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骚体赋的主要特点
导语:两汉之际,随着政局的动荡,一些文人在感到怀才不遇时开始思考人生的出路,他们用骚体赋表达人生的感受和志向,在其中融入较多的批判精神和理性色彩。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骚体赋的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汉初最早的骚体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此赋完全采用骚体,在形式上与屈原的作品没有多少差别。赋中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猛烈抨击阘茸尊显,谗谀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的不合理的现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悲愤。这种思想情调也是与《离骚》一脉相承的。但赋的结尾又表达了一些隐处自珍的思想,与道家有一定联系。赋中还说:“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这种思想与屈原更不相同,它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在西汉大一统的时代,被皇帝疏远之后就再也难以找到出路的苦闷。
贾谊还有一篇《鵩鸟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葛洪《西京杂记》卷五亦有类似记载:“贾谊在长沙,鵩鸟集其承尘。长沙俗以鵩鸟至人家,主人死。谊作《鵩鸟赋》,齐生死,等荣辱,以遣忧累焉。”鵩鸟被认为不祥之物,贾谊在失意中又遭逢此不祥之物,陷于极大的悲忧困惑,此赋即用以消解内心矛盾而作。赋中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的观点作自我宽慰,又说: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愚士系俗兮,窘如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已。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泉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这就完全是庄子的思想。在汉初,象这样集中地引入庄子思想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庄子思想的引入,使作品不再停留在发牢骚、抒忧愤的情绪宣泄上,也不仅局限于福祸同门、吉凶同域式的自我安慰,而是进入探讨宇宙人生真谛的哲学层次。作品的意蕴由忧戚怅惘的情感体验到死生一体、物我同化的理性思考,进而上升到遗落尘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由于与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深切感受紧密相联,作品虽大量引用庄子之言,却并无演绎庄子,抽象说教之感,而始终有一种意绪缠绵而又缥缈脱俗的感染力。诚如司马迁所说:“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503页)
贾谊之后,抒写不遇之情的骚体赋还有严忌的《哀时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这些作品抒发了一些遭受压抑而无处诉说的真实感受,但总起来看,它们创新不多,未能脱离楚辞而另辟疆域。至于王褒之《九怀》、刘向之《九叹》,只是模拟楚辞,被后人看作无病呻吟之作。
【东汉骚体赋的主要特点】相关文章:
骚体赋的代表作01-17
东汉张衡《思玄赋》原文12-24
东汉张衡《思玄赋》赏析01-15
东汉末年07-13
东汉末年07-13
骚体诗“骚”在哪里11-22
东汉之前是哪个朝代03-31
东汉后面是哪个朝代01-17
东汉诗歌的特点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