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为大家分享了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学习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1
古人读书笔记三种写法:“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
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采花酿蜜: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如朱熹的《朱子语类》: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系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又龚自珍《已亥杂诗》: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开山铸铜: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
以上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
学习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2
笔记,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其内容大都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对史料、典章、物产的考察以及对王朝废兴、人物逸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包括对天文、历算、星相的记载等,有去伪存真的考订,更有入情入理的分析。
古人读书、做学问,大都有自己的笔记,这些笔记著作已成为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一段话:“杂说之源处于《论衡》,其说或抒己见,或订俗讹,或述见闻,或综古义,随意录载,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后,兴之所至,即可成编。”这段话大致说明了笔记文体的渊源以及它和古人治学之间的关系。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提到的,宋代以后,文人笔记文体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实,在宋代之前,笔记精品亦不在少数,诸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为文人笔记的杰出代表。
在宋代,文人在创作笔记上的精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不仅表现在笔记作品数量众多,在质量上亦属上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繁华,勾栏瓦肆、民间娱乐、节庆活动等让文人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之事数不胜数,对创作影响颇深;其次,如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述——“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也正是这种思想根基导致了人们拥有对仙鬼怪谈之类的想象空间,给很多笔记添加了绝佳的素材;再次,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士人重视经术策论,不屑于像唐代文人一般染指传奇小说,在仕途上或退隐之后,多以闲适之趣写笔记。
由于宋代以后的'文人笔记兼具可读性和史料价值,因此在后人看来,这些作品非常珍贵。
总的说来,虽然笔记体裁产生较早,但正式以“笔记”二字作为书名的作品为北宋文人宋祁的《笔记》一书,他的《笔记》分释俗、考订、杂记三卷,其中多为正名物、音训,间及文章史事,造语奇隽,论者颇为精详。到了南宋以后,凡是这类书,很多作者都喜欢用笔记做书名,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龚颐正的《芥隐笔记》等。后来,笔记的名称变得多样化了,比较常见的有笔谈、随笔、笔录、札记、杂识……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 周密的《癸辛杂识》、明人陆树声《清暑笔谈》等。
很多古代文人对做笔记都非常重视,如宋人张载曾说:“心中苟有所闻,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很多读书人在学习中意识到,做笔记不仅可以激发自己勤于思考,更有助于搜集、积累资料,补充记忆的不足,还有不少文人在笔记中不仅记录了读书的心得体会,还写下了个人的思想活动、疑难问题、研究成果等,为日后其他学者研究整理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学习古代读书人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古代关于学习的成语09-20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08-05
古代关于学习的格言190句08-14
读书人09-14
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11-19
古代07-06
古代经典对联07-20
古代笑话精选02-17
梦回古代04-23
回到古代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