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导语:梅雨天是长江中下游的常见天气,有入梅和出梅之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1】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 【5】梅雨季节饮食注意事项 |
【2】如何确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 【6】梅雨季节养生要点 |
【3】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 【7】梅雨季的正常与反常现象 |
【4】梅雨季持续时间 | 【8】梅雨季的影响因素 |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入梅与出梅,亦称入霉、出霉。每年梅子黄熟季节出现的阴雨天气,称之为“黄梅雨”,简称“梅雨”,衣服容易发霉。
入梅与出梅分别指梅雨季节的开始与结束。梅季按干支纪日推算:
入梅在芒种起第一个丙日;
出梅在小暑起第一个未日。
如2005年——芒种日是6月5日,芒种起第一个丙日——丙寅日是6月11日,这一天入梅;直到小暑(7月7日)后的第一个未 日即7月10日出梅。
梅雨的定义: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梅雨的划分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出梅标准: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苏省梅雨指标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
5-6月份,当加尔各答500hPa稳定西风结束,出现东、西风相间之后,以下指标同时连续3天达到:
(1)120°E副高脊线≥20°N。
(2)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4线平均位置,满足≥30°N,≤35°N)。
(3)120°E上,-8℃等温线位置≥35°N。
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
(1)120°E副高脊线≥27°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温线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标:
(一)入梅指标连续出现5天以上的天气(日雨量≥0.1mm,允许其中有两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无雨),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日雨量≥1mm为梅雨开始。参考指标:同时,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0°,并稳定在10天以上,且连续稳定三个侯。
(二)出梅指标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0.1mm)结束,出现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允许出现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0.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连续出现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标:
(一)入梅
(1)东经120°副高脊线至少连续4天≥北纬18°,有台风时不考虑副高压脊线的位置。
(2)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22℃(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庆为代表)。入梅后,气温允许低于此值。
(3)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绝对湿度的差值连续4天以上出现负值,梅雨中断时允许出现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庆、芜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两站达此规定)。
(4)满足上述三条件标准后出现的连阴雨开始日即作为入梅日(若连阴雨开始日比满足上述三条标准的日期超前时,则以超前的连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
(二)出梅
(1)东经120°副高脊线连续4天以上≥北纬27°(个别年份南部只需北纬26°)。
(2)588线开始稳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区≥4天。
(3)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稳定≥28℃。满足上述三条之一开始日期附近的一场连阴雨或明显降水过程结束日即定为梅雨结束日,次日作为出梅日。
(三)梅雨期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连阴雨分段,则梅雨出分段。(四)全省梅雨期南北两区中最早的入梅日为本省入梅日,两片中取迟的`出梅日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
单站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江西省较明显的洪涝主要发生在4~7月。强降水持续时间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长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这种持续强降水时段,称为降雨集中期。单站降雨集中期计算公式如下:δ=[∑R-A(n-1)]/100式中∑R为n天雨量之和,n为强降水过程的天数,根据江西省历年降水情况确定n为1至10天,系数A取25。不同的地域,系数A可取不同的数值。由公式算出适合本地区的集中期天数及该时段内降雨的下限值见下表:集中期天数1、2、3、4、5、6、7、8、9、10下限雨量(mm)100、125、150、175、200、225、250、275、300、325梅雨期连续暴雨与洪涝长江中下游梅雨来到的迟早和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除了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短时间的洪涝外,旱涝总趋势主要决定于梅雨量的丰歉。
如何确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传统的入梅和出梅与天干和地支有关。气象意义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标。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但每年的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中旬。此时气温高,空气潮湿,且连续多雨的.天气超过3天,所以家里很容易受潮发霉。
梅雨季节在南方比较常见,可以看作是夏季之前的一个过渡期。
不同地区入梅出梅时间
江南区: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长江中游: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长江下游: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区: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标准:六、七月间,北半球500mb图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连续稳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连阴雨结束后出现:浙江南部等于或者大于七天,浙江北部等于或大于五天基本无雨(不包括南方热带系统和局部热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C或25.C以上。单站日平均气温、气压时间曲线有同步上升现象。如果副高脊线已经北跳到25.N,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仍出现大于或者等于0.1毫米的连阴雨天气,则选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终日。梅雨结束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C,最高温度330。C,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9日。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达26。N以北,并稳定3天以上,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线(588dagpm)控制汉口达2天以上的最后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结束,定为出梅。
梅雨季持续时间
1、梅雨季节会持续多久
梅雨季节一般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持续30-40天。请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
在气象学上,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交换季节性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独特气候现象,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英梅雨(早梅雨)。典型的梅雨一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入”,7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迎梅雨是指梅雨前的阴雨,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半个月左右。
梅雨过后,雨带往往会向南退一段时间,然后再向北移动,成为典型的梅雨。在大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于一个月,短于几天。再过几年,没有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跨过江淮流域,进入华北,被称为“空梅”。
所谓“空梅”,是指有些地方应该有梅雨,但有些年份没有梅雨的现象。黄梅雨季过后,通常是晴朗炎热的.夏天。如果此时变成连绵不断的雨,并且持续很长时间,似乎又回到了梅的季节,那就叫做“重梅”。
2、每年梅雨季节是几月份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季节饮食注意事项
1、由于梅雨季节湿热的天气有利于霉菌、细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人吃了变质食物,会引起腹泻、呕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
2、梅雨季节要注意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须回锅加热,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随便在小摊上吃东西。得了急性胃肠道疾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旅途中如感到进食后肠胃不适或食物不太新鲜,可适当喝一些蔬菜汤或白开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黄连素片,起到预防作用。水果须洗净、消毒,对于杨梅、桃子等时令鲜果要适量取食,不能暴食,尽量少吃或不吃冷冻物品。在梅雨阴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本身有肠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制品,尽量避免难于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腻食物。益气健脾、消暑化湿的药食两用食物有许多,如山药、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们可以适当吃用。
3、除了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外,湿热天的饮食卫生也特别重要。尽量少吃隔夜菜,吃瓜果前要清洗干净。由于湿热天气下人容易烦躁、郁闷,潘智敏建议要充分休息,晚上最好10点前休息,不要熬夜;时间允许的话,可在中午小睡片刻;傍晚建议多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
这些食物有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高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小便短赤、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洋葱:具有和胃下气、化湿祛痰、解毒杀虫等功效,适用于胸闷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鲫鱼: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梅雨季节养生要点
1、避免外湿伤身
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2、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3、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少吃大鱼大肉。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小朋友要少吃甜食,如冷饮等;老年人的保健品最好停一停,如真的要补,以清补为主。这个季节,可以用金银花、甘草、菊花等泡茶喝,有清热解火的功效,还能利湿。同时,可以多吃点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自己熬制的.米仁粥。吕旭阳介绍,除了米仁外,还可以多吃点百合、山药,也有补脾肾、利湿的功效。从效果上看,百合具有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的作用;山药可以助消化,治疗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腹泻等效果较好。
4、保持家居衣物干燥
梅雨期湿度大,真菌很活跃,皮肤癣容易在身体各部位蔓延,运动或流汗后应立即沐浴、更衣,保持干爽。少穿又厚又紧的牛仔裤或紧身裤,尽量穿棉质内衣。涉水、淋雨、出汗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换下汗湿的衣服。
5、预防食物霉变
阴雨天气,空气闷热、潮湿。这种环境下,食物极易发生霉变,食用后会引起急、慢性中毒。霉变产生的毒素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青霉类毒素和镰刀菌毒素。一般清洗、烧煮等方法,无法清除霉菌毒素,即使煮熟煮透也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一旦发现食物外观或味道异常,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丢弃。
6、保持室内通风
不要以为梅雨季节来了,家里就要天天关门关窗,不透一丁点儿风。这样子做也是不对的,空气不流通更会导致螨虫的滋生。每天看情况开门开窗,在有风的情况之下,要适当开门开窗,保持室内通风。
7、准备防晒用品
对于防晒这件事,几乎每个妹子都知道,无论是阴天还是晴天,都要做好防晒。但你知不知道,即使是雨水不断的日子,你也要做好防晒工作。
白天出行前准备防晒用品,如阳伞、遮阳帽、墨镜等。正午时分,避免在太阳下运动,易虚脱。出门随带盐汽水或绿茶,适当补充水分,能减缓劳累症状。晚间饭后,休闲娱乐,酌情活动,散步慢走。
8、注意平时多锻炼
梅雨时节气压较低,人体血液内的含氧量相对较低,体质不好的人就会觉得有些憋闷。对于原来就有高血压、心脏病或哮喘病的人来说,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因此,在梅雨季节里,要注意适当运动。
运动后会感觉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虽然最近经常下雨,早晚锻炼不方便,但只要重视,养成习惯,哪儿都有锻炼的机会。比如:早上上班,提前几站下车,走到办公室;不坐电梯,走楼梯;少骑车,少开车,多走路;在家里认真做几十个俯卧撑;在办公室里工作一段时间后起身动动、走走。
9、心情拒绝梅雨天
梅雨季节,潮湿的雨天易使人情绪低落。据研究,当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容易疲惫,或表现得烦躁不安、极易发怒。再加上阴雨天,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更容易陷入沮丧的情绪中。因此,梅雨季节的天气容易诱发抑郁、烦躁的情绪,导致事故多发。
如何保持“阳光心态?给大家的建议是,要让心多晒晒太阳。即使不愿出门,也可以在家多做运动,刺激中枢神经使其兴奋,从而带来轻松愉快的好心情。感觉心情烦躁时,可以多和朋友亲戚聊天,缓解压力。
另外,还应增加室内空气流通,减轻工作压力,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绿茶和白开水,尽量早睡早起;容易失眠者,可尝试睡前喝半杯牛奶或百合莲心龙眼汤;闻苹果、橙子、柚子、薄荷的香味,对疏解郁闷、提神健脑有帮助。
10、充分利用家里电器除湿。
梅雨季节,家具、衣被之类常湿乎乎的,蛮难受。可以充分利用家里电器除湿,比如,用电吹风吹吹家电,用电熨斗熨烫衣物,开启空调除湿功能。
梅雨季的正常与反常现象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中国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
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4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5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之间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5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季的影响因素
梅雨是江淮流域特有的天气现象,梅雨量的多少对江淮流域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入出梅的早晚和梅雨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在江淮地区每年入出梅期的确认一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业务部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从气候学和天气学角度上入出梅的判断问题也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关梅雨的长期预测影响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季风、中高纬度环流、海温、雪盖、极冰等方面1980s以来,以陶诗言为代表提出了梅雨锋主要是副热带季风和北方冷空气组成的中纬度锋面雨带,东亚夏季风的异常活动影响了江淮地区入梅时间和梅雨持续天数关于中高纬度环流对梅雨的影响,研究表明梅雨期冷空气的强弱,是影响梅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为大气环流变化背景的海温对梅雨也有重要影响,不同区域的海温对梅雨特征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上研究均从气候学角度判断梅雨,而梅雨既是大气环流调整的产物也和天气学上某地区的降水开始有着密切关系,而在梅雨的确认和入出梅的划定标准,至今都未能统一,其分歧主要是以大气环流特征还是以降水实况为标准,或两者兼顾。由此梅雨预报至今仍存在一定的难点。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
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只有1个,有时有数个。夏季时一般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称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称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除在盛夏时偶呈南北狭长形状外,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据分析,1880—1890年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890—1920年偏向西北;1920—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从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从9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
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它还通过与周围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其它类型天气。因而,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主要是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气流相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东亚高空急流
东亚高空急流对江淮入梅早晚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指示意义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北时,江淮入梅偏早;反之,当东亚高空急流偏南时,江淮入梅偏晚东亚高空急流偏北年,西北太平洋海区特别冷,亚欧大陆特别暖,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由冬到夏的季节转变异常偏早,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发生季节性转变也偏早;同时,中东太平洋地区ITCZ异常活跃,夏季风系统的推进和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北跳都异常偏早,这种环流有利于江淮梅雨季节开始偏早;高空急流偏南年情况正好相反。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相关文章:
入梅和出梅的时间07-19
出梅天是什么08-14
出梅是什么时候08-14
2017年出梅的时间及推算08-14
入梅时间如何推算08-14
2017年入梅的时间08-14
李雷和韩梅梅经典台词08-12
雪和梅的唯美古诗02-08
独立的近义词和意思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