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房宫的来历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房宫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阿房宫的来历
司马迁的《史记》中这样写道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完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指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这就是宏伟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在世时开始修建,但是据说到秦朝结束的时候,阿房宫都还没有完工。
关于阿房宫的读法和来历分别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在读法上,一共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说法是阿指的是古代那些弯曲的地方。房字则是旁的通假字,所以应该念旁的读音。第二种说法是中间的房字,就应该按照它原本的读音来念。第三种说法是陕西话中阿是那个的意思,而房是一个地名,所以阿字也应该念成普通的啊字的音。第四种说法是由于《说文解字》中阿是乌何切,读音和窝一样;而在《史记》中房的解释中有一种是说它是傍的通假字。
读音都有这么几种不同的叫法,那么它的名字来历自然也有不同的说法。在史料记载中,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因为这座宫殿在渭水南岸,离秦朝京城咸阳很近,所以才叫做阿房宫。
第二种说法是从这座宫殿的形状上来解释的,他们认为阿房宫四阿旁广,而阿在古代的字中属于曲曲折折、弯弯绕绕的意思。阿房宫看起来就是这样有很多的回廊,弯弯曲折,符合了阿字的含义,所以取名为阿房宫。
阿房宫名字的第三种说法是这只是一个像小名一样的名字,一开始秦始皇还没有想好要给这座宫殿取什么名字,由于宫殿恰好靠近山脉,所以就暂时给取名为阿房宫,他的想法是待到阿房宫正式修好的时候再给它起一个配得上它的名字。但是事与愿违,秦始皇在阿房宫建成以前就死了,所以没有人来给阿房宫取名,阿房宫的名字就这样沿袭着秦始皇时期的叫法,一代代传了下来。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关于一个民间的传说,秦始皇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赵国。相传在赵国有一个叫做阿房女的邯郸女子是秦始皇深爱的女子,但是秦始皇后来回到了秦国登基,所以就和阿房女分开了。秦始皇先是完成了他的梦想,一统六国,建立了伟大的秦王朝。这个时候他想起来还有一个等着他的赵国旧爱,就是阿房女,他对大臣们表示想立赵国邯郸阿房女为大秦朝的皇后。没想到的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秦王朝大臣们的全体反对。大臣们认为一个赵国女子是无法配得上秦始皇的,但是奈何秦始皇喜欢,于是秦始皇和大臣们之间就开始闹分离。阿房女夹在秦始皇和众位大臣中间,她也是喜欢秦始皇的,所以不愿意看到秦始皇为了她的事和大臣们离了心,最后阿房女上吊自尽,不愿做千古罪人。秦始皇很悲伤,为了纪念阿房女,他下令修建了这座繁华壮观的宫殿,还用阿房女的名字命名。
最后的这种秦始皇和阿房女的爱情故事是传得最广的,人们一提起阿房宫,想起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两人之间的凄美的爱情。
但是秦始皇修建这座宫殿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人就说这纯粹就是秦始皇的个人欲念作祟,死后都乐于享受的人,活着肯定也过得不差。所以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就是想扩大朝宫,还没打败六国的时候,他没破一国,就命人画下那个国家的宫殿的模样,回到咸阳后就开始着手修建这些各国各样的宫殿,组成了阿房宫。
不论阿房宫的来历如何,在当时都是给无辜的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的。
地理环境
阿房宫又称阿城,阿房宫前殿遗址建在一条古代河沟上,这是秦朝帝都咸阳以阿房宫、沣峪口为中轴线的佐证。
长期以来,专家认为阿房宫选址与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宫殿一样都位于高地之上,但2015年,在阿房宫遗址发现了古河沟,说明阿房宫前殿下并不是一片完整的高地。在河沟上修建宫殿,意味着打断原有的水网,使流水改道,再深挖淤泥、回填夯土。河沟一带的阿房宫基础深达5.8米,工程量非常浩大。
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这条轴线有可能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
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这才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遗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在当时天下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和战事危急的状态下,阿房宫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于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在阿房宫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触怒二世,三人被送交司法官署问罪处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
阿房宫虽然没有完全建成,但其部分附属建筑“阿城”等仍然存留了很长时间。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可见“阿城”在西汉中期还依然完整。
阿城因地近长安就往往成为屯兵的地方。“苻坚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冲据阿城。初,民谣曰:‘凤凰、凤凰,上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植梧桐数千株于阿城,以待凤凰之至”(《十六国春秋》)。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关,自泾阳趋司竹,也曾经屯兵阿城。颜师古说:“以其墙壁崇厚,故俗为阿城”。大约到了宋代,阿城被夷毁。宋敏求在《长安志》一书中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宋敏求根据实际踏查,最早揭示出阿城“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已得到了考古验证。
建筑布局
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
考古资料表明,阿房宫前殿遗址北至渭河、南到汉代昆明池北岸均没有发现与前殿遗址同时期的建筑。从而确定了秦阿房宫遗址范围的北界和南界即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的北边缘和南边缘。综上所述,通过2005—2007年三年的艰苦考古工作,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东面(东至氵皀〈bì〉河)、西面(西至沣河)、北面(北至渭河)和南面(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135平方公里内均未发现与阿房宫前殿同时期的秦代建筑遗址,从而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就是说阿房宫前殿遗址即是后来人们所看到的和所认为的在秦统一以后,秦始皇所修建的阿房宫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阿房宫仅建有台基,面积为54.1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
阿房宫位于渭水之南的秦上林苑中,遗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王寺村——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5千米。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今长安区)小苏村——纪阳村,横宽3千米,占地约15平方千米。在这一区域之内,至今仍保留地面的夯土台基还有二十余处,其中以阿房宫前殿遗址最大。在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的来历】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原文04-08
《阿房宫赋》赏析03-09
阿房宫赋原文及翻译11-09
《阿房宫赋》原文及译文07-30
《阿房宫赋》原文及赏析01-17
《阿房宫赋》原文与译文04-11
《阿房宫赋》原文与翻译03-29
《阿房宫赋》写作特点01-19
《阿房宫赋》翻译及注释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