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时间:2023-03-21 19:15:48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现在人们越来越喜欢古书新说,一起看看道家思想中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管理哲学。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1

  在管理战略选择上,道家提倡收敛管理者的智慧锋芒,收起通过价格战获取利润的贪婪之心,这样才能放大自己,开辟无人竞争的市场。二级市场上,国家在社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的战略和政策,将为大盘蓝筹股、新消费和新产业提供投资机会,而这其中真正拥有道家管理智慧的企业才是“常青树”。

  我们将道家剔除的战略管理基本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自己管束好冲动张扬之心:“锉其锐,解其纷”,不要为了功名利禄而随意开启价格战端;二是要走群众路线,公正公平,以客户的价值增长看待具体业务;三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决客户的具体问题,方便客户购买、使用和回收,保护群众利益;四是不与客户争利益,通过价值创新实现客户利益与机构利益共成长;五是如果成功实现战略目标,则应及时退出,开辟别人无法企及的新市场;六是在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整体过程中,尊重员工的意见,不干预、不指导、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七是所有的战略实施都要建立在成本、价值创造与利润间的平衡,是差别化与低成本的统一而不是营销手段。

  为了正确理解道家的管理战略,我们还得回到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存在国际资本、国家资本、机构资本、居民个体资本的利益博弈。蓝海战略在管理上的应用,就是机构的利益扩大后,其它三方的利益不仅没有减少甚至可能获益更多。国家是个体利益“信托”的总代表,如果个体利益国家不能保障,国家的信托责任就无法体现,因此,如何协调个体、集体、国家、国际间的利益关系,便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博弈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机构的蓝海战略,利益关系协调得好,国家便发达。

  于国家,由于承担着民族共同体所有的`责任,在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就得充分考虑国家利益、国家内部机构(厂商)的利益、全体居民的利益得失。保护国家利益和一国之内全体民族、机构(厂商)和居民利益,是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契约或者说是信托最后负责者必须承担的义务。当全体人民将共同契约或者信托托付于国家时,国家就获得了“法人资格”,其作用对外是保障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对内是为全体人民提供社会保障和个体无法行使的全国性的救济活动和法律秩序。因此,国家的任务是对外争取一个平等和平的环境,对内建立秩序并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与社会及救济保障。在积极财政政策配合下,正在进行的中西部振兴规划,将有利于优化东中西部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保障改革和收入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优化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结构;正在进行的新兴产业战略规划,将有利于优化并形成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新兴产业的支柱化。如果国家能够在社会结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方面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正确,将为大盘蓝筹股、新消费和新产业提供投资机会。

  于机构(厂商),要想在利益诱惑面前有效实施蓝海战略,就得处理好国家利益(税收与法律)、本身利益(合理利润)和客户利益(提供合格优质的商品)的关系,不能利令智昏,坑害国家利益、损害居民利益。有些机构想在价格战上战胜、拖垮对手,结果在营销上,在差别化开发产品与开发市场上,不得已加大投入,成本便会不断放大,从而令利润不断减少。因此,放弃竞争,从客户价值的提升出发,开发出客户喜欢、实用,能够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提升机构本身利润的产品与服务,这才是正路。

  于个体(投资者),面对利益,就既得考虑自身的好处和痛苦,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与痛苦。只有仁爱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对天地父母的大孝,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如果万物与我一体,放下争胜之心,放弃竞争,无竞争之心,才是蓝海战略强调的开辟新市场、扩展新边界的基本路径。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2

  道治企业

  治大国有若烹小鲜。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经常去搅动它。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亦如此,管理者必须依照“规则”来治理企业,这些规则制定必须遵循管理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的企业中有些想故意捣蛋的人无机可乘,无恶可作,各种势力互不骚扰,各守其静,企业内就会相安无事,这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管理者当然也不能随时变更规则,使企业分出多门,无法协调。

  抛砖引玉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取之,必固与之”,这些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之中,如果企业想争取员工尽可能留在企业做贡献,就必须为员工提供较好生活及工作条件,这样才能使员工安心企业工作。企业要想解聘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不思进取的员工,则可以把这种员工安排在其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上,借其工作失误进行解聘等。即所谓:名为退,实乃进;以退为进,以屈求伸。老子进一步又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一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赢得下属的拥戴和信服,要有相当的威望和号召力,而要拥有这些,就必须舍小利以求大德,示员工以无私,示员工以谦让,只有这样,方能得员工之倾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以“慈”为怀,真正关心爱护员工,使员工在企业工作时能体会“温馨管理”。现在不少企业主或经营者对待员工动不动就“克扣工资”、“罚款”甚至有体罚现象,到头来引起员工诉讼、甚至其他“放火烧公司”等过激行为,最终害已害人。所谓“俭”可作为勤俭节约理解,“俭,故能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历行节俭,反对浪费,才能开拓事业。“不敢为天下先”可理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艺术,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先生曾说在中国经营企业应“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敢为天下先”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最终反而能使企业走在时代的前列即“故能为成事长”。

  以柔克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西方国家战后对企业的管理主要可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重点对人财物的管理,第二阶段即重点放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上,第三阶段即塑造企业文化实行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恰恰指的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在经营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它存在于员工的心灵之中,自动指导员工的行为。文化管理即是柔性管理。所以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企业的发展要求、汲取中外优秀企业文化、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塑造企业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实行文化管理,实现以柔克刚的管理境界。

  报怨以德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意指:用德行回报仇怨。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都善待他;讲信用的人和不讲信用的'人,我都信任他,以此大度之心,宽容之怀,使人人向善,人人守信,天下和谐一体。现代企业包含多方面人才,管理就是协调这些人才的个体活动,一起去致力实现企业目标。一个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充当组织内各成员信息联系的中心,努力协调他们的协作行为。所以,管理者要能容常人所不容,行众人所难行

  不言身教

  老子认为:“知(智)者弗言,言者弗知(智)。”即指:过多的指手划脚,只会加速失败。智者是不乱发言的,指东道西的人自然不是智者。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老子认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圣人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所以圣人行的是“不言之教,”即靠的是以身示范,不言多行。故而,现代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不是靠管理者的长篇宏论、众多指令来营造,而应靠其一举一行和日常行为表现,靠其在管理过程当中取舍好恶、扬弃归纳所产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总之,老子对于人的管理进行广泛深刻的论述,体现以人为本特征,老子的人才管理思想不仅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有诸多契合,同时对丰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巧具有重要启示。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3

  世间万物,都自然的存在着,虽然没有某种统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息规则,但都有着各自的存在规律。但现在的人们似乎总有遗忘症,前人的思想经验,不管是真理的还是糟粕的,都一同被放进了历史的密码箱,长时间的尘封起来,仅仅偶尔有人来檫檫它的灰尘。世人习惯了一味的向前冲,到今天,活着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好坏也成了活着的成功标志之一,而时间管理则是差不多是其管理主线或者称为其代名词。

  提到时间管理,大家都会有所感悟,都有自己的时间关注点,省时的',提高效率的,事务管理的等等。不过促使时间管理成为大众的关注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都应归结到经济的迅速发展,归结到企业。因此时间管理讨论和研究的高热区就非企业莫属了,而时间管理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记得余世维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诙谐的提到,厉害的CEO都是优秀的时间管理者,他们不会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焦头烂额,他们通常都比较悠闲,事物安排的有条有理,他们会很自信而放心的去钓鱼而不用担心员工出事或厂房着火,计划中事都发生在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例外之事也都有预备的方案和应对的人员。

  时间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效能效率效果的最优化,使得在实际事务的执行中形成两条并行的目标链。其一是事件要达到的目标,另一个是时间管理所提倡的三效目标。而此三个方面的发挥还得有赖于责权利三角的合理组合,前者是宏观的指导性理论,后者则是实际执行法则。或许时间管理给大多数人的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虽然笔者认为时间管理应该是存在于管理之上的一种意识,但这种意识的形成却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执行的更应是一个硬性但却是曲线达成的制度,即将所谓的曲线成功之道融入其中。

  时间管理对于管理者来说,包含了有力的长期的规划执行计划应变方案有效授权等等。前面提到老子的道,其实可以和现在被认可的时间管理理论串联起来。在时间管理中的计划更多的是非计划,即所谓计划虽定,而执行时是机动应变的,同时长期上也开始采用滚动计划形式,这样使得原有计划实际成为无为之计划,而真实的执行则是计划与现实因素的平衡。

  授权是时间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老余的这段话话中也有体现。能有效而充分的授权的管理者才能泰然自若的去钓鱼。善将将之刘邦也正是深知此理,能游刃有余的进行分权艺术,才打下汉王江山。从道的角度来看授权,其倡导的相似性是非常令人吃惊的。授权的实质是构建权力发散金字塔,而道中的本原思想也是由一发散而形成万物,强调多级创造和多元化的制衡。

  由此特别佩服老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象变化,皆在无为而治,皆在阴阳之衡。先哲的高明之处在于将纷繁世界存在之道归于清晰简单,反映到道之主体——人,体会到的便是轻松而高效的工作,休闲而又心有所属的生活氛围,令人陶醉的精神家园,同时,还能逼真的勾勒出一方心灵净土,给予自己遨游和畅想的空间。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4

  从领导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也可理解为一种领导思想和领导哲学。但“无为而治”中的“无为”绝不是不作为,而是另一种方式的“有为”。因此,道家“无为”的领导风格对当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无为即是自然”,反映到行为上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所说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即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自己如此的状态。“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和万物的本性。“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法则)的“妄为”、“强为”。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指人自身没有私求,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其次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存在状态;再次是指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精神境界。老子认为最高级的领导就是像大自然生息万物那样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特殊就在于有效而无形,有秩序而没压迫,有和谐而不僵固。

  二、“无为而治”对现代领导哲学思想的意义

  在老子看来,领导者依其水平高低大致可分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领导哲学思想、治国意识仍然能给现代领导者在行政、修身、立言等方面给予启迪和帮助。

  1、无为而治与领导者决策。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知道,在烹煮小鱼的时候,不能多炒多翻,否则小鱼就会被煮烂了。领导也要像烹煮小鱼一样,不能政令繁多,无事生事,更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法适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运动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领导者应该主动去认识并探求事务发展变化及领导活动的内在规律,在做决策时不能只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必须尊重规律,尊重组织全体成员的意愿,讲求民主,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到组织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组织成员及服务对象的意愿。

  2、无为而治与领导者行为。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子“为”的最高原则是“为无为”:即在不该为的时候就不为,在该为的时候就要为。领导者因为有权在手,所以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组织成员的意志、行为。这种干预是对组织成员的一种压抑,也是对潜在秩序的一种破坏,它损害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无为”需要领导者在工作中有意识地授权、放权。

  而领导者必须科学的“为”,在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把主要精力放在“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3、无为而治与领导者素养。

  老子将“无为”的君主称为圣人,这就要求现代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达到“圣人无常心,只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最高境界。老子还有一个思想叫“居上谦下”。这里的“上”是指领导者,“下”指被领导者。老子认为,领导者和统治者虽然居于上级的领导地位,但是却必须谦虚地对待下属和被领导者,而不能是高高在上,自大自傲。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下位者正是上位者的基础和根本。“善用人者为之下”,即善于用人的领导者常常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与下属平等的地位,这也是一条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哲学辩证法。

  三、“无为而治”在现代组织领导中的实践

  1、实现“无为而治”,领导要学会决策。

  “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要求组织领导者在组织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领导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领导者应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科学地决策。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风度和英雄本色首先从此得到体现。“无为而治”作为现代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指南,究其实质而言,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在实际的领导行为中,它表现出内在的超载性和象征性,作为领导者着眼全局,进行宏观控制,整体把握,勇于放权,善于任人,用人不疑,使下属“有为”而己“无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2、实现“无为而治”,领导要学会放权。

  作为一个高效率的领导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少数最重要的工作中去。因此,领导必须善于放权,以腾出时间去做真正应做的工作,领导最主要的任务是去展望未来,而这种事情往往是不能授权给别人的。授权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者要做到科学授权还应掌握授权的艺术:选好人才,视能授权;授之以权,负之以责,权责统一;既要信任,又不放任。

  3、实现“无为而治”,领导要加强自身修养。

  身为领导者本身必须虚怀若谷,胸襟开阔;要有“容人、容事”的气度和风范;在识贤、求贤上“有所为”,在用贤上“有所不为”。在处理下属关系时,不要家长作风、意气用事,要平静、放心地让下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靠信任来领导,靠指导来进行管理,不亲自参与具体事件,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下属,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修身为本,容纳百川。“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只有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才有资格去领导和管理他人。

  四、结语

  作为一名领导者,应以“道法自然”为出发点,以“无为而治”为管理方式,不刻意、不妄为、不浮躁、不勉强,遵循自然,和平处事。古为今用,现代领导者应当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适应于当代社会的领导之道,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5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完全雷同,关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老子的最优选择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无治,萧公权形容老子近乎放任主义,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黄老道家则是在坚持政治治理必不可少的前提下,将无为而治作为了一种理想的统治与治理方式。作为治世学说,黄老道家首先肯定了统治与治理的必要性,突出了必要的政治制度建构,这就使得黄老道家要在思想逻辑上容纳儒家及法家的制度建构主张,肯定一个君主集权的制度体系。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试图以道家的自然等概念为基础,针对强秦迅速崛起和快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主张简政放权,提倡轻摇薄赋,力争清心寡欲。这就为统治及治理者设定了诸多行为边界,不仅杜绝了统治者的多为、妄为和胡为,而且也防堵了统治者的情欲及志愿等诱发的政治多动症,从而有利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然发育。

  一、清心寡欲: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君心术

  黄老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质上也是君王统治的术,这其中就包含着君主个人的心术。君主个人的心术说到底是一个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有意地自我修炼。在中国传统的政治体系中,政治上能否真正简政放权的关键是君主,因此无为而治的理念中就必然包含着对君主统治心理等的要求。黄老道家对君主统治心理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清心寡欲。人的欲望往往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而膨胀,历史经验反复验证统治者的欲望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一般来说,统治者欲望总是给社会带来较为广泛的政治干涉或资源汲取,或者带来社会资源过分集中在统治者手里而导致民穷财尽,或者因民力过度耗费而搞得民怨沸腾,或者因过分的高压控制而官兵闭着人民反。法家也特别强调君主的心术,但其关注的焦点是防奸与督导,即法家要求君主隐匿自己的积极表现,一方而是防比君主的好恶被奸人利用,另一方而则是为了尽量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君无为与臣有为两者的紧密结合,凸显了法家的心术主要是权谋之术。与法家把君主的心术主要定位成权谋之术不同,黄老道家对君主心术的要求则更彻底地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诉求,它以君的无为来确保整个统治机器的无为。黄老道家也同样将君主作为决定政治机器如何运作的关键因素,试图从影响君主的心理状态等来实现它所追求的无为而治。汉初统治策略及方针等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君主心理状态由欲望膨胀到清心寡欲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对秦朝统治教训的直接汲取,毕竟秦朝君主的膨胀欲望与其快速灭亡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黄老道家对统治者的有效影响。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沼,这一做法,在汉初延续六十年之久,被称为黄老政治。可见汉初黄老思想的兴盛以及黄老政治的实施,是当时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产物,更是借鉴秦朝灭亡教训的结果,社会文化论文《关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研究》。黄老道家将君主的清心寡欲作为实现天下大治的一个必要条件,强调君心浮躁焦躁暴躁贪婪等都只能是乱世的根本,君心沉稳节制寡欲平和等才是治世的保证。

  二、轻摇薄赋: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取予术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政策层而的表现就是轻摇薄赋,轻摇薄赋既是君主清心寡欲的政策表现,也是确保整个统治机器都贯彻执行无为而治原则的根本保证。黄老道家特别看重民自定,而民自定的前提则是政治统治贯彻清净无为的原则,如果政治统治实行频繁干预的原则,那么民就可能时刻被政治统治的赏罚所牵动,或者被政治统治强行驱使,整日里围绕着政治统治的意志行动,而无暇按照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行动,长期以往必将使民身心疲惫、疲于应付,终究难免民穷财尽的困顿民自定要求政治统治必须确保民可以按照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行动,并保证民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首先用于自己的生产、生活,政治统治则必须相应地减少对民的人力、财力等的汲取。道家政治思想从老子开始就强调取予的辩证法,以道者反之动作为方法论基础,突出了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黄老道家则将上述策略直接简化为轻摇薄赋。轻摇薄赋实际上只是少取,还谈不上予,但却是真正的无为,因为即便是统治者善意的予也可能是对民的自在自然状态的冲击和破坏,从而破坏了民自定的治理目标。自战国初年以来,各诸侯国追求富强的变法莫不追求快速地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各国积极的变法政策既有鼓励民富的.,但更多的政策在追求国富,而国富的主要措施莫过于鼓励生产和加强汲取。这种政策的政治结果首先是创造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大帝国。但当摇役和赋税的负担超过了民所能忍受的极限,摇役过多地占有了民的人力,过快地消耗了民的物力,赋税沉重汲取了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物力,庞大的帝国以摇役赋税造成了民不堪的绝境,民不定,民不堪,巍峨浩大的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多取快取涸泽而渔的汲取政策必定造成破国亡身的政治悲剧,而轻摇薄赋自然就成了追求长治久安的一个替代选项。黄老道家在汉初的流行恰好满足了惩于秦的教训而追求长治久安的方法论渴求,清心寡欲,轻摇薄赋,恢复民力,实现长治久安,就是黄老道家提供给统治者的一个治安策,实际上也造成了一个物阜人安的西汉文景盛世。

  三、治理智慧: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现代意蕴

  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治理的模式,而是一种治理的智慧。作为一种治理的智慧,它在人类社会的复杂治理中就不仅具有普遍的参考性与借鉴性,而且还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现代的复杂社会治理中,黄老道家的无为而治仍然表现出了丰富的现代意蕴。现代复杂社会中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并行不悖的发展导致了诸多治理额难题与困境,甚至由于权力扩张运行而带来诸多不便与治理恶果。实际上,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难题有许多就是由于治理产生的,治理不仅是有效解决社会急难险重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造成诸多复杂难解问题的主要原因。现代治理者一如既往地高度评价自己所拥有的理性与善良,而治理对象却以一再出现的难题向治理者一次又一次地发出了治理挑战。挑战的一方而是要求治理者要不断改善自身的技术、手段与能力等工具理性,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理治理对象出现的难题与问题;挑战的另一方而则要求治理者积极改良治理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治理权力的限度与界限等,节制自己的治理行为。一般而言,现代治理者拥有的权力和运行权力的手段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农耕阶段,而这方而的需求也容易得到科学技术的及时帮助,因此治理对象对治理者的能技术、手段与能力的挑战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在治理观念的革新方而则相当困难,因为治理对象在挑战治理者的治理权力限度与界限,而要求治理者改善治理理念时,就实际上己经是在指控治理者对治理权力的过度或不当行使恰恰就是诸多治理困境与难题所以出现的根本原因。现代治理者约束自身权限的治理理念函需从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复杂社会的治理者只有准确领会了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精神实质,懂得了无为而治的现代意蕴,充分吸收其中的思想养分,才能妥善处理治理与被治理的诸多矛盾,才能妥善处理好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合理治理,有限治理,有效治理,这样才可能在解决一般治理问题的同时,不造成新的更棘手的治理难题。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 篇6

  一、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由来

  西汉时期,刘邦和萧何死了以后,汉惠帝即位,其宰相为曹参。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与个人风格方面,曹参与萧何大不一样。史书记载曹参整天在家里饮酒作乐,无所事事。在用人方面,他不喜欢办事特别认真、严格的人,而重用那些比较粗心、和缓,大而化之,不那么苛察的人。为此,周围的许多官员见状心理不安也很不满,认为这个宰相无能、无用,还消极怠工。汉惠帝也很担心,便直言批评道:现在国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却是这么一种态度,希望丞相能够勤政一些,有所作为。

  曹参沉思片刻,就问汉惠帝:陛下您觉得您当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比汉高祖如何?汉惠帝说自愧不如。我肯定达不到高祖那个程度。曹参接着问:那么

  陛下您看我与萧何丞相比又如何呢?汉惠帝说那好像也是不如。然后曹参就说:好!既然我们都不如他们,而他们在去世之前,把各项规章制度都已经给制定下来了,我们后人又不如他们,那我们只有守着他们的制度并照他们既定的方针政策去做就可以了,我们不必要在他们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么其他的作为。

  汉惠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曹参的意见。这也就是历史上“萧规曹随”的著名典故。而曹参的这种治国理念就叫作“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的思想渊源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其思想渊源就是“黄老道家”。

  “黄老道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无为”、“顺善自然”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而成的。

  黄老道家有别于庄子的道家。庄子的道家消极避世,而黄老道家是积极入世。汉初曹参所用的统治思想实际上就是把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一种用世的方法来治世,而不是用来消极避世。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按照道来做,那就是无为,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作为统治者,你要守着无为而治的原则,这样万物可以自己化育,万物可以自己运行。

  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是说管理国家的人,只要能做到无为,就会使老百姓自己化育,该种地种地,该休息休息,该做什么做什么。生产,繁殖,休养生息;所谓“我好静”,就是说你不要老是今天想做这个事情,明天想做那个事情,老在老百姓所要求的之外,老百姓的生活之外,老想再附加做一些事情。用不着,你好静,老百姓端正,用不着你去纠正老百姓,你别怕老百姓不端正,用不着你去端正,你只要静止在那儿,老百姓自己就端正了;所谓“我无事而民自富”,就是说在老百姓的生活之外,你不用再更多地要求做其它的事情,老百姓自己就能够恢复经济,自己就能富裕起来:所谓“我无欲而民自朴”,就是说你没有欲望老百姓就朴实,你欲望越多,那么老百姓就不朴实了,他就越来越耍滑头。

  老子还说过这种话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圣人不要在老百姓的想法和人民的意志之外再有什么其它跟他们不一样的想法,你的想法应该跟广大民众,跟社会成员之间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所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的这些思想被黄老道家承袭下来,而汉初统治者则利用这一思想有效地治理国家。

  三、实施“无为政治”是有条件的

  实施“无为而治”是历史的必然,它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民意。以曹参为代表的统治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治国方略,这也是由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条件所决定的。

  首先是因为战乱,民心思定,老百姓需要修养生息。汉初社会经济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当时汉朝刚建立,之前经历了长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的时间久、规模大,而且非常残酷。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消灭了赵国的主力45万,白起消灭了韩魏联军150多万。因此整个社会和老百姓为战争付出巨大。最后经过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全国。然而,统一后老百姓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由于秦朝的暴政,大量地调用民力,修筑长城、石道、骊山陵,同时还调兵攻打匈奴,所以统一后老百姓没得一个喘气的机会。不仅如此,秦朝的苛捐杂税加剧,法度苛严,让人们生活在惊恐的气氛中,精神上感到非常紧张。秦朝的暴政很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发生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当时有两大反秦力量,一个是刘邦的力量,一个是项羽的力量,他们把秦朝推翻以后,继续战争,争夺统治权,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楚汉相争。这场个楚汉相争又打了五年,结果又使一大批的人流离失所。就这样,从我春秋战国,到秦,到秦末,到楚汉相争,中国始终就没有安定过。长期的战争使刚刚建立后的汉朝社会经济非常残破,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整个社会包括那些贵族、功臣甚至皇帝的生活也都不富裕。大量的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史记当时的皇帝刘邦欲搞登基典礼,因国家贫困,都不敢讲排场,只得草草而办。据说当时的很多将相、将军、丞相和一些大臣出门都没有马车,只得坐牛车。统治者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别说了。

  其次,经济亟需恢复,解决人民有饭吃、有衣穿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连年战争,男人大多被征兵和战死,这就必然造成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短缺,继而出现大量的土地荒芜。史载当时刘邦外出视察路过曲逆,看到那里有约五千户左右人口,便惊叹“壮哉,县!”。说:“吾横行天下,独见洛阳与近而”。意思是我打遍天下,走了很多地方了,除了洛阳,没见过这么多的'人口。而这个地方在秦时有三万余户。可见当时即便曾是京都的洛阳也不过如此,而其它地方人口流失程度的严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片凋敝。因此,对刚刚建立起政权的汉朝来说,首要必须恢复经济,解决老百姓吃饭穿衣问题,这是第一要务。否则,国力脆弱,民心涣散,江山不保。

  三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战争结束后,就国内而言,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和解决人民生活需要,所以阶级矛盾、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比较缓和。因为当时农民没有土地问题,而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冲突最主要是土地问题。汉朝初期是有田无人种。当时的地主也不多,都穷,社会普遍地穷,连统治者也穷,没什么可剥削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欲望也不那么强烈,国家与人民的思想比较一致。

  四是民族矛盾得以缓和。从秦开始到汉初,国家稳定的主要隐患是匈奴问题。但由于刘邦和后来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都对匈奴搞和亲政策,因此这种民族矛盾得以缓和。汉初与匈奴之间大多以和平为主,一直没发生大的战争和冲突。这就给当时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让人民修养生息创造了条件与可能。假如民族矛盾突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草木皆兵,人心不稳,统治者还敢万事大吉睡大觉吗?

  四、看看汉初究竟是怎样“无为而治”的

  应该说,汉初的“无为”是从汉惠帝曹参开始的。然后是汉文帝、汉景帝以及汉武帝统治的前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汉朝统治者到底在哪些方面“无为”?他们的“无为政治”体现在哪些具体的做法中?

  第一就是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从汉惠帝开始,将对农民的税率负担从原来的十分之一降到十五分之一。到了汉文帝时期免除了一切税赋,而且持续了12年时间。汉景帝时又把税率减成三十分之一。他们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在经济上做了很大的让步。在徭役上,尽量少使用老百姓,尽量少调发徭役。同时皇帝自己也很俭朴。据说汉文帝穿的都是粗布,没有什么穿金戴银。他给自己造陵墓不用任何奢侈物品,都是瓦器陶器,不征用民财,也不动用更多的劳力,生怕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第二是宽刑轻狱。比如在刑罚上,汉高祖一执掌江山,就废除了秦朝的许多严刑峻法。到了汉文帝时继续废除了一些酷刑。当时,藩国齐国有一个太仓令叫淳于公犯法了,按原来的法律惩罚是比较残酷的。他的小女儿缇萦就给当时皇帝写了一封信。说我父亲平时很廉洁,工作也是很认真的,这次可能是一时糊涂犯了法。犯了法理应受到惩罚,但是如果你给他死罪或使用了酷刑,他将来想改都改不了,想改过自新都没机会了。她说她甘愿自己到朝廷这儿来当奴隶为父亲赎罪。这封信引起了汉文帝的高度重视,他确实感觉到当时的刑罚太严苛太残忍,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汉文帝下令立即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罚。比如对于有些按原来法律可以判死刑的进行了改判,给人一条生路。特别是取消了“连座”和灭族的刑罚,一个人犯罪一人当,不能株连他的家人,更不能灭他的族。在肉刑这方面,原来应该打五百鞭子的改成三百鞭,三百鞭电脑改成二百鞭,二百鞭的改成一百鞭。同时汉文帝还规定,打板子尽量不要打得致人于死命,让他有个改过的机会。这种做法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第三是实行“仁政”。针对当时一些地方的藩国对朝廷不恭的状况,汉文帝采取很仁慈宽厚的态度处之。比如那个时候的南越国是秦朝派到南方去的一些北方人建立的,吕后时对它进行打押、排挤和封锁,因此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以至于后来发展到自行独立称帝,按说,这是朝廷不能允许的,必须兴兵讨伐并用最严厉的手段来制裁,但是汉文帝没有这样。他实行以德报怨,不但不打你,还给他在北方老家那儿盖了庙,让他们家族在那儿可以祭祀,同时对尉佗家族的人都给予照顾。这件事情使得在南越称帝的尉佗非常感动,觉得自己不该做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主动取消了帝号,不再另立山头了。

  再比如当时地方的藩王吴王刘濞跟朝廷也有很多矛盾,刘濞一直图谋不轨,也不来朝见皇帝。汉文帝当时对这件事的态度很坦然,你不来朝见没关系,我就主动派人去找你,赐给刘濞拐杖,就表示您是老者,您既然是老者,您可以不来上朝,表现出对刘濞的尊敬,这样使得刘濞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你不来上朝,你这也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你这不尊重朝廷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可是朝廷不但没惩罚你,反而尊敬你,所以刘濞起码从面子上他不能跟朝廷对抗,这种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吴国以及刘濞的关系。

  第四是对匈奴实行议和。长期以来,匈奴是秦汉骚扰不断,成为当政者的一块心病。而汉初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采取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反抗,而是反击保持一定的限度,就是说把匈奴打跑就行了,不深入到匈奴的腹地能够,解除边患就可以了。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汉高祖刘邦死了吕后执政,这时匈奴王写了封信来羞辱吕后,说我的妻子死了,你也没了丈夫,我感到很寂寞,你也感到很寂寞。吕后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集群臣要出兵讨伐。但冷静一想,不能凭一时的激愤,她知道汉朝的实力弱,没有实力来跟匈奴对抗,当年汉高祖跟匈奴打了多年,结果是怎么样?经过大臣们的提醒,吕后只好忍气吞声地给匈奴回了封信,信里说,我年老体衰,不值得您垂顾我。他们不得已咽下这口气了。

  五、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政策的结果

  总的说,汉初“无为而治”的结果是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开始有了生机。这个经济发展由汉朝初期的建立,到后来汉武帝,大概经历了七十年左右,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据史书里记载:国家的粮食更多了,粮仓全都满了,有很多地方粮仓里粮食都腐烂了,同时国库里存了大量的钱,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烂了。人民生活也基本丰衣足食。老百姓能吃饱饭了,衣服也穿得比较华丽。当时记载,出门有马骑了。如果有身份的人骑母马还被人看不起,所以整个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可谓国富民强。

【道家蕴含的管理思想】相关文章: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10-14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09-12

感悟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09-12

蕴含近义词01-07

道家作文03-13

道家的名言03-03

蕴含哲理的诗句04-07

蕴含哲理的作文12-02

道家的核心文化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