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国学常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羽之死国学常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他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与刘备、张飞恩若兄弟,一生追随刘备,可谓忠肝义胆,为蜀国事业的开创,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武功非凡的关羽,却存在性格上致命的缺陷,就是“刚而自矜”,这造成了他,在处理外交关系和军事战略上的出现重大失误,以及在处理同僚关系上,也搞的十分紧张,这些都最终导致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而丧命的结局,也直接导致诸葛亮隆中对的两路分兵,进取中原计划的难产,从此蜀国势力再也没法染指荆州地区,只得偏霸巴蜀一隅,再无力争雄天下,无奈的慢慢走向灭亡的道路了。
关羽是一个武功非凡的将领,曾于万马军中刺袁绍大将颜良于马下,他的才华也深得曹操的厚爱,他自然也是刘备最信任的头号将领,特别是后来,刘备平定蜀中,更是委任关羽总督荆州的重任,可见非比他人。然而,随着自己功绩显著,地位的提升,关羽开始却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当闻之西凉虎将马超投奔刘备,关羽更是愤愤写信质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幸好聪诸葛亮明过人,连忙回信安抚关羽:“马超勇烈过人,大致与张飞不相上下。”与“绝伦超群”关羽相比,“尤未及也”。关羽“大悦”,把信与众将遍览,这才打消进川与马超一比高下的念头。之后刘备取得汉中后,进位汉中王,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为前、后、左、右将军,派了费诗到荆州传谕关羽。当费诗一到,关羽听闻黄忠封为后将军,大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幸好费诗出来打圆场,以刘备、关羽的兄弟之情晓谕之,这才打消了关羽的怒气,方才接受前将军的任命。但越来越高傲的关羽,甚至把这种性格,带着入吴蜀关系处理上,就明显是重大失误,这也然体现他的大局意识的缺失,和正确处理吴蜀关系的不足。之前,鲁肃镇守陆口的时候,关羽就经常搞摩擦,幸好鲁肃是坚定的吴蜀联合派,才没让事情闹大。之后,面对孙权遣使为子求亲之时,他完全没有从上战略的高度和政治上的考量来处理两国关系,则是 “辱其使”,大骂:“虎女焉配犬子”!他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孙权,也直接导致了吴蜀两国关系的破裂,这也为他后来兵败丧命,打下了伏笔。
时间到了公元219年,这一年是决定三国走势的一年,也是决定关羽命运的一年。这一年,刘备在汉中击退曹操,完全控制了东、西两川的地盘。此时,镇守荆州的关羽趁势率军向曹操势力范围的襄阳和樊城发起进攻。关于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目的,是否是在刘备的授意下进行,史无记载,历史学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从目前的'史料分析,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不是诸葛亮隆中对分兵进取中原的北伐意图,应当是利用曹操兵败汉中,襄樊地区局势不稳,趁机夺取荆州北部地区,窥视许、洛的意思。因为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整个襄樊地区不稳定,曹操又远在长安一带,局面对关羽相对有利,这是造成了关羽决定出兵的原因。至于出兵决定,应不是刘备主动下令的,而是关羽自己主动做出的。因为刘备让关羽总督荆州,关羽是有权做出军事行动的。只不过后来,刘备默许了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
整个襄樊战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进攻阶段。这一阶段,关羽军队势如破竹,接连占领襄阳,并趁着天降暴雨,利用汉水洪水突发,打败了曹操派来前来增援的于禁七军,并擒住了主将于禁,斩杀了先锋庞德,并将曹仁团团围困于樊城之内。此时,局面对曹军相当不利,宛城守将曹仁一度想要撤退。最后在参谋满宠的积极劝谏下,才下定决心坚守城池,以待援军。而曹操也一度因关羽军势太盛,产生了迁都的想法。最后,在司马懿、蒋济的劝说下,才打消迁都的念头,一面派出徐晃救援曹仁,一面接受二人的建议,主动联合南方的孙权,合力进攻关羽。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面对曹仁的坚守,和徐晃的援军,关羽此时进攻的态势被遏制了,关羽的军力也无法迅速拿下樊城,完全控制荆州北部,战争进入相持的阶段。关羽在前线和曹军对峙,这就给孙权袭取荆州留下了机会。本来,孙权集团对荆州就早已垂涎欲滴,只是当时面对曹操强大的势力和自身的生存问题时,才采取联刘抗曹的策略。然而,当刘备拿下巴蜀之后,势力急剧膨胀,给孙权集团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而守将关羽,平时对东吴也是一向看不起,经常挑起纠纷,甚至辱骂孙权使者,在襄樊战役进行阶段,当孙权表示可以出一军增援时,关羽却骂曰:“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完全轻视孙权,而且关羽又擅自抢了孙权囤积的兵粮,把孙权得罪到这种地步,完全都造成了吴蜀关系的破裂,导致孙权集团开始谋划夺取荆州。当曹操派人主动联合时,孙权马上响应,并上书曹操适时偷袭关羽的荆州地盘。东吴君臣,在如何夺取荆州问题上,也展开了一番讨论。孙权曾询问吕蒙,先取徐州的想法。吕蒙马上指出徐州虽然容易攻取,但易攻难守,无法守住,不如先夺取荆州,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更为有利。为了一步迷惑关羽,吕蒙听取陆逊的意见,首先装病。他清楚关羽对自己是有所忌惮的,所以不肯轻易将荆州守军调往樊城前线,所以他先装重病,传递自己无法带兵,只能回建业修养的消息,来迷惑关羽,让其放松警惕。其次,他又让年轻而无声望的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陆逊当时只是中级将领,而且外人看来更是书生一个,让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更会让关羽放心。此外,陆逊上任后,马上派人与关羽修好,他更给关羽送去一封赞扬信,信中极尽溢美之词,把关羽捧上了天。关羽果然上了当,将荆州防军主力悉数调往樊城前线,对东吴则是毫无防范。当关羽撤出荆州军主力后,东吴集团马上行动,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统领大军,袭取荆州。为了迷惑荆州守军,吕蒙将战船装扮为商船,采用白衣渡江的计策,骗过荆州防军,袭取了荆州。接着吕蒙继续进军,南郡、公安守将糜芳、士仁皆望风而降。那糜芳、士仁之所以能立即投降东吴,皆因为关羽平时就看不上二人,二人因供应粮草不及时,受到关羽责骂,关羽甚至说等战争结束后要再收拾二人。二人惧怕关羽日后降罪,所以投降东吴。如此,无法搞好内部团结,也是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之一。而当吕蒙袭取荆州时,陆逊也率军攻占宜都等地,封锁了西蜀与荆州的联系,使刘备无法救援关羽。
第三阶段,战略撤退阶段。当孙权袭取荆州的消息送到曹操那里,许多人都认为应当保密。但董昭则向曹操进言,应该将消息传递给樊城前线。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曹仁将士坚守的信心,一方面,也可使关羽犹豫不定,失去进军的最好时机。果然得到消息的关羽,举棋不定了,他没有立即回军,夺取荆州,反倒是不肯放弃眼前的战果,继续停留在樊城前线,与曹军对峙,这就为他日后兵败产生了严重后果。为了有效地抵御关羽,曹操又陆续为徐晃派去了12营的部队。军力大增的徐晃,立即向关羽的部队发起进攻,并将关羽的先头部队打败。前线失利,荆州又丢失,这一下让关羽进退无据了,他只回军夺取荆州。但此时,以为时晚矣,吕蒙已经完全在荆州站稳了脚跟。接着,吕蒙又采用攻心的策略,安抚荆州军民,厚待荆州将领的家眷,这一下子,就立即瓦解了关羽部队的军心。关羽的军队也因此人心四散,皆无战心,溃散而去,这也和关羽平时不善于处理部下关系,不会搞好团结有着直接关系。部队溃散,关羽无能为力,他只得败退麦城,最终也在临沮一带,被孙权的部将马忠斩杀。而不久,孙权更是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已达到其移祸嫁人的目的。就这样,一代英雄关羽以失败丧命、身首异处的凄惨结局,走完了自己的最后一程。
关羽之死,荆州的丢失对刘备集团产生的影响是严重的,这标志着刘备集团正式退出荆州地区,也直接导致诸葛亮隆中对里的两路分兵,进取中原计划的难产,也导致了日后刘备发动夷陵战役,试图夺回荆州,却再次惨遭兵败的结果,蜀国从也一蹶不振,只得偏霸巴蜀一隅,再无力争雄天下,无奈慢慢地走向了灭亡的道路。而关羽死后不久,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先后辞世,这也标着蜀国名将的凋谢,蜀国后期无奈只能用廖化、张翼等人与曹魏对抗,人才的缺失也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关羽之死一事,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刘备、诸葛亮为何没及时救援关羽呢?他们在此中事件应付什么责任呢?刘备之所以没能及时救援关羽,是对战局的恶化没想到,他没想到水淹七军、进围樊城的关羽能败的这么快,能丢失了荆州全部,并丧了性命,而等刘备得到消息的时候,孙权已经完全占据荆州,无能为力。此外,对孙权集团能立即分裂,与曹操联合进攻的荆州,也是估计不足,没做出任何预案防范,这也是失误之一。此外,在任用关羽上,刘备也负有领导之职。尽管关羽是当时镇守荆州的唯一人选,但熟知关羽刚而自矜性格的刘备,却没有在组织安排上为关羽派去得力的辅臣,去辅佐关羽,任其任性为之,导致局面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刘备是有一定责任的。而诸葛亮在熟知关羽性格缺陷的情况下,没能有效地向刘备进言,这也是遗憾与不足的地方。
回首历史,再看襄樊战役,关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他自作主张发动的这次战争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之准备不足,用人不当,过高地看重自己,又被胜利冲昏头脑,自己本人的性格又是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好大喜功,最终致使战争的失败,荆州丢失,丢了性命。透过关羽之死,告诉我们,在那个乱世的年代,要想成功立足,不仅需要过人的胆略武功,更需要慎密的心机、超凡的智慧和平和的心态。而关羽一世英雄,勇冠三军,却最终落的身首异处的悲剧,正是由于其自身过分骄傲、轻视他人的性格弱点造成,不善于搞好内部团结、不善于处理属下和对外关系,加之过分迷信自己的武力,缺乏大局意识、战略理念和对局势的清晰判断,这些都是造成关羽走向死亡的原因,也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羽,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些对我们后人来说,也是能够足以引以为戒的了。
【关羽之死国学常识】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关羽之死05-10
国学常识选题05-17
关羽走麦城04-22
关羽人物介绍05-15
关于《资治通鉴》国学常识05-17
关于小学国学常识简介05-17
帕里斯之死01-19
圣人之死作文09-14
关羽水淹七军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