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杜审言:狂傲到极致

时间:2017-07-11 12:05:41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杜审言:狂傲到极致

  导语: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其文学造诣在四友之首。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杜审言的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杜审言:狂傲到极致

  人物简介: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为先祖曾居京兆长安,《唐才子传》也称他为“京兆人”。他对唐代诗歌的发展,颇多贡献。

  对现代人来说,杜审言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提起他的孙子却是无人不知,那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诗圣”的爷爷自然也不是白当的,杜审言对自己的才气相当自负,不过在别人看来,他足以称道的倒不是才气,而是口舌。这让他在史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但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可叹的悲剧色彩。

  判词“羞死”苏味道

  杜审言出身名门,血统纯正,时人流行的俚语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足见其家族的声望。杜家最有名的先祖是晋朝的杜预,不仅是一位功至封侯的名将,还是一个大学问家,曾为“十三经”里的《左传》作过注。家族出色的基因和优裕的环境对杜审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从小熟读经书,年纪轻轻就名声在外,《旧唐书》里说他“雅善五言诗,工书翰”。

  咸亨元年(670年),26岁的杜审言高中进士,被分配到隰城(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市)任县尉。大约10年后,因为颇富诗名,他被召入朝中为官。唐中宗时,杜审言与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等一起被聘为修文馆直学士(初入馆阁负责校理图书的官员,位列学士之下)。

  官方规定,天子宴饮游玩,只有宰相和学士可以跟从,当时能够享此荣誉的学士仅24人而已,杜审言很快就成为其中之一。作为正式的文学侍从、宫廷诗人,他虽然只是以文华取幸,但因为能在皇帝身边,所以深为当时人所歆慕。

  不过,杜审言更出名的事,并不在于他写出了让皇帝赏心悦目的侍御诗,而是他的口无遮拦。

  武则天当政时期,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使。按照唐代的考核制度,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吏,每年都要写一份“行状”,也就是写一份述职报告,交到吏部,详细记述一年来的功过是非,表明自己的政绩。吏部则要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分别组织人员审阅并朱笔评判,作为对官员考核和升迁任用的'依据。校考使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给这些述职报告写评语。

  以杜审言的文才,这点小事自然不在话下。有一天,他在一番龙飞凤舞之后,放下笔感叹说:“味道必死。”他说的味道,是指苏味道,时任天官侍郎,是吏部的二把手,相当于今天中组部的常务副部长。周围的同事一听,吓了一跳,赶紧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杜审言一笑,说:“彼见吾判,且羞死。”意思是说,苏味道如若见了我写的判词,自愧弗如,肯定会羞愧而死!

  原来时人把杜审言和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杜审言对此却有些看法。四个人中,他只看得起崔融,对那两个人不大感冒,特别是苏味道,简直有点嗤之以鼻。 这次有了机会,当然要好好发泄一番。

  好在苏味道很坚强,看了杜审言的判词不以为然,后来不仅写出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这样的名句,甚至还两度出任宰相。对于杜审言的出言不逊,史书中没有记载苏味道对他进行过打击报复,但要赏识他也实在勉为其难。在吏部待了多年,杜审言官没见升,还被调出了京师,几经变迁,“累转”为洛阳县丞。

  坐在洛阳县矮小的衙门里,遥望京城巍峨的宫阙,杜审言发出了“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除夜有怀》)的嗟叹。然而人生的挫折,并没有击倒杜审言的自信,一次,他对人不无轻蔑地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翻译过来就是,我若写文章,屈原、宋玉只配替我打下手;我若玩书法,王羲之见了都得北面称臣。他的话让人很是无语,后人则就此总结出一个成语:衙官屈宋。

  当初,父母可能就意识到了杜审言这辈子可能耽误在嘴上,所以给他取名“审言”,期望他“慎于言”,不要因言致祸,但事与愿违,杜审言不仅没有“审言”,而且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他把自己看得老高,并不代表大家的认同,史书给他的评价是:矜诞。

  血案惊动武则天

  恃才傲物,又喜逞口舌之快,朋友之间或许觉得是一种率真的表现,可人在官场就不那么简单了。圣历二年(699年),杜审言因为得罪朝中权臣,由洛阳丞贬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司户参军。得知这一消息,尚在病中的诗人宋之问为他赋诗赠别:“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杜审言合得来的朋友不多,宋之问算是一个,他们同时被贬,大有同病相怜之意。

  照理说杜审言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别老在一个地方跌倒。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吉安这个小地方更难容下他这个大神。没文化少品味也就罢了,特别让他看不惯的,是当地官吏朋比为奸,贪赃枉法,以他的脾气,总忍不住出言讥讽,因此没用多长时间,他就把同僚们得罪了个遍。

  有一个叫郭若讷的司户,对杜审言恨之入骨,便跑到司马周季童面前栽赃陷害他,周季童也早瞧杜审言不顺眼,于是这些人沆瀣一气,竟然将他逮捕下狱,然后罗织罪名,想杀之而后快。面对这飞来横祸,杜审言万念俱灰,想不到自己堂堂才子,却死在这些小人手中。就在他悲观失望之时,有一个人却开始了营救他的惊天计划,这个人就是他的次子杜并。

  杜并天资聪慧,“日诵万言,尤精翰墨”。他还是个孝子,8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不胜哀痛,“每号哭涕泪中有血”,因此为时人所重。母亲死后,杜并与杜审言相依为命,随父四处奔波,来到吉州时,他年仅13岁。看到父亲无辜受冤,小杜并义愤填膺,想着父亲在狱中遭受鞭挞之苦,他悲痛欲绝,终日不思饮食。他痛恨迫害父亲的人,可他小小年纪,又求告无门,便萌生了冒死报仇的念头。

  杜并于是每天都到司马府前察看里边的动静,耐心地寻找机会。有一天,周季童在府内大摆宴席,请了很多客人,府中人来人往,杜并趁乱混了进去。酒宴开始,周季童坐在首席,众人推杯换盏,喧嚣迭起。杜并瞧准时机,悄然靠近正在举杯畅饮的周季童,乘其不备,从袖中猛然抽出匕首,向他连刺数刀。席间立刻大乱,府中护卫的官兵闻讯冲了进来,向杜并乱刀齐砍,杜并毫不胆怯,仍不松手,最终倒在血泊之中。

  周季童被抬进后房,躺在床上呻吟,因伤势过重,已是奄奄一息。当他听说刺杀他的竟是杜审言13岁的儿子,不禁叹息道:“想不到审言竟有如此孝顺的儿子,郭若讷害得我好苦呀!”说罢便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这件事轰动一时,杜审言的冤屈由此受到了重视,他被释放出狱,仅被免去了官职。杜审言收起儿子的尸骨,回到东都洛阳。他沉痛于儿子为自已惨死,提笔写下了血泪交融的祭文。左台监察御史苏颋(音同停)深为杜并的孝行所感动,亲自为杜并撰写了墓志铭,称赞他“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在苏颋的主持下,杜审言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唐朝重视以孝治天下,杜并杀仇救父的血案惊动了武则天,她下诏召见杜审言。朝堂之上,武则天向杜审言表达了慰问,宣布要重用他,随后问他说:“卿欢喜否?”素来能言的杜审言此时却不知如何回答了,儿子的死换来了他的今天,他高兴吗?更多的恐怕还是悲喜交集,欲哭无泪。他只能手舞足蹈,以身体语言来拜谢皇恩。武则天再令他赋一首《欢喜诗》,杜审言立时而就,武则天读后极为欣赏,赐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不久又升为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因祸得福,然而代价却是儿子的惨烈,此时,他是否为他的不“审言”而后悔呢?

  至死都在俯视众人

  杜审言把自己捧得很高,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呢?客观地说,杜审言的五言诗,在初唐时期,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明朝文学批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隋唐时写五言律诗的人很多,杜审言的贡献在于,他在诗的对偶之间,使句法结构更细腻、更复杂。比如他的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这首诗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堪称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胡应麟更是盛赞它为“初唐五律第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对杜审言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意思说初唐到了杜审言时,诗变得工整、精密、流畅了。不过相较在律诗格式上的发展,他更大的贡献,则在于对杜家另一个天才人物杜甫的影响。

  杜甫并没有得到过爷爷的亲身教诲,他是在杜审言去世后4年才降生到人世的,但杜甫对爷爷的推崇溢于言表。他在《进雕赋表》中说祖父“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在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许多向杜审言学习、摹仿的痕迹。例如,杜审言在与宋之问的唱和中,曾写下“绾雾青丝弱,牵风紫蔓长”,杜甫则演绎为:“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杜审言在《春日京中有怀》中曾有“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句,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将其演变成了“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审言的诗歌造诣深深地影响了杜甫,难怪杜甫在儿子过生日的时候,曾无比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现代诗人叶嘉莹这样看待杜审言与杜甫祖孙之间的传承关系,她说:“一件事情的出现,一个天才人物的完成,往往是由种种机会、种种因素促成的。杜甫之所以成为唐代的一个最重要的作者,我以为这与他的家学有很密切的关系。”这话是极为中肯的。

  正因如此,杜审言牛气冲天的背后,确实有他足以骄傲的资本。这份骄傲如同贵族式的傲慢,是融化在血液里的,让他至死都在俯视众人。

  景龙二年(708年),杜审言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他病中,好友宋之问、武平一前来探视,见他气息奄奄,十分难过,于是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杜审言叹口气,不无遗憾地说:“上天害得我这么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有我在世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现在我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只可惜没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 ”

  杜审言就这样去了,临死还不忘玩一次黑色幽默,让他的好友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杜审言说话虽然总是得罪人,但好友们对他的钦佩还是发自内心的。在他死后,宋之问亲自撰写了情辞哀婉的《祭杜学士审言文》,把他与“初唐四杰”并列,称赞他“惟灵昭昭,庶越诸子,言必得俊,意常通理”,怀念与他的友谊时,不禁潸然泪下:“怀君畴好兮恨已积,念君近惠兮情倍多。”另一位好友武平一特地上疏皇帝,恳请“恩加朱绂,宠及幽泉,假饰终之仪,举哀荣之典”,为杜审言举行隆重的葬礼,以表彰他的贡献。

  有人说,杜审言有点像金庸小说里的“老顽童”,一生疏狂,狂得有些老不更事。在诗赋上狂是可以的,时常或有神来之笔;而在为人上狂,语必“毒舌”,则容易损了别人,伤着自己。这是杜审言给我们警示之处。


【杜审言:狂傲到极致】相关文章:

1.初唐狂士杜审言

2.杜审言《渡湘江》赏析

3.文章四友杜审言

4.杜审言是哪个朝代的

5.《渡湘江》杜审言唐诗鉴赏

6.文章四友之杜审言

7.杜审言的诗有哪些

8.杜审言:诗圣杜甫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