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七夕的禁忌
来到了现代,七夕已经发展成为情人节,其实古代七夕还有许多禁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七夕的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翻开老黄历发现七夕节并不适宜嫁娶。
如果有择日的习惯,按照传统七夕是不宜嫁娶的。
古人云“好事成双”,所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婚姻为男女成双之喜事,若在单日,则意味着不吉。另外,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感人,但他们相爱却充满悲情与无奈,所以老一辈的人都忌讳七月初七结婚。
还有,每年的七夕节几乎都没有赶到周末过,所以很多人过七夕,也只能等到晚上才能和情人一起过了。而和其他时间的饮食相比,晚上的饮食尤其是要注意的。
1.七夕饮食要忌讳油腻辛辣
油腻辛辣的食物不仅容易刺激肠胃,还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不仅会刺激神经中枢,影响睡眠的质量,还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肠胃疾病。
2.七夕饮食要注意饮食的时间
虽说七夕节的晚上是一个浪漫的夜晚,但是在这个浪漫的夜晚饮食,也一定要注意时间点。如果七夕节和情人一起吃晚餐的话,一定要在晚上7点之前吃完。不想因为过节变胖的话,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时间。
3、七夕饮食最忌讳暴饮暴食
很多人在七夕节的时候,都会大吃特吃,暴饮暴食。殊不知,晚餐的时候暴饮暴食,除了会致使脑神经衰弱之外,严重者还会直接致癌。所以说在这浪漫的夜晚,忌讳暴饮暴食。
4.七夕饮食要避免冰冷
七夕节,喜欢去吃冰,殊不知,七夕节虽夏暑还未褪去,但是秋季却早已经到来,如果吃太多冰的话,会引起肠道疾病,引起腹泻,为了约会能够更好的进行,尽量不要去吃冰冷的食物。
5.七夕饮酒要注意适量
虽然说七夕节的时候,情侣之间喝点小酒可以更好的调节氛围,但是酒如果喝的过量的话,不仅会影响情人节的气氛不说,还可能会因为饮酒过多而伤害身体。所以说,七夕节的时候,情人之间饮酒,也一定要注意适量,切忌不要喝的过多。
对于情人来说,七夕节是一个难得的节日,也是一个特别浪漫幸福的节日,所以说在这个节日里面,为了爱人的身体健康,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饮食一定要注意这些禁忌,这样才能够让这个节日过的更加的幸福美满。
拓展:古代七夕节习俗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沉香
我国古人很早就已将沉香视为珍贵之物。到了明清,宫廷王室崇尚用沉香制成的笔筒、木瓶、觥杯等工艺精细的摆件,特别是小巧玲珑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挂在身上可散香味,这种艺术品特别时尚。如鸳鸯暖手既可用于贵妇闺秀,又可用作夫妇、恋人之间爱情的信物。
清代国宝——乾隆沉香狮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后还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据说这件国宝和有着传奇身世的香妃有关。香妃来到中原后一直茶饭不思,闷闷不乐,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狮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颦一笑被暗中观察的乾隆看在心里,据说从此以后乾隆对狮子便情有独钟了,后宫中的许多摆件饰品都有狮子的影子可寻。
荷包
荷包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图案有繁有简,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都有,装饰意味很浓。
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意思。荷包上绣鸳鸯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给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意思。
古代七夕节食俗
在民间,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还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有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药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食用。
古代七夕节习俗
丢巧针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供摩侯罗
清代台湾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
晒书翻经
伏天晒书,魏晋时早已兴之,不过是农历的七月初七,"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世说新语·排调》)以后,才逐渐演变为六月初六晒书。无论是"六"还是"七",晒书这种习俗都已经少见了。
关于晒书翻经的小故事流传至今: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中国古代七夕的禁忌】相关文章:
禁忌的近义词01-26
中国古代经典的对联09-21
中国古代谚语09-05
中国古代经典对联01-01
匈牙利风俗与禁忌06-13
中国古代的胎教方式11-04
中国古代的警枕02-27
中国古代的帝王的名号10-19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