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
东汉建安年间(195年—220年),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聚集了以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首的一大批文人,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风格的文学流派,人称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有志之士忧国忧民,对军阀混战不满,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示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富于忧国之思、表达建功立业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众多的文人,以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继承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以建安年间的社会和人民苦难为题材,使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曹操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诗句,为东汉末年的实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诗句,体现了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精神,苍劲雄浑,树立起建安风骨的旗帜。
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造就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时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使中国诗歌的文学形式由民间走进艺术殿堂,尤其是五言诗的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使诗歌成为最具创作优势的文学体裁,绽开于古典文学百花园中,从题材、体裁、写作技巧等多方面对盛唐诗歌和中唐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树立起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诗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白马篇》是其典型。前期诗歌在抒写抱负的同时,也带有悲凉慷慨的苍凉意味。
后期的作品多表现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篇充满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相关文章:
建安风骨的特点05-22
建安诗人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人物05-08
建安文学是哪个朝代的04-14
悲歌慷慨成语05-12
悲歌慷慨怎样造句04-27
杜甫的诗歌文学特点04-02
汉朝文学的基本特点02-25
曹雪芹简介及文学特点03-23
诗人孟浩然的文学特点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