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乞巧节和七夕节

时间:2023-08-24 09:22:09 剑锋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乞巧节和七夕节

  导语:七夕节又是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已有千年的历史,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吧!

乞巧节和七夕节

  乞巧节和七夕节

  乞巧节是指七夕节。

  七夕节(乞巧节)或称“女儿节”“女节”“古代妇女节”。流行于甘肃省西和县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结束,前后历时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

  历史渊源:

  七夕节(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甘肃省西和县的七夕节(乞巧节)与一个有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有关。这天夜里,人们遥望银河,老人会指出,在银河西岸,有一大两小三颗星,那就是牛郎星。他挑着担子,正苦苦地眺望河对岸的织女星。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在天宫织云纹锦绣和仙人天衣。后来她偷下凡间,和牛郎相亲相爱,生了两个孩子。天帝知道后大怒,派天神把孙女抓回天庭。老牛让牛郎剥下自己的皮飞上天追寻织女。牛郎用担挑着孩子,被隔在天河西边。喜鹊为他们的挚情感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便一齐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好让他们相见。相传织女手很巧,所以,到了这一天,倾慕星女之巧的妇女,要以瓜果祭祀星神(织女星或魁星神),然后齐坐一起,或对月穿针,比赛眼力,或以针浮水,觇人巧拙。相关民俗仪式有:摆七娘、拜七娘(巧女向织女祈福)、吃七娘饭(乞巧艺人自发组织七娘宴)、送七娘(焚烧祭品、恭送七娘回仙界)等。

  主要活动:

  七夕节(乞巧节)主要活动包括手襻搭桥、跳麻姐姐、祈神迎水、照瓣卜巧、巧饭会餐等多项内容。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开始,在西和县,不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未成家的姑娘们就忙活起来了,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属于她们自己的特有的节日。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婚女性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

  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这几天,姑娘们要从集镇纸货店迎请“巧娘娘”。“巧娘娘”请来坐在桌子上,必须用丝帕遮住脸,因为还没有到正式迎巧的时间。

  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六,巧姑娘们要各自到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乡邻里之间的感情。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高潮。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活动从晨曦中持续到正午。午后,邻近的山寺热闹又起,巧队伍到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仪式更惹人,姑娘们早已将自己发的豆芽儿端到乞巧场里来了,供桌上摆满盛在小瓷罐里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的豆芽,用无色瓷盆盛上早晨迎来的水,掐一苗豆芽丢在水面上,借烛光灯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个人照,余人唱《照花瓣歌》。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鞭炮初响,姑娘们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随后,“巧娘娘”在火中燃为灰烬,送巧仪式结束,姑娘们手牵着手,在不断的唏嘘声中,穿越茫茫夜色,年年迎巧、送巧的老路返回。西和一年一度的传统乞巧活动,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乞巧节和七夕节】相关文章:

乞巧节对联08-21

乞巧节的来历03-23

乞巧节的诗句08-03

关于乞巧节的古诗03-28

关于乞巧节的诗句08-04

乞巧节有什么习俗03-15

关于乞巧节的民间习俗01-17

关于乞巧节的宋词赏析08-25

乞巧节的祝福语大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