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史记:史家之绝唱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的价值分析
司马迁,生前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他复姓司马,名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县西南),生于公元前145年,即汉景帝朝。他父亲司马谈,曾任汉代的五大夫。其父潜心研究儒、墨、道、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多年,成绩显著,最著名的著作是《论六家要旨》,尤赞道学和黄老学说。论著历史也是司马谈的愿望,但时不待人,其志由司马迁完成。
司马迁自幼学习古文学和今文学,兼学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丰富的文化积淀,终于使司马迁在遭遇个人不幸后,愤而写出撼世之作。
汉武帝元封三年,因为司马迁自年轻时游历四方,且才华卓著,得以继任父职,正式成为一名太史令,这一年司马迁38岁。太司令的职责之一,是管理国家的文献典籍,这给了司马迁学习阅读史料的机会。司马迁潜心学习,主持了制定新历的工作,经过努力,汉制的《太初历》于元鼎元年完成。同年,也是前116年,司马迁接替父亲的《史记》编篡工作。一部《史记》,历时18年,完稿后,直至汉宣帝执政时期,才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整理面世。司马迁死于汉武帝末年,具体生卒年限不详,有记载说,司马迁只活了50多岁。而《史记》最初的名称为《太史公书》,有的称为《太史公记》,有的干脆叫做《太史公》。
“史记”的原意最初是古代史籍的泛称。将司马迁的作品成为《史记》,起于魏晋时期。司马迁被人尊称的可贵之处,是首开历史学的“纪传体”先河,这部书的编纂方法,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本纪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记载先秦时代,以朝代为主线:另一类记载秦汉时期,按帝王顺序成篇。“表”也分两类,一类为大事年表;另一类为人物年表。“书”是综合性的论著,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地理等;“世家”的编写形势为编年和传记两种,记载诸侯和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列传”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传记,记载中外各阶层的人物。《史记》的内容还涉及当时域外的一些国家的历史,对研究这些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作用巨大。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上起远古的三皇五帝,下至汉朝武帝年间,前后历史跨度为三千年,贯穿古今。不仅包括华夏的历史,还记录了少数民族和国外的历史,如种族来源、风情人物,内容之丰富,手法之新颖,堪称历代正史的典范,也可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司马迁的《史记》,为五种体例,但重点还是本纪和列传,所以称之为纪传体,后世几乎所有的正史都依此而来,或者说,没有能够超越《史记》的体例范畴的。有的例目稍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可以说,《史记》奠定了我国史学的基础。郑樵赞誉《史记》日:“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史记被什么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成书过程
名称来由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创作过程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文学影响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史家之绝唱】相关文章:
母爱的绝唱07-19
绝唱世间07-13
千古绝唱06-20
千古绝唱07-08
千古绝唱06-20
十年绝唱作文12-02
家风家史家训征文(精选25篇)02-21
树之绝唱——读《那树》有感04-23
《史记》史记索隐序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