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除夕门挂芝麻杆

时间:2024-02-05 08:40:35 林惜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除夕门挂芝麻杆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每个地方的除夕习俗都有不同之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除夕门挂芝麻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除夕门挂芝麻杆

  除夕门挂芝麻杆习俗

  过去,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上挂根芝麻秸,意思是取个吉利——芝麻秸秆节节高。其实,这挂芝麻秸还有个故事。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坐了皇帝宝座,帐下是文有文臣,武有武将。而且老天眷顾,他登基之后天下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一年的年三十晚上,本该是君民同乐,普庆新年。朱元璋一高兴,就在这天晚上,换上一身青衣小帽,一个人上街转悠去了。

  一路走来,他发现户户门口挂灯结彩,家家都是关门闭户。这门虽然是关上了,里面可热闹着哩:他听见有吹的,有唱的,有敲锣的,还有打鼓的。这一派欢乐气氛,让朱元璋听了蛮开心的。

  再往前面走,他发现有一户人家虽然也是关了门,但却是一家人在吵架。他走上前,将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听起来,听到吵架的是小夫妻两个人,只听女的埋怨男的没本事,挣不到钱,如今大年三十还揭不开锅盖。骂得太凶了。又听得男的也毫不相让,大声回嘴说:“揭不开锅盖怎样?他朱大麻子是个放牛的,如今还做了皇帝呢。”这一说不要紧,可气坏了站在门外偷听的朱元璋。朱元璋心里想:这个刁民胆子好大,不处置他难解我心头之恨。朱元璋恨不得马上闯进门将其抓起来。但是又一想,不可,自己是微服出巡,又没带随从,怎么好闯进去。他正犹豫,无意中,脚底下踢到一件东西,捡起来一看,原来是根芝麻秸。这下子有主意了,他就把芝麻秸挂在这户人家的门上,自己返身回去喊人。

  朱元璋回到宫里,立刻就把守卫的将军找来,叫他去抓人。这个将军可糊涂了:没名没姓,又不知道住在哪里,抓谁呀。朱元璋说:“这好办,只要看见大门上挂有芝麻秸的,就抓。”

  哪晓得,这件事被大脚马娘娘知道了。马娘娘心想,刚刚开国,哪能乱抓人,但又想不出主意来,只好把刘伯温找来了。刘伯温一听原委,就对马娘娘说:“启禀娘娘,小臣有个主意不知行不行,请娘娘赶在抓人之前,派出亲信兵丁,每人手里拿根芝麻秸,赶到大街小巷喊叫,就说,今年三十晚上,‘年’又要出来伤人,各家各户只需门上挂根芝麻秸,就能消灾避难。”马娘娘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马上吩咐手下去办这件事。

  再说,守卫的将军领了圣旨,全身披挂,带领卫队来到大街小巷,寻找门上挂芝麻秸的人家。可是,找来找去,发现家家户户都挂芝麻秸,根本不知哪一家才是皇帝要抓的,自然不敢轻易下手,只好回去复旨。朱元璋听了,叹了一口气,也只好作罢了。

  从此,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挂芝麻秸的风俗,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这一习俗据说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因为剪纸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也由此得名。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贵花祥鸟”等为主体。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日禁忌

  人们在除夕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民间流传除夕的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

  4、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