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立秋的故事
立秋是夏秋之交,那么这个节气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立秋的故事 1
故事一:
最早在周朝时期,每逢立秋这天,天子就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少嗥(白帝,五帝之一)、蓐收(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秋神)的仪式,军士们也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
故事二:
汉代沿承了这个习俗。“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而且从车子旗帜到人们的`服饰全是白颜色,并且天子会进行打猎,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故事三: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会祭祀五帝(指古代汉族神话中的五位天帝。即五方上帝,分别是中央上帝黄帝、东方上帝青帝、南方上帝赤帝,即炎帝、西方上帝白帝,即少昊、北方上帝黑帝,世称玄帝,即颛顼)。
故事四:
宋朝时,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到大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喊一声:'秋来了。'说完,梧桐应声会落下一两片叶子,寓为报秋。(这个“应声”用的很微妙嘛)这天,男女都会戴楸(qiū)叶,或者用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插在头发上,就着秋水吃七颗小赤豆。
故事五: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会用秤来称人,然后和立夏那天秤的重量作对比,来检验这个夏天是吃胖了还是变瘦了。
故事六:
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的故事 2
秋忙会
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到除夕那天,悄悄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
这可能是大家最常听的一个词了,民间也流行称体重的习俗,与立夏时的做对比,体重减轻叫“苦夏”。等秋风起,天气转凉,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就叫“贴秋膘”。这在北京、河北一带很流行,这一天,家里会吃炖肉。
啃秋
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买个西瓜,全家来啃,就是“啃秋”了。在农村“啃秋”范围则更广,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都可以用来“啃秋”。 “啃秋”实际上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的故事 3
1、立秋,也称七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2、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
4、“立秋”到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5、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6、我国秋天来最早的地方是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但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7、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
8、贴秋膘,最初是为了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9、“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10、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持续日数约7-15天,甚至更长时间。
立秋的故事 4
立秋的典故故事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对这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开始落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花镜》上说:此木能知岁。它每枝有十二片叶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如果闰月,就会多长出一片。
梧桐在清明节开花,如果不开花,这年的冬天就会十分寒冷。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树,不但能知岁,还可能引来凤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皇宫里是一定要栽梧桐树的。
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宫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紧紧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树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于是一人接着一人,大声喊道:“秋来了”、“秋来了”,秋来之声瞬时传遍宫城内外。
不等回声消失,盔甲整齐的将士们护卫着皇帝蜂拥而出。他们要去郊外的狩猎场射猎。射猎有两重意思。一是表明自即日起,开始操练士兵;二是为秋神准备祭品。一声号角,将士们扑进森林,由远而近,把麋、狐、兔、鹿驱赶出来,让皇帝用箭射。
在皇帝狩猎的同时,遥远乡村里的人们也忙碌了起来。爱美的女孩,会摘几片梧桐的叶子,剪成不同的花样,插在发髻上。顽皮的孩童正围着她们起哄,妈妈喊他们回家了。先洗手,然后伸出来,妈妈在他们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再递给他们一碗井水,让他们“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着井水吞下。据说吃了之后,不生痢疾。
爸爸呢,这天也要放下手里的活儿,去街上赶集。最重要的事,是买鸡头菜。买好了,掺些麝香,拿一张大荷叶包上,用红绳子系在腰间,哼着小曲回家。立秋要吃鸡头菜。鸡头菜的学名叫芡,爆炒了吃,脆而爽口。《神农本草经》上说吃芡能让人耳目聪明。
奶奶前一天就开始忙了,又要采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树上的果子,还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过饭了,她笑眯眯地,一样样端出来,让大人孩子,边纳凉边吃。
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乱扔,要给奶奶。于是孩子们就一个一个,捧着满把的桃核给她。奶奶用手掀起围裙的两只角,让孩子们放进去。桃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们投到炉灶的火里烧掉。这样就会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立秋的故事 5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的故事 6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立秋的故事 7
秋神蓐收
蓐收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据《淮南子·天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
贴秋膘,是立秋的一个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
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而如今,年轻女性往往担心被贴秋膘,希望能瘦一些。
立秋的故事 8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发展至今,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秋田娱乐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立秋的故事】相关文章:
立秋的语录02-15
立秋诗句经典08-05
立秋的作文03-07
立秋的诗句01-07
立秋的句子03-04
立秋的谚语07-11
立秋的经典诗句08-09
立秋诗句经典03-01
立秋的谚语大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