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审言看不起苏味道

时间:2021-08-15 13:17:45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杜审言看不起苏味道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为先祖曾居京兆长安,《唐才子传》也称他为“京兆人”。他对唐代诗歌的发展,颇多贡献。

  对现代人来说,杜审言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孙子却是无人不知,那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诗圣”的爷爷自然也不是白当的,杜审言对自己的才气相当自负,不过在别人看来,他足以称道的倒不是才气,而是口舌。这让他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可叹的悲剧色彩。

  杜审言出身名门,血统纯正,时人流行的俚语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足见其家族的声望。杜家最有名的先祖是晋朝的杜预,不仅是一位功至封侯的名将,还是一个大学问家,曾为“十三经”里的《左传》作过注。家族出色的基因和优裕的环境对杜审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从小熟读经书,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旧唐书》里说他“雅善五言诗,工书翰”。

  咸亨元年(670年),26岁的杜审言高中进士,被分配到隰城(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任县尉。大约10年后,因为颇富诗名,他被召入朝中为官。唐中宗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等一起被聘为修文馆直学士(初入馆阁负责校理图书的官员,位列学士之下)。

  官方规定,天子宴饮游玩,只有宰相和学士可以跟从,当时能够享此荣誉的学士仅24人而已,杜审言很快就成为其中之一。作为正式的文学侍从、宫廷诗人,他虽然只是以文华取幸,但因为能在皇帝身边,所以深为当时人所歆慕。

  不过,杜审言更出名的事,并不在于他写出了让皇帝赏心悦目的侍御诗,而是他的口无遮拦。

  武则天当政时期,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使。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写一份“行状”,也就是写一份述职报告,交到吏部,详细记述一年来的功过是非,表明自己的政绩。吏部则要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组织人员审阅并朱笔评判,作为对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校考使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给这些述职报告写评语。

  以杜审言的文才,这点小事自然不在话下。有一天,他在一番龙飞凤舞之后,放下笔感叹说:“味道必死。”他说的味道,是指苏味道,时任天官侍郎,是吏部的二把手,相当于今天中组部的常务副部长。周围的同事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杜审言一笑,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若见了我写的判词,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愧而死!

  原来时人把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审言对此却有些看法。四个人中,他只看得起崔融,对那两个人不大感冒,特别是苏味道,简直有点嗤之以鼻。 这次有了机会,当然要好好发泄一番。

  好在苏味道很坚强,看了杜审言的判词不以为然,后来不仅写出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这样的名句,甚至还两度出任宰相。对于杜审言的出言不逊,史书中没有记载苏味道对他进行过打击报复,但要赏识他也实在勉为其难。在吏部待了多年,杜审言官没见升,还被调出了京师,几经变迁,“累转”为洛阳县丞。

  坐在洛阳县矮小的衙门里,遥望京城巍峨的宫阙,杜审言发出了“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有怀》)的嗟叹。然而人生的挫折,并没有击倒杜审言的自信,一次,他对人不无轻蔑地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翻译过来就是,我若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替我打下手;我若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北面称臣。他的话让人很是无语,后人则就此总结出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当初,父母可能就意识到了杜审言这辈子可能耽误在嘴上,所以给他取名“审言”,期望他“慎于言”,不要因言致祸,但事与愿违,杜审言不仅没有“审言”,而且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他把自己看得老高,并不代表大家的认同,史书给他的评价是:矜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