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精选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的思想,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的思想
1、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其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民本思想
(1)经济
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赋税,给人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明确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民没有一定的产业,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那么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会不择手段,为所欲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认为要“制民之产”,首先要使百姓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不违农时地进行耕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同时,面对当时繁重的赋税,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税”,认为统治者只有减轻对民众的奴役和剥削,使民众生活稳定,民众才会服从统治,社会才会安定。
(2)政治
①君民关系:主张“民贵君轻”,指出人民才是最根本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对此进行论证:“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这是说天子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保证政治的稳固。土谷神只有保佑人民,其设立才有意义。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应该换掉国君;如果祭祀很周到,还发生旱涝灾害,就应该废除社稷。唯有人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②民意即天意:他引用《太誓》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意即天意。国君的权力是“天与之”,“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主张限制君权,认为从圣人到民都是同类,人在“类”的面前一律平等。“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他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提高了普通人的地位,论证了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观点;极力反对为人君者大肆扩张并滥用自己的权力,主张从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此加以适当地限制,“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主张君主与臣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对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③管理内政:孟子认为,无论选拔人才还是杀人,国君都要尊重民意,并非以国君的意向为标准,而是以国人的意向为依据。人民的意向是国君决策的主要依据。“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在对外政策中,孟子也坚持了民本思想。齐国攻打燕国大获全胜后,齐宣王问孟子是否该吞并燕国。孟子答道:“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吞并别的国家也要看那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欢迎这样做,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④与民同乐:国君要使老百姓敬爱自己,归附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当齐宣王问孟子,为什么他的狩猎场才四十里,老百姓就以为大了,而周文王的七十里,老百姓还以为小。孟子道出原因:因为文王的狩猎场“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而齐宣王的就不能,“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与民同乐,被认为是一个贤明君主的必备素质。孟子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思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同时,历史也证明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而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君主,必然不得民心,王朝必然走向灭亡。
3、伦理思想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重义轻利、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以及重视个人修养等思想,并在人性上作了独立的'发挥,使儒家学说更加系统化。认为人类存在着一种天赋的、共同的、善良的本性。人性有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和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四种萌芽),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道德品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但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为“良知”“良能”或“良心”,是人性的根源,是人的最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本能,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主宰,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判断、道德责任都本能地由它发出。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蒙蔽人的“良心”,使人丧失本心,因此,人们应“清心”“寡欲”“求其放心”“明道”“集义”“养吾浩然之气”。要“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认为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教育,只能讲义,不能讲利。断言,如果“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但并不反对统治者要注意人民生活的改善,相反,主张“制民之产”,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的著名观点。反对墨家的“兼爱”,也反对杨朱的“为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五伦”关系,并确立了处理“五伦”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孟子伦理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良心论为核心,构成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源头。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给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
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5、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这是因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因此,人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孟子·告子上》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说明人之善性是天所赐予的,仁义礼智也是先天就具有的。但这只是一种善端,人之贤愚,决定于对这种先天的善性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就会失掉这种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教育目的和内容
(1)教育目标: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指出了培养目标——“大丈夫”的主要标准: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就是说,一个能自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封建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
(2)中心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的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作文
孟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的习作也是他精心栽培出来的,老师因为知识渊博,又姓孟,所以,很多人都称他“孟子”。
开学时,孟子向女生保证,如果没犯很大的错误,他绝对不管我们,他说我们上了五年级自控力强,所以相信我们。
孟子的每节语文课都会给我们讲习作,他是作家,为了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写作计划,每天帮我们批改作文,发表作文,教我们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一个人,怎样……
在学习方面的严格,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但他总能给犯错的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记得那一次,我在宿舍和陈心谊讲话,被邹级长抓到了,而且全校通报。就在第二天早晨,孟子慢慢地走进教室,轻轻地说:“陈心谊和廖思雅,你们跟我来一趟办公室。”我们俩个当时吓得瑟瑟发抖,慢吞吞地跟着孟子走进静得吓人的办公室,我的眼泪已经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那一颗颗眼泪,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不敢靠近孟子!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来办公室吗?”孟子说话时的眼神很温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像杀人的眼神。
“知……知道……道……”我边抽泣边说道,“我们……中……午睡觉时讲话……被……批……了!”
“廖思雅,你一第次哭时,我就知道你的班级集体感很强,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你会改掉以前所有的坏习惯,努力做一个优秀的自我……”孟子的语气很平和。
孟子继续说:“陈心谊,我一直觉得你是个文静优秀的孩子,这次,我就不在班级说这件事情了,希望你们两个能知道我的用意!”
我们慢慢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我不仅知道了在宿舍怎样安静睡觉,不打扰他人睡觉,还懂得了怎样学会宽容别人……
【孟子的思想精选】相关文章:
孟子是哪个朝代的思想家05-17
《孟子》孟子序说06-14
《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06-19
《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06-19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下06-19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11-23
《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下06-19
《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上06-19
《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06-19
《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上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