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时间:2022-04-01 10:28:19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篇1

  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原文如下:

  “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将近四十年之后,李泽厚先生对上述闻先生对此诗的评价,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他不同意闻先生说作者“没有憧憬,没有悲伤”的说法,而认为“其实,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李先生的著作如何科学评价是一回事,不过,在对《春江花月夜》理解这一点上,李先生的说法,比起闻先生来,显然又跨进了一步。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篇2

  一、音韵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从创作之初就极具音韵灵动之美。“逐解转韵”,不仅仅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韵,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讲究的。整首诗韵脚为e,配合清丽幽寂的意象意境,读来如吴侬软语,吟诵之间音韵缱绻和谐。

  月长皎洁下的迷离、朦胧;深邃思考时的深沉、宁静;怨妇离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摇情时的惆怅、迷惘……这样一系列的感情都抒发的恰到好处。整首诗干净清丽,大气典雅,写到了游子思妇却并不哀怨低迷,写到宇宙人生却并不故弄玄。

  二、结构之巧

  整首诗主要写“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时间的线索串起全诗,结构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写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写了“月升”;转而皓月当空、孤悬如轮,可见是“月至中天”;所谓物盛则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而后沉沉藏于海雾之间;最后一句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极尽烂漫旖旎的写出了月落之景。

  三、画面之秀

  画面之秀实际上就是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之成功。如果有人问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它的题目拆开:“春”“江”“花”“月”“夜”,将它分为五个意象——张若虚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来到江畔,看江水绕芳甸,看明月照鲜花。开头两句春江潮水与海上明月共同铸成一种阔大却又十分清丽的意境,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个气势宏伟,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去。

  四、哲思之深

  这样美妙绝伦的意境最能催生一个人的哲思。“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动,也似乎是静止的。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这样的美景最适合引发作者哲思: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我们在很多的诗歌中都能看到写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却在这里引发了对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这就把整首诗的境界和格调提高了一个层次。

  纵观全诗,最具有深意的当属最后两句:江岸边究竟是谁最初见到这曼妙的月亮?这月光最初笼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聋发聩,有一种亘古的大宇宙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张若虚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他的问和答都是从宇宙的意识出发,宏观而伟大。

  这样的一首诗,“孤篇压全唐”或许有些夸张,但因其“孤”,张若虚一生传世之作寥寥,而只因这一首便足矣,生于初唐,这以后大神辈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无尽宝藏。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评价】相关文章:

对于魏征的评价06-27

对于曹植的评价大全05-17

焦对于急的近义词04-27

对于自己的生日寄语09-28

对于惬意的近义词是什么01-17

谢眺对于后世的影响06-02

对于高二的期盼作文07-29

诸葛亮对于蜀国的贡献05-11

关于《春江花月夜》赏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