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隋炀帝杨广-隋代诗坛领袖

时间:2021-08-13 09:22:33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隋炀帝杨广-隋代诗坛领袖

  导语: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前朝的文学倾向也有一点影响,特别是隋炀帝的诗歌创作对于初唐的诗歌发展有很大影响。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隋炀帝杨广(569—618)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重量级人物之一:消灭南朝陈、实现南北统一的战争由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在他手里最后贯通的大运河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而且至今仍在发挥实际的调水和运输作用;运河两岸的所谓“隋堤柳”则是一道秀丽的绿色风景线,历代诗人歌咏不衰。

  作为皇帝、政治家的隋炀帝,人们已经讨论得很多;而作为诗人、文学家的杨广,至今仍然遭到冷遇,实际上,杨广是一位重要的有成就的诗人,可以说是隋代诗坛领袖。《全隋诗》收录40多首诗,李世民称他“文辞奥博”。

  《拟饮马长城窟》,开启边塞诗写作序幕

  《隋书·文学传序》云:“高祖初统万机,每念斫雕为朴,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台执法,屡飞霜简。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文无浮荡。故当时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所谓能言者未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高祖即文帝杨坚反对浮华文风,下诏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不准浮华,且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付所司治罪。但这样采用行政手段来强制施行,只能改变官场的文风,不能根本解决文学问题。《隋书·李谔传》载,御史台的一个中级官员李谔上书言事,他一方面更严厉地批评南朝文风,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加强行政纠察的力度。

  文帝将此书布告天下,要求进一步落实斥华返朴的政策,其重点在于政治,在于人才选拔,而非专对文学。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学之间从来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这样反“文”尚“质”的空气里,隋朝的宫廷文学里出现了若干正统儒家气息甚浓而几乎没有多少诗意的作品。杨广当然更必须拥护这样的方针,所以他此时的诗文绝不去写风云月露,而全部出之以“雅体”。好在他的文学修养要比那些御用文人高明得多,作品仍然比较可读,甚至不乏优秀之作,其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就是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里特别提到的《拟饮马长城窟》: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摐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劲,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二十二)云:“通首气体阔大,颇有魏武(曹操)之风。”全文刚健质朴,确实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但张认为此诗作于大业八年(612)炀帝征辽西时作则不确,这应当是他称帝以前的作品,诗中有“秉武节”的字样,就显然不是帝王的口气。此诗在某些版本里题下有“示从征群臣”五字,大约是误解的根源,而据《乐府诗集》卷三十八,并没有这五个字。

  按文帝杨坚上台后曾多次组织壮丁修长城防突厥,每次时间不长,当是增补加固的意思,其时杨广任并州总管,正在北方边防线上,修补长城之役当有在其管辖范围之内者,因发此咏,借以歌颂父皇领导下的`大好形势,同时表达抗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豪情。

  此外还有《白马篇》大约也是杨广在并州时的作品: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空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霍卫,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冀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鬼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会令千载后,流名满旗常。

  这首诗很容易让人想起曹植那首著名的《白马篇》,二者都充满了青年战士的忠诚、勇敢和漂亮;在此诗主人公的眼里,历史上的名将(如霍去病、卫青)和谋士(如陈平、张良)全都不在话下,敌人在自己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全诗一气呵成,神采飞扬,自是杰作。

  在南北朝时,因为南北对峙,大大小小的战争次数很多,南方的诗人们也颇有边塞题材的篇什,甚至连全无心肝最为腐朽的陈后主陈叔宝(553—604)也曾经在诗里涉及边塞,但这些诗人全都没有到过真正的边塞,不少人甚至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而且缺少内在的豪情,他们在诗里安排若干边塞的地名,只是一些企图引起读者联想的符号而已,这些诗篇往往在略写几句边塞之后,迅即转向后方的思妇并作比较细致的描写,结果自然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与其说是边塞诗,不如归入闺怨一类更为合适。当然,这里也有个别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未能形成什么气候。杨广真到过边塞,也真打过仗,他青年时代又确实是朝气蓬勃的,他的边塞诗是重要的创作成果,为后来唐人大写边塞,开启了先河,提供了样板。这些作品的意义,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的估价。

  《春江花月夜》 咏物写景诗的示范之作

  在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的那些年代里,中国文学的重心在南朝。“五十年中,江表无事”(庾信《哀江南赋》),萧梁中期以后,南方文坛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宫体诗运动,咏物、写景、歌唱女人以及同她们有关的种种成为诗歌的中心题材,刚健质朴的作品难得一见。

  陈被隋灭掉之后,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杨广,在军事上战胜了陈后主,而在生活方式上倒是被后者战胜了。当上了扬州总管以至皇帝的杨广在生活方式上大力向陈后主学习,致力于兴建宫室、罗致美女,而诗歌创作则走向宫体的轨道;由陈王朝过来的一批文人则改换门庭转而在这里继续他们帮闲文人的生涯,资深宫体诗人江总也到了扬州。

  杨广这时用很多精力写宫体诗,写出初稿后让一位由南朝陈转过来的诗坛高手庾自直提出意见,反复加以修改,“俟其称善,然后方出”(《隋书·文学传》)。杨广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春江花月夜》原是后主陈叔宝时代创新的歌曲,原作已经失传;从杨广的这两首看去,这个题目要写的无非美景和艳情,而这两者,正是陈后主陈叔宝以及隋炀帝杨广所追求的东西。好在杨广尚有英雄之气,艺术感觉很好,写景大有可观,而又并无萎靡的肉感气息。南北文化在这里有所交融,宫体诗由于杨广的介入而增添了活力。仔细玩味,不难味出春江潮满,海上明月的意境早已经蕴含在其中了,初唐大诗人张若虚的意境分明是源出于此!

  对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当时的资深文人诸葛颖(535—611)有和诗一首:“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此诗当是和炀帝的前一首,专门写景;下面应当还有一首关于艳情的,则已失传。诸葛颖历经梁、北齐、隋三朝,入隋后著有《銮驾北巡记》、《幸江都道里记》等书,是一个跟得很紧的御用文人,同时也应当是促进杨广走上宫体诗道路的前辈诗人之一。据《隋书·文学传》之诸葛颖部分,炀帝曾赐给他一首诗,其中有“英华恣讨论”、“传芳导后昆”等嘉勉之句。隋王朝的宫廷里文学空气甚浓,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稍后兴起的大唐王朝,预示诗国高潮行将到来。

  杨广用南朝风格写的诗现在还可以看到若干,如专写宫中美女的《喜春游歌》二首,又如《锦石捣流黄》二首云: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

  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今夜长城下,云昏月应暗。

  谁见倡楼前,心悲不成惨。

  将边塞因素纳入闺怨诗的轨道,走的也是南朝宫体的路子。杨广对南朝文化的欣赏可以说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后来经常住在扬州,最后甚至打算迁都建康,都不是偶然的事情。

【隋炀帝杨广-隋代诗坛领袖】相关文章: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06-15

隋炀帝杨广的历史评价06-15

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06-15

杨广是哪个朝代的04-14

隋代关于写景的古诗03-18

唐代诗坛的帅哥03-25

杨广的诗词有哪些?12-02

杨广和李世民的比较06-15

李渊和杨广的故事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