报梅花春。
高间岂说商山皓,绰约真如藐姑神。
书远寄贵阳客,胡不来归浪相忆?
记取青松涧底枝,莫学杨花满阡陌。
题施总兵所翁龙
不见所翁所画龙,虽画两目不点瞳。
曾闻弟子误落笔,即时雷雨飞腾空。
精入神夺元化,浅夫未识徒惊诧。
操舵移山律回阳,世间不独所翁画。
堂四壁生风云,黑雷柴电日昼昏。
山崩谷陷屋瓦震,雨声如泻长平军。
角峥嵘岁千丈,倏忽神灵露干象。
小臣正抱乌号思;一堕胡髯不可上。
久眩定凝心神,生绡漠漠开嶙峋。
乃知所翁遗笔迹,当年为写苍龙真。
今旱剧枯原野,万国苍生望霑丽。
凭谁拈笔点双睛,一作甘霖遍天下!
和大司马白严乔公诸人送别
常白楼吴公、大司成莲北鲁公、
少司成双溪汪公,相与集饯于清凉山,
又于借山亭,又再饯于大司马第,
又出饯于龙江,诸公皆聊句为赠,
即席次奉酬,聊见留别之意。
去先愁别后思,百年何地更深知?
今宵灯火三人座,他日缄书一问之。
有烟霞刊肺腑,不堪霜雪妒须眉。
莫将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几时?
乡还日是多余,长拟云山信所知。
岂谓尚悬苍水佩,无端又领紫泥书。
狼远遁休为梗,鸥鹭初盟已渐虚。
他日姑苏皈旧隐,总拈书籍便移居。
事俄惊蟋蟀先,向游刚是早春天。
故人愈觉晨星少,别话聊凭杯酒筵。
马驱驰非旧日,笔床相对又何年?
不因远地疏踪迹,惠我时裁金玉篇。
补涓埃愧圣朝,漫将投笔拟班超。
论交义重能相负?惜别情多屡见招。
入风尘兵甲满,云深湖海梦魂遥。
庙堂长策诸公在,铜柱何年打旧标?
航渺渺去钟山,双阙回首杳霭间。
吴苑夕阳临水别,江天风雨共秋还。
怀远地书频寄,后会何时鬓渐斑。
今夜梦魂汀渚隔,惟余梁月照容颜。
游白鹿洞歌
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欲搅秀色,一一青芙蓉。
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化尽为苍龙。
苍龙,骑白鹿,泉甚饮,芝可服,
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
卷《黄庭》石上读。
咏钓台石笋
根奇怪起双峰,惯历风霜几万冬。
春去已无班箨落,雨余唯见碧苔封。
随众卉生枝节,却笑繁花惹蝶蜂;
借使放梢成翠竹,等闲应得化虬龙。
游雪窦
生性野多违俗,长望云山叹式微;
暂向溪流濯尘冕,益怜薜萝胜朝衣。
间烟起知僧住,岩下云开见鸟飞;
绝境自余麋鹿伴,况闻体远悟禅机。
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无暑葛衣寒。
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书图看。
居俯瞷万山尖,六月凉飚早送炎。
夜枕风溪鸣急雨,晓窗宿雾卷青帘。
池种藕当峰顶,架竹分泉过屋檐。
幽谷时常思豹隐,深更犹自愧蛟潜。
晚堂吟
堂孤坐漫沉沉,数尽寒更落叶深。
高栋月明对燕语,古阶霜细或驰吟。
评正恐非吾所,报答徒能尽此心。
赖有胜游堪自解,秋风华岳得高寻。
【《王守仁全集》卷十四2】相关文章:
《王守仁全集》卷十四(1)06-25
《王守仁全集》卷一(2)06-25
《王守仁全集》卷二(2)06-25
《王守仁全集》卷十五(2)06-25
《王守仁全集》卷六06-25
《王守仁全集》卷七06-25
《王守仁全集》卷八06-25
《王守仁全集》卷十三06-25
《王守仁全集》卷十五(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