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兴盛的先声
导语:初唐时期的诗歌继承宫体诗的风格,出现了宫廷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宫廷诗歌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全书除引论外,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顺序,四章就是初唐的四个阶段:贞观、龙朔、武周、神龙景龙。引论记述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并指出,在整个唐诗史上,初唐仅仅是一个序幕,它拉开了唐诗兴盛的大幕,但究其本源,初唐诗歌与南北朝诗歌仍然属于一脉,甚至可以说初唐诗与真正意义上的近体诗是有区别的,然而就是在这个时期却奠定了盛唐以后诗歌兴盛的基础。总体来说,作者认为初唐诗歌确实缺少好的作品,但欲研究其中奥秘,不可将目光仅仅聚焦在王绩、四杰、陈子昂身上,更该深入研究一下宫廷诗人的经历与作品,研究一下当时唐诗发展的真实情况,看看初唐诗人的特质,并体味一下初唐宫廷文人的沉浮与喜乐。
第一章主要介绍贞观时期的宫廷诗风,重点论述的是在经历过南北朝变乱,儒学在初唐得到复兴,诗风便受到儒家的影响,并结合南北朝时期的声色,作者明确的提出此时宫廷文风、诗风是以继承南朝为主的,并把北朝的诗文风气融入其中。于此时,履行儒家诗教观,时代气象与南朝声色摩擦,继而形成了贞观一代宫廷诗的风气。此时,贞观治世,诗人们气势恢宏,并将南北朝便开始发端的宫廷诗推向高峰。此时唐代元素起了作用,便也在此时开始了诗风的转变,之后的唐诗的兴盛,便发端于此。而此时宫廷诗人的雍容气度贯穿了整个大唐。
第二章时代便来到了高宗时期,此时经过贞观、永徽两段时期的发展,大唐国势稳定,经济繁荣,而此时,由统治者开始便沉迷于声色,渐渐地趋于奢靡,而此时,宫廷诗人离权力中心最近,受影响便最深,因此诗风开始转向华丽,龙朔时期产生的“龙朔变体”便是最好代表,作者从该时期文化氛围入手,分别着重论述了“上官体”、“颂体诗”等的风格,揭示了此时诗风中的苛求文字华美、绮错婉媚、谄媚富丽的特点,并分析了“龙朔变体”的利弊,并揭示出诗风的转型预兆。
第三章作者便写到了武周时期的宫廷诗风,此时局势大定,政治清明,一派繁荣升平气象,而武曌励精图治,毫不松懈,因此诗界的浮华虽未消除,却不再滋长,“诗赋取士”的政策也让文人们开始正视诗歌,并开始探索写诗的奥秘,进入了诗体全面建设的时期,“文章四友”、“沈宋”、“珠英学士”都在对诗体的建设方面进行自己探索,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近体诗在沈佺期、宋之问时代得到了定型,由此,在诗体方面,唐诗已然和南北朝诗不同了,这便是唐诗形成并繁荣的关键一步。唐诗兴盛已呼之欲出。
第四章,作者主要介绍了“神龙逐臣”与“景龙学士”的作品,后武曌时期,大唐政局动荡,政变迭生,宫廷诗人们的好日子已然到头了,他们迎来了生命的低谷,由喜转悲,被放逐的大臣们的诗作风格便悄然变化,这便成了大唐诗风转变的最主要推动力,诗歌的取材已经慢慢地离开宫廷,转入塞北江南、转入山河大地,“景龙学士”们的生活依然优越,但他们的诗作里已经融入了田园的成分,因此,盛唐诗歌的各个流派竟然都从这时候开始萌芽,而此时诗作所寄寓的情感已然改变,浮华与歌颂渐渐消去了光辉,士人们的`情怀已然成为诗歌的主旋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慢慢的形成,宫廷文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初唐诗歌也到了尾声,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唐诗在此时最终形成完备了,并在诗人们的吟咏中渐渐趋于成熟。我们便看得出初唐诗歌的作用与宫廷诗歌的伟大贡献。
再读此书之前,对于初唐政治走向和诗歌发展,也有大致的了解,于此时,中国刚刚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又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天下刚刚稳定,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励精图治,经济越发繁荣,大唐初现盛世迹象,对外战争也节节胜利,文化便开始趋于开放,而在高宗即位到玄宗即位这段时间政局迅速陷入动荡,政变迭生,士人阶层的浮沉,给大量文人带来了创作动力,到玄宗即位,开元天宝年间,中国已入盛唐时代,繁荣又一次到来,也让诗歌走向高峰,诗人辈出的时代来临,反观初唐这近一个世纪的诗歌发展,可以说佳品过少,唯有王绩、“四杰”、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以及“沈宋”有一些值得称道的作品,因此后人一直对此段时期的诗歌定位不高,文学史教学也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而研究者对于此时的一批重要诗人了解普遍有些过少,上官仪、“沈宋”、“文章四友”等人,我们普遍给予评价不高,所以对于初唐诗坛,相关研究人员过少了,当时也曾想过,唐诗发展到盛唐出现高峰,之前的初唐必然有迹象,当然“四杰”等人的成就似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但盛唐诗歌题材的独特,气度的恢弘开放,甚至是诗派的众多其原因值得思考,而前代的影响、政治经济等的作用也同样值得深入探究。
最初的想法在于,初唐政治经历波动,高祖、太宗朝政治清明,诗风劲朗,高宗朝趋于浮华,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好似无依靠的飘蓬,所以想要求得生存,必然出现诗风的谄媚,继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浮华之作便相继诞生。武周时期,这种浮华仍在继续,但武曌的雄才伟略不同于高宗的沉湎声色。因此,诗歌的风气便要有改变的趋势,到武曌退位后,诗歌便开始新变,浮华渐渐衰退。接踵而至的的政变,使大批文人受到牵连,一下子从天子的宠臣变成流放异乡的谪客,而此时,诗歌的题材便从歌颂转向了哀怨与愤懑,积蓄到开元天宝,再度繁荣让诗歌勃兴,张说、张九龄两位宰相都是著名诗人,诗人群体大量兴起,而此时经过初唐的转型,诗歌体裁便已然拓宽,诗歌由此走向了高峰期,而初唐的宫廷诗以上官体为代表的那种“婉媚”,得到的评价自然不高,贡献虽有,但很难被后世所推崇,所以容易被忽视,因此把王绩、“四杰”重点研究也很有必要,而且王绩这些诗人的诗作对后世影响也很深远,但是值得思索的是,向王绩等人的此类诗歌虽然具有崇高的追求与精神品质,可是当时的文人想要入世为官,少不得歌颂一番,此时宫廷诗歌的影响必然很大,而且最重要的在于,宫廷诗是皇帝认可的,可想而知,宫廷诗歌虽有千般缺点,却一定是当时主流,虽然在后世没落,但此时诗人集中于朝的现实注定宫廷诗的大行其道。此时的陈子昂等人却实属异类,也因此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而对于前代的继承,我们可以知道初唐诗歌对于南北朝诗歌形式、音律、题材都有所借鉴,但具体如何借鉴,我们都比较模糊。儒家思想的复归,也是注定的,我们可以了解,以王通为代表的河汾之学在唐初是很有影响的,孔颖达、王绩、王勃都与大儒王通有着联系,或为亲属、或为师徒。因此儒家的文学观念必然对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儒家思想是如何被文人写进诗作、是如何对诗风流变进行作用的,我们急需深入了解,而本书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初唐诗歌的流变与地位、进一步挖掘了初唐宫廷诗的价值。本书深入探讨,将初唐的四段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透视其中宫廷诗人的遭际,并以此探讨这些诗人对后来诗歌繁荣的贡献,并重点探讨了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等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宫廷诗人的得与失。而其中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对于贞观时期诗歌进行探讨时便提出,此时,宫廷诗人对淫亵卑弱的“宫体诗”的反拨中,致力于儒家文学观的重建,由此也可见,对于儒家文化的复归,宫廷诗人与“四杰”、陈子昂等人一样功不可没,甚至对于主流诗歌的影响要超过“四杰”等人。而此时宫廷诗人将南北朝诗风与时代气象相融合,折北入南,使唐初的诗歌发展已然开始走出南北朝诗歌的框架,这便有了诗风开辟的功绩。作者经过考证研究,说明此时宫廷诗人为了礼乐教化的功利目的作诗,履行儒家诗教观,继承北方风气,但却以南朝诗歌的气象为主,使北方风气渐渐融入南方声色。但作者也指出,这种折北入南是简单的掇拾,有时便出现了融而不合的状态,因此亟待新变。到高宗朝,国势大定了,此时统治者渐渐地开始喜欢声色,而此时的宫廷诗人便开始重文采,而此时进士试以“诗赋取士”让全国文人对诗歌创作开始尊重,并开始热衷于探讨诗艺。作者告诉我们,创业的艰辛已然远去,此时的宫廷诗人便褪尽了骨鲠之气,开始尚文轻儒,上官仪的诗作便以“绮错婉媚”为特征,而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颂体诗”更是富丽谄媚,相比之下,上官体对诗歌美感形式、表达意境上都有积极探索,但毕竟气象不够,而颂体诗却将贞观时期对帝国气象的颂扬变成了对帝王个人的阿谀谄媚,总体来看,这二种诗体都以“媚”为最主要特点,因此这一时段的诗歌积极作用较少,诗歌对于新变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到武后时期,渐渐消退浮华之气的宫廷诗人开始踏实地对诗歌进行建设,当然这也得益于“诗赋取士”,律诗各体式定型、诗风省净流丽、篇章结构灵活多变,总之这个时期唐诗进入全面建设时期,“珠英学士”、“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等在此时贡献巨大,成就较高,而他们的遭际也注定他们会成为后来盛唐诗歌兴盛的先驱,盛唐之前,一波波政变接踵而至,这批文臣几乎无一幸免,被贬官、流放,所处环境的险恶,所遭遇的打击的巨大,让他们满心愤懑,此时他们在宫廷里锻造出的艺术技巧与骚怨的精神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沟通与结合,于流窜落魄、山程水驿的自我抒情中表达出哀伤、忧愤的人生感慨,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脱离宫廷诗趣味与模式的趋向,此时的“景龙学士”诗人群体在歌颂圣德的同时,在诗中加入了山水田园的意象,而这些都与盛唐诗歌相近的,山水田园、边塞等诗派已见雏形,而诗所表现主题也越发宽广,诗歌彻底从门阀诗歌走出,成为士人文学,诗歌艺术已然进入新境界,预示着诗歌的高潮即将到来。作者在本书中大量引用史料,结合各个时期的诗歌评论、文学理论论著对初唐的宫廷诗歌进行考证,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个明确的初唐宫廷诗风流变的线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对初唐宫廷诗歌、初唐诗歌甚至是整个唐代诗歌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书这种风格让我们对这些成果的了解更加直观,成果更令人信服。
书中多处引用各类史料的原文,并以列表等方式,直观可信,一目了然,全书以时间为主线,让读者能更好的把诗风的流变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有利于将各个时期的诗风特征介绍清楚,并能够看出各个时期的诗风差别,做好对比,可以明确看到诗歌在朝何处发展,再看时代背景,便可深入地探讨诗歌变化与时代的微妙联系,达到了诗歌流变与历史发展的融合。并将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进行列举,并以之为例进行研究,也让读者对初唐诗人的结构、地位有了初步认识,使读者知道这些诗人的身份以及他们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并通过他们的沉浮透视社会的变迁,从而折射到诗歌发展上,便让读者明白,诗歌发展出此等轨迹的必然性。
当然,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作者列举的作品数量较少,注重对各位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的介绍,但引入的作品数量太少,让读者有些困惑,使读者对于各位诗人的诗风的认识过分理论化,过于抽象,不够直观,缺少作品支持,引入的少量作品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总体还是数量过少。以时间为顺序,也会使不同流派的发展发生紊乱,读者在读各流派发展时,会不适应这种思维的跳跃,甚至对于有些流派的由来、消失也难以搞清楚。这也许削弱了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总体来看,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初唐宫廷诗的发展难线索做了一个简要的梳理,对初唐宫廷诗进行了重新定位,深入挖掘了初唐宫廷诗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展示了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宫廷诗人的得与失,并将诗歌发展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去,探索其与政治、文化等的深层关系,让读者对这段时期的诗歌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研究成果说明了,初唐诗歌仅仅是唐代诗歌兴盛的一个序幕,但这个序幕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算作是盛唐时代中国古代诗歌高峰期到来之前的一个准备,它为这个高潮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最终诗歌的兴盛有了强大的依托,可以说没有初唐宫廷诗人的伟大探索,就不会有盛唐各个诗人群体的积极唱和,就不会出现盛唐的诗歌兴盛,甚至不会有唐诗的辉煌成就。可以这么说:初唐宫廷诗歌是盛唐诗歌兴盛的伟大先声。在读过此书后,我便对初唐宫廷诗歌有了新的看法,并开始有浓厚的兴趣去重新读一读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诗作,看一看他们文字下积蓄的唐诗发展的伟大动力。因此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这部书,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初唐宫廷诗。
【盛唐诗歌兴盛的先声】相关文章:
兴盛的近义词01-15
兴盛的近义词参考03-31
形容兴盛的成语03-06
先声夺人01-25
作文:《少年,盛唐》05-11
兴盛的近义词是什么08-16
兴盛的反义词01-14
兴盛的同义词06-02
先声夺人的典故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