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通假字的四种分类

时间:2022-08-02 08:45:14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通假字的四种分类

  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通假字的分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 “直”同“值” )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见”同“现” )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

  例: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8、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式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 , ……也”式 :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 ……”式 : 刘备,天下枭雄。

  5、“……为 ……”式 :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被动句

  1“谓语+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谓语”: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

  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

  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6、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四 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

  怎么了,你?(现代汉语)

  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

  五、宾语前置句(1)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唯利是图(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

  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六、定语后置句

  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人者,未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我在湛江出生。---正常句式

  我出生在湛江是状语后置句

  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八、固定句式

  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

  通假字的定义及用法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

  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通假字与借假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与“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例:在现在课本中出现的“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四种分类】相关文章: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分类录05-13

公输的通假字05-12

略谈通假字05-13

什么是通假字07-24

通假字文言知识05-12

屈原列传的通假字05-12

秋声赋的通假字05-12

促织的通假字04-01

语文通假字汇总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