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宰相要被称为“宰”相
导语: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宰相的肚量大,或是计谋深。那为什么宰相要被称为“宰相”呢?一起了解一下。
曾经,宰相也不是俯首帖耳,站着给天子当秘书,商量点儿谁都不许看的上谕。他们曾经是独立的,是可以和天子坐而论道、喝茶聊天的人物,是政府首脑,至少名义上,是真正可以让天子优待以礼的大管家。
说宰相,大家都知道宰相刘罗锅。妙在刘墉与和珅,从相声戏曲斗到电视剧,折腾一辈子,谁都没真当过“宰相”这个官。
不怪他们,只因为到清朝时,已经没“宰相”这个官名了。
若要正名的话,中文的宰相或总理,英语里的Prime Minister,都是政府首脑的意思。哪位会问:政府首脑,干嘛还要宰?又不是吃猪脑花!——这就是沿革了。
具体很复杂,下面也就抽简单的说个大概。
上古,贵族的管家,有所谓家宰,给祖宗上祭祀时要负责切肉。天子以国为家,就叫太宰。
当然,天子家,一切带太字的头衔,最初都是天子的私人。太宰,帮天子管家的,以后就管国政了;太仆,为天子拉车的,以后就管全国的'车马;太傅,天子的老师。太子,天子的儿子。
战国时,秦国有官叫相国。相是帮衬、辅佐的意思,相国就是帮衬国家,和以前的太宰做的活是一路;又有官叫丞相,丞和相最初都是帮衬的意思。所以天子设定丞相,就是“您给我帮衬帮衬”。
太宰和相国两个字一合,就是宰相了。
所以宰相是个职位的总称,政府首脑是也。
——这里插一句嘴。本来战国时,那职位叫相邦。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大家不好再每天邦啊邦的不离口,萧何这类宰相,就改叫相国。这路事久了,大家都忘了。比如汉文帝叫刘恒,不喜欢别人每天叫他的名字,就把传说中的姮娥改成了嫦娥。
帝王的名字真精贵。
且说回宰相。
汉初,宰相还挺有脸面的,正经管事。皇帝有六尚,是管宫里事儿的,有所谓尚书,是皇帝的秘书。
丞相这里,则有十三曹,是正经管事的部门。
本来这样挺好。如果有个好宰相处理日常工作,天子可以清闲,每天吃饭睡觉看漫画就行。好比如今,英国王室摆摆姿势娱乐民众,首相在唐宁街管事。
但遇到闲不下来、事业心强、管事情上瘾的天子,便麻烦了。汉武帝设内廷,一脚踢开丞相,亲自管事。作为天子秘书的尚书,就此横了起来。
所以西汉到东汉,无论曹操还是诸葛亮,无论谁做丞相,一定有个词,叫做“录尚书事”。这四个字才是真管事的。您去看什么蒋琬费祎姜维,其实都不是蜀汉的丞相,但都要“录尚书事”。
大家都说曹操是曹丞相,大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曹操迎了汉献帝到他封丞相,中间有十几年之久。但他的宰相职权无人质疑,就因为四个字:“录尚书事”。
当然也可以理解。天子自觉无权,想大事小事一把抓,也是对的。但用内宫去管外朝事,这感觉其实不太妙,好比伊丽莎白女王说,我秘书现在管理大事了,以后英国事儿不用去唐宁街,直接告诉我秘书,卡梅伦首相还不得气得跳脚?
唐朝就没有单一宰相了,是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管写旨意;门下省,管提意见;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老大中书令,门下省老大侍中,尚书省老大尚书仆射(唐太宗自己当过尚书令,所以后世这职位空缺了),是为实际的宰相。
后来又有同平章事,这职位的意思,“去跟三省的诸位先生一起聊聊吧”,也算宰相之一,算是集体宰相制。
唐初天子跟中书门下省开会,大家都坐着,赐茶,挺家居的乐呵氛围。所以唐朝内廷制度,历代说好,就在于分工明确,分得也周到。
宋朝是乱世之后得天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所以宋朝皇帝,很知道分权的意义。宋朝设一个枢密院另管军事,不归中书省管;又开会时,群臣都站着,没位置坐了。当然啦,后来朝廷各路人马撕破脸皮,撕来撕去,让书法写得极好、茶艺极佳的大奸臣蔡京,搏得过一个“三公领三省事”,就是说,太师太傅太保,中书门下尚书,所有活儿,老夫一个人干了!——真亏他老人家体能好。
当然,折腾不久,北宋也就亡了。南宋将亡时,也有韩侂胄和贾似道二位大爷,一个人领宰相全部的活儿,官名叫做“平章军国事”。
元朝不论。明朝朱元璋本来设过宰相,就是胡惟庸先生。后来朱元璋杀了胡宰相,规定子孙后代不许立宰相。于是好玩的事儿来了。
如前所述,汉时本来宰相十三曹,结果天子要在内廷说事,拉尚书出来顶替;唐宋都是三省,但宋朝的三省只有中书省还算有权。但好好歹歹,是有个中书省管下头六部的。
赶上咱们朱元璋体力好,能耐高,亲自管六部,加上三法司。一堆部门,天子一个人管——要啥管家啊,要啥宰相啊?老子一个人都兼了!
这么一想,傻子都明白:朱元璋你不累啊,子孙后代是要累死人的。朱元璋洪武十七年,曾经八天里面对1160份奏章,要决定3291件事——每个都写“知道了”都能累死人。
所以明朝天子,免不得又拿出以前的手段:用秘书。那就是所谓内阁大学士了。内阁大学士写了意见,请陛下批。可是陛下又不一定每天跟内阁聊天,大学士免不得和太监打交道。
所以:明朝有心思做大事的大学士,都得跟太监打好关系,才好办事,还免不了被下头骂:祖宗规矩不许有宰相,你一个大学士,居然干宰相的活,是越权!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得抱怨朱元璋:为了不让宰相专权,设定不许立宰相;家业那么大,又不让请管家!当然张居正等诸位大学士,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顶着规定做事,不容易啊。所以明朝后来各类首辅派系,撕来撕去,热闹纷呈啊。
清朝就简单了。先还是用大学士组成内阁,后来直接来个军机大臣。许多事不经内阁,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所以清朝军机大臣,说是宰相,依然是天子的秘书。大家躲在个小屋子里一叨咕,解决了。当然军机大臣也可以自己回家叨咕去,但身份上,他们还是天子的秘书,而非单独的政府首脑。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雍正爷晚上对付甄嬛和华妃在后宫的撕扯,白天就军机处,跟一群秘书说事,然后发上谕。有些上谕是明着发的:朕过几天要去青海巡幸跟年羹尧吃牛肉。有些上谕则偷偷摸摸,盖个印,私下里发给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究竟是要他们杀几个人,还是奉上点桂花糖藕、韭黄肠粉,那就谁都不能看了。
如果要总结,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历代宰相,从太宰到丞相到中书令到大学士到军机大臣,走了这么一条路:
曾经,宰相也不是俯首帖耳,站着给天子当秘书,商量点儿谁都不许看的上谕。他们曾经是独立的,是可以和天子坐而论道、喝茶聊天的人物,是政府首脑,至少名义上,是真正可以让天子优待以礼的大管家。
后来,他们慢慢被天子分割了权力,只能站着听跪着说,最后还成了天子的秘书。慢慢变成后来的样子。
哪位说了:怎么恁麻烦?天子是老板,请个宰相来做掌柜的大管家,管理政府。大家彼此客气客气,宾主尽欢,就可以了嘛!
问题是,在幽暗的专制时代,制度不完整,政治不透明,权力可以杀人,身怀利器,杀心必起。所以天子老板,可不得想尽办法,既用大管家宰相们管事,又防着他们么?
所以天子们开店,到后来,免不了都开成夫妻店,任用些小舅子、三侄子、二舅母的干儿子之类的。黄宗羲说历代暴君,都认为天下是自己的财富,所以宰割相权,说到底,就是怕肥水流了外人田啊。
所以,生活在如今,一切政务公开透明,权力都归人民的好时代,真是太幸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