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秦朝文学主要内容

时间:2024-06-18 16:51:06 泽彪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朝文学主要内容

  秦帝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而对于这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因为它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秦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以后,也就成为当时历史上唯一一个由文字记载的帝国。所以其文学影响,亦即对于秦文学而言,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朝文学主要内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秦朝文学主要内容:

  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各有不同,秦朝时期由于国运较短,百姓困苦,因此文学并不发达。

  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 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文艺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诀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牙、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秦刻石文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

  此外,秦时民间尚有歌谣流传。《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可以想见当时人民利用歌谣同秦代的黑暗统治进行斗争的情形。今所传者,仅有这样一首: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这首歌谣见于晋杨泉《物理论》,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已经引用它。它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对征戍徭役的激愤情绪。类似这样的民谣当时一定不少,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秦始皇与秦朝文学:

  秦始皇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思想与其文学活动,也就对秦朝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只要将秦始皇的文化学术思想与其文学活动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

  首先我们应注意到秦始皇在其思想上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立国基础的,而他所推崇的儒生,又大多是以儒家思想为其政治思想基础的。

  这一点,从他对儒家学者如李斯、蒙恬等人的礼遇上,亦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另外,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他还曾经颁布过一些法令,其中也有一些是以儒家经典为其法令依据的。

  例如《李斯列传》云:又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儒家思想,除了当时社会上已经有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统一中国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秦代的统治阶层多是以儒家学者为其主要统治者的。

  所以从秦代统治者对于儒家学者所采取的态度上,亦可以看出其文化政策的特点。其次是秦始皇对于秦代文学事业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点从他在统一六国以前所进行的文学活动中即可看出。

  例如:又置博士诸生五十人于廷之上,受《诗》《书》、百家语。又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使人攻之未尽者”;“令民为什伍”等等。

  这些文字中都可以看出秦代统治者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一定的政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也曾用过不少措施来大力提倡儒家学说。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丞相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同年,秦国丞相李斯与博士淳于越、儒生石奋等人上书秦二世,请求废除秦国以往实行的“书同文”的政策,统一文字。秦二世认为他们是“邪说惑众”,下令将他们全部逮捕处死。

  秦二世与秦朝文学: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长子,所以他的即位,对于秦文学来说,自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他即位之前,虽然他曾参与了秦始皇的文学活动,并曾受过当时著名学者李斯等人的熏陶,但是其文学活动却未臻成熟之境。

  而当他即位之后,由于其地位与权力的突然上升,使他对于自己在父亲与老师之下所受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他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之态度与见解。

  由于在此之前他曾在李斯等人身边受过影响,而当此之后他便完全改变了自己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态度与见解。

  所以自胡亥即位后,在其个人政治上地位及权力不断上升之际,其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亦就逐渐走向成熟之境。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二世是一个具有两重性格之人。

  秦二世是一个喜欢读书与文学创作的人。但在其即位之前,由于秦始皇对其所受之影响产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其在政治上地位上升之际,他对于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便产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突然的、个人的改变。因此在秦二世即位之后的最初几年中,其对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活动便出现了一个主要特点:他对于当时著名学者李斯等人所受之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极为敏感。

  秦朝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秦朝的文学,对于秦以前的文学而言,也是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就秦以前的文学而言,其最重要的特点即为“文”与“诗”的合流。

  其次,秦代的文学,从其性质上来看,与战国时期之文、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秦代而言,由于其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所以其文、诗、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就具有特殊地位。

  尤其是秦以后的文学,它不但在形式上具有较多统一文字之功,而且在内容上亦有较多统一思想之功。故秦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之地位。

  至于秦以后的文学,它已非先秦时期之文、诗、赋所能概括了。因为自汉以后之文、诗、赋已无可概括之处了。所以我们说秦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其次,秦代文学对于先秦文学之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秦代文学对先秦文学之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秦文学对先秦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由于秦代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和思想,所以其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由于统一文字和思想以后,使得中国文人由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由于统一文字和思想以后,使得中国文人由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

  这两方面所提供给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中新的因素与新的成分,是秦以后中国文人所缺乏或很少拥有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坛增添了不少新人物与新事件;其二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文坛增添了不少新观念与新风格。

  其二,秦文学对先秦诗歌创作的影响。秦代文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即为它是一种“诗体”的兴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因素,其二是秦文学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新的风格。

  就秦以前之文、诗、赋而言,它们在形式上虽有一定程度之统一,但它们各自却有不同之特点。譬如:就《诗经》而言,其“风”“雅”两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就《楚辞》而言,其“骚”“骚”两部分又是各自独立的;就《春秋》而言,其“左传”和“国语”两部分又是各自独立的。

【秦朝文学主要内容】相关文章:

汉代文学的主要内容09-11

初唐文学的主要内容10-24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08-01

秦朝后面是哪个朝代12-05

秦朝为什么那么快灭亡08-03

《诗品》的主要内容07-24

简爱的主要内容01-15

漠北之战主要内容12-02

草原课文主要内容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