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东坡肉石
东坡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东坡肉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坡肉石
玛瑙石种类繁多,其中就有一种长相类似肉的石头,俗称肉形石,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类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东坡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台北60多万件文物,会基本按照3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展品,而这三件文物却不会进入轮换名单,一直在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现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属玛瑙质玉髓,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都有一种想咬它一口的冲动,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
曾近在为期一周的海峡两岸交流会在台湾花莲县开展,张家口民间收藏爱好者于瑞军先生收藏的两块“红烧肉石”与游客一见面便引发千人争睹。在开幕式上,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在致辞中甚至将其与《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
据于瑞军介绍,自己的这块“红烧肉石”不论是皮、膘、肉,还是皮上毛孔,均是真正的红烧肉,肉皮呈焦黄色,层次分明而富有胶质感。皮下的脂肪层洁白细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质地鲜嫩,色泽红润,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纹清晰平滑,呈地道的品字形或三角形状,排列有序,与猪肉真皮毛孔的特征完全吻合。他说,自己的与台北故宫的镇院三宝之一的“东坡肉石”均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其形状和石质相同,她们同根、同宗,血脉相通,堪称为一对儿“姊妹石”。
我们大中华的玉石玛瑙品种繁多,而肉形石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地位,
象形石的动感与色彩
奇石中的象形石,是最具特色的一种造型石,可谓是奇石中的骄子。象形石大多出现在山石中,其中以人物石为首选,其次为动物石等。它因形体生动、逼真传神和感染力强而深得收藏者的喜爱。
鉴赏象形石,首先要看其形体比例是否得当,厚薄是否适中,石身有无累赘之物或大的缺失。比例失恒、多余或凹缺的部位,极易造成奇石的畸形,不宜作为象形石收藏。
其次,一块好的象形石,其头面部应特别容易辨认。如果只是形体好,而无面部或面部根本无法确认的,最好不要作为象形石来收藏。因为,这样的奇石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引不起观赏者的共鸣。对于“缺头少面”的奇石,如果一味采用“名姓”的手法来固定观赏者的思维,其后果将会适得其反。
再次,有无“眼睛”、“动感”和“色彩”,也是衡量象形石优劣的标准。眼睛,是象形石的“灵魂”,它除了能增加象形石的亮点外,还能弥补象形石形体或色彩等方面不足。它犹如一扇打开的窗户,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虽说都是“眼睛”,但长的也不尽相同,有的突出,有的凹下,有的只是一个平点。而不同的眼睛又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突出的眼睛”呈现出一种渴望,“凹下的眼睛”流露出深沉,而“平点的眼睛”则显现着悠闲;它们或悲或喜或惊或忧,无论身处何地或面对何人,都能将“心灵”展露无遗。长眼睛的象形石向人们显示的,不仅仅是“活”的艺术,更是一种虽历千古而凝聚不散的灵气。
动感,可谓是象形石的“生命”。有动感的象形石,不仅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细微的变化之中,如:侧身、仰首、飘动的衣襟等。有动感与否,对象形石而言,是“生与死”、“灵与肉”的区别。但是,有些象形石是不能要求有动感的,如静坐观音、面壁高僧等。这一类象形石如有了动感,可能要破坏其整体视觉效果,其涵义也将会随之改变。然而,静态的观音和静态的鱼,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观音尽管无动感,人们仍然认为她活着,因为她是神;而无动感的鱼,毋庸置疑地是失去了生命。
色彩,是象形石的“服装”。目前,单色的象形石较多,复色的较少,而复色的暖色象形石,更是凤毛麟角。暖色象形石,煽情性强,时时都能洋溢着吉祥和幸福的笑容,所以特别惹人喜爱。当然,有多种色彩、且又搭配协调的象形石,自然是奇石中的上品,其价值也不言自明。
另外,还要看象形石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单体象形石较普遍,双体以上的象形石特别罕见,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之前,我们常常看到的所谓双体或群体象形石,其实大都是意象石。无论从哪个层面去欣赏,它都无法与象形石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象形石还是一种天然的圆雕艺术品。水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圆润、古拙而富有韵律感。而山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呈现了粗朴、雄浑和苍劲,其阳刚之势十分抢眼,尤如“秦汉”圆雕风格再生。无论是水石象形石或山石象形石,其鲜明的个性和立体视觉效果都特别强烈。尤其它那多个“可视点”的优势,就足以让其他造型的奇石望尘莫及。因为,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都不会有脱离主题的感觉,反而能使你增添一些新意和美感。这即是象形石的魅力所在,也是山石最具代表的特征之一。
动物象形石贵在灵气
在奇石的自然造型中,动物象形石较为常见。它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某种动物形象,具有再现与表现的意味。动物象形石以其各具特征的造势,表现出瞬间的勇猛、顽强、恬静的形神美。因此,鉴赏此类奇石只要捕捉到它的灵气,便可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根据动物象形石常见的形体结构,一般不苛求其躯体完整,四肢齐全,而是主要看它是否具备“活相”,即所谓的灵气。动物象形石中有一种造型,头部清晰,躯体完整,四肢齐全,变化显著。另一种造型虽然头部清晰,但肢体模糊。从审美角度上讲,无论鉴赏何种形态的造型石,只要它形神皆备,焕发灵气,具有表现力度,一般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有的动物象形石,它的躯体、四肢完整,但是由于某些结构缺少变化,必然会显得呆滞、木纳和缺乏灵气,难以激发起人的审美情趣。有的动物象形石,它的躯体、四肢不完整,较难反映出类似动物的全貌。因此,其头部构造的完整和局部变化的适度就成了整体造型的关键。
总之,这类奇石必须要有逼真的形态、生动的灵气。让人一见就能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某种动物联系起来。鉴赏时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计较它隐身藏足,只要头像真实且有灵气,能够表现出典型的瞬间动作或状态,就可获得满意的审美效果。
鉴赏动物象形石,还应注意石体厚度是否达到一定要求。有些动物象形石,正视时轮廓清朗、形象鲜明,每一部位的结构都较合理,十分逼真。但是,侧视时由于石体偏平、单薄,往往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大大降低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为此,奇石爱好者在收藏动物象形石时一定要对它进行全方位鉴别判断,遇上“势单力薄”的造型,宁可舍弃。按照奇石的评审标准,石体饱满、构造和谐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直接关系到动物造型是否真实,也关系到其整体形象是否丰满,以及所能产生的生命力量。
总而言之,鉴赏动物象形石,必须掌握其头部特征、轮廓线条、体态变化、形神意蕴等方面,其中头部特征居首位。我们可以通过这类奇石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多维多寓的艺术意蕴,感受其灵动的魅力,挖掘其含蓄的内涵。收藏奇石不但是收藏一种眼光,而且是收藏一种雅趣。因此,缺乏生命力的动物象形石必然难以激发起人的审美情趣。我们与石对话,就是要从它的灵气中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奇迹,从而提升自己赏石的审美境界。
人物象形石的线条美:集藏各种状如动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
当今奇石收藏热中又出现了一股“象形热”。所谓“象形热”,就是指奇石爱好者钟情于集藏各种状如动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在各类象形石中,人物象形石倍加受宠,这是因为这种奇石的出形率极少,尤其是形体完整、造型生动的人物象形石,更是可欲而不可求。
虽然奇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但它的鬼斧神工却超过了人的创造能力而胜似艺术品。所以,我们在甄别鉴赏人物象形石时,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衡量,切莫见“好”就收。
形体变化大的人物象形石多数出自碳酸盐岩、石灰岩和泥质灰岩的山地石,质地疏松,易受水渍侵蚀,容易出形。形体变化小,或者结构不完整的人物象形石,以江河中、沙漠里的硅质岩、石夹岩、粉砂岩、玛瑙岩等水冲石、玛瑙石为主,质地坚硬,经常受力滚动,较难出形。因此,我们在鉴赏人物象形石时,应当根据其各自特征,从不同方面加以区别。
山地石类的人物象形石,一般石表嶙峋,形体变化较大,造型结构较完整。鉴赏此类奇石,要求人体比例合适,线条勾勒流畅,轮廓显现清晰,性别身份显著,造型形神皆备。只有达到上述审美条件者,才可视为上品石。由于这类奇石埋藏于地下,背面多为扁平状,因此,鉴赏时不能忽视石体的厚薄体积,否则会致使人物形象失真。
水冲石类、玛瑙石类的人物象形石,石体大多圆鼓,形状顽拙,变化拘谨,线条呆滞,轮廓简约,难以与山地石的夸张造型相比。鉴赏时只须要求其人物头部与躯体自如地连结,肩身过渡合理流畅,形象结构和谐,即可视为上品石。
在奇石收藏群体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素养各不相同,审美能力自然也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奇石爱好者出于求真求实的审美标准,一味追求形似,鉴别人物象形石时,总是刻意寻找石体上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对人物造型的头部,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把本来“无意味”的纹理或石表变化,当作是“有意味”的结构因素,背离了赏石艺术“似与不似”的审美原则。其实,对于自然美造就的“再现”形象而言,过份真实反而变得不真实。笔者认为,鉴赏人物造型的奇石,应避免在头部五官上下功夫。因为它们的自然造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鉴赏人物象形石贵在感受它线条轮廓的别样美。
在此,笔者告诉一些喜爱狩奇猎怪的奇石爱好者,当你鉴赏人物象形石时,首先看人物头部是否清晰,人物的站、蹲、坐姿是否与整体比例协调,然后再按照它的外形轮廓所勾勒出的不同曲线,确定它属哪一类人物造型。另外,还可以从头部特征中确定是哪位特定形象人物,通过丰富联想,将自己意象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对,最终取得满意的审美效果。
罕见的唐代青灰色石质的船形石砚
船是水运工具,古称为“舟”。《诗?北风》:“二子乘舟,泛泛其逝”。《史记?夏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船,是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可是把船作为砚的形体,确不常见。这件青灰色石质的船形石砚,长方椭圆船底为砚堂,砚底部为鱼腹形,为平稳置放,下有三只柱形圆腿。造形典雅而优美。砚长1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出土于福建浦城地区。浦城,后汉为侯官县地。建安初置汉兴县,三国吴改吴兴,唐改唐兴,又改武宁。天宝元年,更名浦城,以城临浦而名。明清属建宁府。浦城县的浮盖山,是闽北的一个风景名胜区,山上有个仙坛洞,是古代道人修炼的地方,仙坛洞附近出产这种砚材。从唐代开始即用来制砚。曾起名“仙石砚”。我们知道,古代做各种实用工具的原料,多是就地取材。用这种石料做的石砚,亦流行于福建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工匠,在创作实用器物的艺术取向,也是随所居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南方河道纵横,虽有山区,但多为水乡。在某些地区船是渔家的居室和获取经济来源的工具。这位制砚工匠,以船作为砚的形体,设计的非常巧妙艺术。
磨墨的砚堂,根据当时人们书写坐姿的情况,采用前低后高的形式。当时磨墨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持墨锭,旋转研磨;一是手持墨锭,推拉研磨。这种砚即符合后一种研磨方法(推拉研墨的方法,曾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现在很多人,还沿用这种方法)。研出的墨汁,流向船头和船帮结合的最低处,供书写之用。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闲暇无事,静坐书房东窗之下,展玩心爱宝砚,闻着砚上飘出的墨香,这可是人间别有情味的一种享受。虽研墨而不动笔,这也是我向大家介绍的另一种不同的玩砚方法。
自然丹青绘就象形石:“奇石不厌千番读”
有人说:“奇石不厌千番读。”的确,这三方奇石,每当我凝视它们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它们的奇妙和耐人寻味。
这三方奇石皆得于江苏仪征境内江边或河滩。一方名为“母子情深”(图1),该方巧夺天工、景出自然的奇石,高8厘米,宽5厘米,厚3.5厘米,石体大小适中,土黄质地上间以褐白斑点。该石主体画面状如用画笔勾勒出两头形态逼真的母子鹿。那母鹿竖起尾巴,正回头张口长鸣,似在抒发幸福之感;子鹿仰头伸颈,似欲吃奶。两鹿的神态皆表现得惟妙惟肖。另一方“虔诚”(图2),石高9厘米,宽5.5厘米,厚4厘米。此石画面、造型独特,难见与之相似者,称得上是奇中之奇。石皮土黄色,石面上一位黑人男子呈朝拜状,全部人物画面由黑线勾勒而出,轮廓分明,线条清晰,惟妙惟肖。人物周围有一圈黑线,似有被黑暗所包围之寓意,这位青年男子祈求上帝保佑,希望得到自由和好运。惟有造物主的神奇之手方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第三方“列车车徽”(图3),石高7.5厘米,宽7厘米,厚5.5厘米。质地苍黑色,该石主体画面酷似列车车徽,是大自然这位丹青能手用它那饱蘸黄色颜料的画笔勾勒而出。面对画面,在反复品味之余,不由得联想起《红灯记》中李玉和手提红灯为列车引路的场景来。此石质地坚硬、形态逼真、色彩鲜明,整体画面富有立体感,具有一种耐人寻味之美。
天地之间,万物通灵。亿万年前上苍就在石头上打造出如此美妙动人的画面,怎不令今人感叹!
东坡肉石特征
东坡肉形石高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是一块天然玛瑙石,大小如鸡蛋,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其肌理清晰,显得肥瘦层次分明,毛孔宛然,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就像是一块油腻滑润的东坡肉,所以被称为“东坡肉形石”,与小鸡出壳、中华神鹰与岁月并称“中国四大奇石”;此外,也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
历史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盛产奇石的地方。几百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在这里冷却形成了各种石头,再经过上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和风沙磨砺,造就了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玛瑙玉石。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阿拉善和硕特旗正式成立,上不设盟,直属清朝理藩院管辖。清廷知道阿拉善盛产奇石,便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之前,当地必须向朝廷敬献贡品,俗称“年礼”,蒙语称“察圪米德”。进贡的贡品种类很多,但水晶、玛瑙石是必须有的。当时,阿拉善旗是多罗郡王的属地,那些散落在戈壁滩上的玛瑙奇石,寻常人并不能拾取。只有王爷才能够采集,而东坡肉形石,正是第二代王爷阿宝进贡的。据说这块石头被送进皇宫后,雍正皇帝看了非常喜爱,对阿宝王爷大加赏赐。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了皇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将故宫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后,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在皇宫之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展示、宣传活动,因此以前只有皇帝才能观赏的东坡肉形石,也称了普通百姓能够目睹的宝物。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步步紧逼华北,为了保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安全,时任院长马衡将东坡肉形石等大批文物运到了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解析
东坡肉石最早是在清康熙年间被阿拉善的一位王爷进献给清朝的,这块肉石的材质为玛瑙质玉髓,外型酷似五花肉。在经过宫中工匠的雕琢后,就像刚出锅的东坡肉一样栩栩如生。无论从色彩还是纹理上看,都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所以给它起名为“东坡肉石”。乾隆在见到此物时,也是爱不释手。
这块玉石是天然形成,肉的肥瘦都层次分明,纹理明显。如果近看的话,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肉石上面的毛孔。算是真正的人间极品,可谓价值连城。因此,它与翡翠白菜、毛公鼎同时被列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它本来是收藏在北京博物馆,后来蒋介石在撤退到台湾时将它带走了。
原本以为这东坡玉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一块儿,没想到在前两年,大陆的一位奇石收藏家于瑞军先生给它找到了姊妹。于瑞军先生是国家观赏石鉴评师和估价师,在玉石领域有很高的造诣。经过他的多番寻找,终于找到了他心中完美的肉石——东坡肘子。
这东坡肘子因外型酷似红烧肘子而得名,造型优美大方。最重要的是,此石“皮、膘、肉、骨、毛孔”五要素都齐全,外皮是焦黄中带着透亮,脂肪洁白细腻,肉质看着相当鲜嫩。而且,这块石头中间的骨头呈酱色微微凸起,皮上的毛孔、褶皱都清晰可见。让人看着就食指大动,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在2014年的时候,于瑞军先生受到台湾当局人士的邀请,带着他的东坡肘子踏上了寻亲之旅。没想到它一经亮相便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人们将这块肉石称为“中华第一肉石”。并且《中华奇石》、《中国观赏石》等海内外报刊都对它进行过报道。
【东坡肉石】相关文章:
苏轼轶闻:东坡肉04-01
著名的东坡肉真的好吃吗03-15
东坡肉作文高一记叙文07-26
东坡肉作文六年级01-10
击石拊石成语05-09
石缘石诗散文03-22
王五超的石缘、石梦、石趣散文05-15
论垫脚石与绊脚石作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