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

时间:2024-08-25 13:39:47 毅霖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

  常识涵盖了广泛的知识和现象,从自然科学的原理到日常生活的技巧,从历史文化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晚清经学大师俞樾,欢迎阅读与收藏。

  俞樾

  字号:字荫甫,号曲园

  生卒: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时代:晚清

  籍贯:浙江德清

  简评:经学家、教育家

  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少年致力科举,30岁始中举人。入仕后居馆职,中年罢官,此后一意讲学、专心研经,留下大量著述文章,成清朝一代朴学大师。

  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俞樾生于浙江德清东门外乌牛山之阳,地名南埭(今德清县城关乡金星村)。他“幼具慧根,九岁戏为书,即自注其下”。道光甲辰(1844年)中举人。道光庚戌(1850年)成进士,保和殿复试时,他以一句“花落春仍在”深受曾国藩的赏识,“必欲置第一”,旋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壬子(1852年)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咸丰乙卯(1855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1856年)二月主考。咸丰丁巳(1857年)七月,因御史曹登庸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遭革职,遂无意仕途,乃一心一意治经。咸丰戊午(1858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时与陈奂、宋翔凤相交,切磋经学,对经今文学有所认识。咸丰庚申(1860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春抵天津。同治乙丑(1865年)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同治丁卯(1867年)冬,任杭州诂经精舍主讲。其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讲学。同治甲戌(1874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得己故大学士潘世恩故宅,遂建庭院住宅,叠石凿池,栽种花木,屋旁余地成曲尺形,与篆书“曲”字相似,又念起《老子》书中有“曲则全”的句子,于是便给自己的宅子题名曲园。此后,往返于苏杭之间。光绪戊戌(1898年),因年老辞去诂经精舍讲席。光绪癸卯(1903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丙午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寿八十有六,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缪荃孙在《俞先生行状》中称赞道:“曲园之学,以高邮王氏为宗,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而务为广博,旁及百家,著述闳富,同光之间蔚然为东南大师。”

  俞氏一族自元末希贤公起,已居此四百余年,世以务农为生,至俞樾祖父始耕读传家。

  祖父:俞廷镳(1725-1797),字昌时,号南庄。自奉俭素,而性好施与。笃志于学,著有《四书评本》,后由俞樾集资刊刻。

  父亲:俞鸿渐(1781-1846),字仪伯,号涧花,又号三硬芦圩耕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赴会试十一次而不售。通经史、善诗文,著有《印雪轩文钞》三卷、《印雪轩诗钞》十六卷、《印雪轩随笔》四卷、《读三国志随笔》一卷。

  夫人:姚文玉(1820-1879),为俞樾表姐。姚氏熟读诗书,著有诗集《含章集》,后自焚毁。

  俞樾一生兢兢业业,教书授学。据说,当时海内外慕名负笈来学者接踵而至,号称“门秀三千”,投其门下者有戴望、朱一新、黄以周、章太炎、吴昌硕、施新华等人,对后世特别是对江浙地区之学术影响颇大。在学术上他勤奋治学,对先秦经学和诸子百家学说,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史学、音韵、训诂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时曾国藩戏称曰“李少荃(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俞樾著述极丰,达五百余卷,堪称一代儒学宗师,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等。他的全部著作汇集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人物轶事

  废除中医

  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

  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俞樾的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家庭的不幸成为俞樾愤而议废医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无助又是促成他撰写《医药说》的重要动机。[7]

  家庭变故

  俞樾19岁与姚夫人成亲,二人一生恩爱,伉俪情深,育有二男二女。然而,这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一连串的病患而蒙上悲凉的阴影。大约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就接踵而至。先是大女婚后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遗嫁王氏。1866年次子祖仁又染重病,几近成废。1872年,时任福宁太守的俞樾的长兄俞林又愕然病逝。不幸并未就此停息,而是愈加疯狂的袭扰这个家庭。

  最让俞樾遭受重创的莫过于姚夫人的去世、长子早亡和次女绣孙的突然病逝。1879年四月,夫人姚氏病故,先生“奉其柩仍至俞楼,悼亡歌哭,有‘月到旧时明出,与谁同依栏干’之感”。他将夫人归葬杭州右台山。自己在墓侧筑室三间,和夫人日夜相守。惓惓之情,不以生死有殊。从此以后,他“精神意兴日就阑衰,著述之事殆将辍笔矣”,唯“杂记平时所见所闻,以销暇日”。清光绪八年(1882年)俞樾作《双齿冢志铭》。又作《双齿冢诗》,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长子绍莱在任直隶省北运河同应、英年早卒。两子一死一废,未能继承父业不说,给俞樾带来的创痛不可谓不深。

  1882年俞樾最疼爱的小女绣孙又突然病逝。绣孙聪颖超群,十岁能诗,深得老父钟爱。子女相继命丧,尤其是小女病逝以后,俞樾悲伤交加,几近崩溃。俞樾一连写下15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这些诗句无不清晰地表达了俞樾的悲怆之情。妻离子散,哀歌阵阵,很难想像一个花甲老人能够承受一连串的打击。他在《哭孙妇彭氏》一诗中写到:“老夫何罪又何辜,总坐虚名误此躯,泡梦电云十年内,鳏寡孤独一家俱,自知佳世应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转为痴儿长太息,从今谁与奉盘盂。”流露出人生的哀叹和无奈。

  造物弄人,命途多舛。百般不幸频频照临,家境的灾难,中医药的无助,使俞樾不得不哀叹人生噩运,怀疑甚至迁怒中医。在经受接二连三的重创之后,俞樾步入情感生活的低谷,在撰写《俞楼杂纂》时已感“意气颓唐,衰病交作”。在这种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的无奈心态下,作者有感而发,专列“废医”一章,“愤然”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是情绪化的自然流露。

  夫妻情深

  在世人的印象中,俞樾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是革命家章太炎的老师,更是写下五百卷煌煌巨著《春在堂全书》的大儒。可是这样一位大学者,他其实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而他背后的那个女人,可敬可爱更是不逊芸娘。

  俞樾的结发妻子叫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1839年,俞樾十九岁,他与这位打下就定下娃娃亲的童年伙伴成了婚。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无奈辗转流徙多年,家境窘涩,俞樾不得已和妻子住到了岳父家。没能力给妻儿一个真正的家,俞樾满心愧疚:文玉却善解人意安慰他,“吾终当与君创造一好家居耳。”

  考取功名前多年,俞樾一直四处教书,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她每次给俞樾写信都说家里一切都安好,让他照顾好自己,从不写一点难处和压力。1850年,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既是恭喜,又是提醒他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然而,仕途刚刚开始,俞樾就因“试题割裂”被弹劾而罢官回乡,永不再用。没有一句责怪的话,文玉默默的陪着他,温言软语,但求他淡忘胸中的苦楚。

  1858年,文玉38岁的时候,一家人定居苏州,俞樾从此再不问时事,一心治学。多年的风餐露宿漂泊艰辛,让文玉很早就开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细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曲园建成,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忆起当年,两人相对唏嘘。可是,幸福的晚年并没有持续多久,1879年,文玉病倒了,她与俞樾道别:“吾不起矣,君亦暮年,善自保重。”1881年的时候,六十一岁的俞樾也开始掉牙了,他把落齿与那颗珍藏了多年的文玉的牙齿收到一起,一同埋在杭州俞楼后面,取名为“双齿冢”。“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忆起亡妻,俞樾眼神迷离,迷离如幼时的青梅往事。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相关文章:

晚清的第五大日记10-19

西汉经学家匡衡01-09

“语言大师”作文09-24

投资大师名言02-16

幽默大师作文01-31

“幽默大师”作文12-21

幽默大师——老舍03-02

星云大师名句02-06

画家的大师阅读理解09-20

阅读题:大师治学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