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时间:2023-06-02 16:24:16 梓欣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沿袭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爱国精神也传播至华夏各地。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风俗习惯介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了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陀”丢到河里,以防鱼虾吞噬屈原,之后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此后,每年端午节汨罗人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水鬼、镇蛟龙,并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插艾叶菖蒲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汨罗江两岸人们会打扫庭院,将从野外采来的新鲜艾叶、菖蒲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人们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容易产生病毒瘟疫,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驱赶蚊虫。自古以降,流传于今。

  在汨罗当地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当地人把菖蒲当成屈原佩带的长剑,比喻有神化的屈原把守门窗,妖魔鬼怪都不敢进屋。

  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湿,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疾功效。”

  每年端午节,汨罗每家人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示避邪镇恶和不生痒子、疥疮。

  抢龙水

  每逢五月初五天放亮,汨罗江边的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汨罗江边一带的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五龙集会的日子,再加之屈原投江的点化,使得汨罗江的水成了龙水,而龙水有灵性,可保家庭平安、无灾难,人们便相沿成习,年复一年地抢龙水。

  挂香囊

  汨罗当地有“端午香,无灾殃”之说。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至十五日又将香袋扔掉,表示“扔灾”。

  插桅子花

  每年端午,江畔的年轻姑娘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栀子花端午时节正值花开,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还让人漂亮美丽。传说此俗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媭娘娘,爱戴栀子花。

  抹露珠

  端午节这天清晨,江畔年轻的姑娘们清早起来,迎着初露的晨曦,走到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去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媭娘娘的爱好。

  踏露水

  端午节时,住在江边的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据说踏露水可以去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蜡不叮脚。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泽畔行吟的一种怀念。

  歇端午

  “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这是汨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一句俗语,可见汨罗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意思是讲,牛逢谷雨主人不用牛,必须让它休息一天,马逢社日也必须休息。人逢端午则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

  采百草

  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每家前去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当地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原点化了,抹了龙水后药性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

  唱老戏

  端午唱老戏,是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汨罗人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就有歌之舞之,以娱龙神。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

  回娘家

  旧时的妇女,地位是较低下的,不能随意回娘家。端午节,便让出嫁女们找到团聚的机会。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则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传说此俗源于女媭娘娘。

【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04-13

小年的来历和习俗01-10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04-10

腊八的来历和习俗英文05-23

谁知道除夕的来历和习俗?11-10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详解01-05

小暑的来历与习俗08-14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作文09-03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