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胜过帝王的快乐
孟子指出,有三种胜过帝王的快乐,这种快乐源自内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一、修养是人生必修课
有些人在《孟子》书中看到“性善”一词,就以为他的观点是人性本善。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孟子清楚指出:一个人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没有接受教育,就近似禽兽。由此可见,人不可能只靠本能而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不过,教育所提供的只是五伦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基础依然在于人性。譬如,身为一个人,必须先有感恩与敬爱父母的心,然后孝顺的规范才能发挥作用,促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因此,在思考人性问题时,要把焦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上。譬如,如果我不孝顺而使父母不快乐,那么我忍心如此吗?
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称为心之四端。顺着四端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善。心是否产生自我要求的力量,要看一个人是否真诚。譬如我坐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位老太太,我若是真诚就会由内而生一股力量,自动起身让座。由真诚而来的力量称为“向”,我的让座行为称为“善”。这种观点是“人性向善论”。由此可以引申出: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二、修养的方法
孟子认为自己有两项特点:一是知言,二是善养浩然之气。知言是指:在听到别人说话时,可以判断这样的话有无盲点、执着、偏颇或闪避。至于浩然之气,则很难清楚解释。
一方面,要依循“直、义、道”而行动。直是内心真诚而正直,义是指做合理正当的事,道是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这三点长期实践下来,会让一个人化解私心与欲望,表现“君子坦荡荡”的风范,处在任何环境都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另一方面,养心重于养身,由心来发号施令,再以身体的具体作为来配合。譬如,在别人对我恶言相向时,我必须先反省自己:是否不符礼节?是否没做好事?是否不够尽力?如果实在没有过失,就表示别人只是狂妄之徒,我又何必与他计较?
修养总是要在困境中接受检验。上天要赋与一个人重责大任,一定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他在患难中培养过人的毅力,尤其是卓越的德行。如果人性向善,则人生正途是择善固执。择善需要智慧,固执需要勇气。一旦修养有成,快乐也将源源不绝。
三、快乐源自内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学,在讲明道理之后,都会让人心平气和,进而使人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种快乐胜过“称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不是狭隘的家庭主义,而是考虑人性的运作需要顺畅的推广步骤。譬如,父母健在时,我遇到年长的人,就比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无事时,我遇到同学、同事、朋友,也比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结果则是:我的向善之性顺利发展,我的人性也日趋美好。
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无论对天与对人,我都没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畅。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进的年轻人,我将自己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后生晚辈,对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必将有所帮助,这又何乐不为?
除了这三种胜过帝王的快乐,孟子另外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我对万物一无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确定自己完全真诚,世间就没有其它更大的快乐了。这种快乐源自内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无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话所展现的气魄与魅力,是人人向往的。在《孟子》书中,类似的描述还有不少,像“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此可见,孟子总是关心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正是在承担这种责任时,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得以实现。
孟子经常谈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贯注及充满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灵相互交流而和谐共存。孟子学习孔子思想,并且温故知新,使儒家哲学的悦乐情怀充分彰显,值得我们赞赏。
【三种胜过帝王的快乐】相关文章:
帝王蕉04-26
帝王的解释及造句05-13
“帝王蛾”的启示11-27
帝王之爱散文05-13
帝王蛾的作文04-20
读《帝王的至尊》有感04-06
我们不愿为帝王09-11
绝世的帝王“刘备”读《04-12
我们不愿为帝王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