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礼记》的名句鉴赏

时间:2022-11-18 11:41:22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礼记》的名句鉴赏

  鉴赏,汉语词语,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礼记》的名句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记》简介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如下是《礼记》的名句鉴赏: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

  选自《礼记·曲礼上》。狎:亲密的意思。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

  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鉴赏】

  这里向世人讲明了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反对那种只看到别人缺点,而不看重别人优点的小人,这种人其实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缺点,为了掩饰自己,才大大贬低别人。强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缺点,积极寻找所恶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尺度。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

  选自《 礼记·曲礼上》。让:歉让。怠:懈怠。

  【译文】

  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鉴赏】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强调君子必须具备德才学识修养的同时,我们不妨从反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还能被社会接纳吗?不能,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注释】

  选自《礼记·王制》。论之:考察他。

  【译文】

  凡是选用人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胜任工作后才铨定爵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

  【鉴赏】

  论述选拔人才的方法。这种选用人材的方法和我们现在的聘用人才制度有相同点。聘用人才,首先要求德才兼备,经过多方面调查考核,确定德能的高下之后,才决定是否录用, 再根据能力的大小,岗位的重要与否,最后给予相应的待遇。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注释】

  选自《礼记· 文王世子》。

  【译文】

  能知道作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作一个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

  【鉴赏】

  人的一生在不停的变换着自己的位置,由最初的为人子到为人父,兼有双重身份。只有做了父亲之后,才体会到当初父亲的谆谆教导和良苦用心是多么的不容易。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儿子,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在督促自己为子女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培养子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上的为人臣,知事人都是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说,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可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注释】

  选自《礼记·礼器》。

  【译文】

  忠信是礼的精神基础,义理是制作形式的原则。

  【鉴赏】

  论述忠信与礼,义理与礼的关系。忠信是礼的根本,义理是礼的形式,没有忠信,礼就无法存在。没有义理,礼就无法施行。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

  选自《礼记 ·学记》。俗:风俗。

  【译文】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鉴赏】

  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关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能使人民提高学问道德修养,明白事理,尊守道德通过教育准则,有助于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教育是强国之根本。从古到今,教育都是人通向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催化剂。

  扩展资料:

  01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出处】《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释义】教导他们三种行为:第一是孝行,以亲爱父母;第二是友行,以尊敬贤良;第三是顺行,以尊敬师长。

  【赏析】这是《周礼》中记载“师氏”要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来教导世子及公卿、大夫、士的子弟。就德、行而言,古人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师氏”的朝位在虎门的左边。凡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未出来做官的,都要在师氏这里接受教育。教育内容有祭祀(古人认为是件大事)、会同(诸侯之间的会见礼仪)、礼宾、丧祭、军旅等。

  02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出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

  【释义】(保氏以道和艺)教养王子、世子、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教给他们六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赏析】“师氏”主要教德行,而“保氏”则专教六艺。师氏担任告王以善道的职责,保氏担任国君有恶行则劝谏的职责。后世设置的太师、太保等一类官职盖本于此。六艺中,礼,指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乐,即五音六乐;射,各种射箭技巧;御,指各种驾驭车马用以作战及狩猎的技巧;书,指造字法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指《九章算术》,即百分法、联立方程、圆周率、差分、几何、勾股等数学知识。

  03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出处】《周礼·春官宗伯·大师》

  【释义】教《诗经》之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赏析】这是以教《诗经》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教育。《诗经》既是诗歌,也是乐章。《诗经》中的诗,都是可以入乐、吟唱的。这既是文艺作品创作的教育,也是音乐教育。

  04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对自己所喜欢的人,也要看到他的缺点错误;对自己所憎恶的人,也要看到他的好的一面。

  【赏析】这是说凡与人交往,不能以一己之爱憎来评判他人的善恶、贤愚。人之常情,当喜欢一个人时,看不到他的缺点、错误;憎恨一个人时,又看不到他的优点、长处。这样来看人、交友,就不全面,而且还可能出问题。只有“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才能全面、准确地评判出一个人的善恶贤愚来。

  05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在财物面前不要随意攫取(不属自己应得的部分),在危难面前不要逃避。

  【赏析】《礼记》教人要“临财毋苟得”,意为原本不属自己应得的财物,暗中纳为己有,这会使一个人丧失掉廉洁的品质。《礼记》又教人“临难毋苟免”,意为若君、父或好友或自己有仇家谋害,面临危难,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友者,当挺身而出,豁出身家性命去拼搏、去拯救。反之,若畏葸不前,临难逃避,则会陷君、父或好友于危亡之境,这是很可耻的。故云“毋苟免”。

  06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鹦鹉能学舌,终究是飞鸟;猩猩能言语,仍然是禽兽。现在的人却不懂得礼节礼仪,虽然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

  【赏析】古人认为鹦鹉和猩猩是生物中很聪明的动物,它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说话。然而它们不懂礼,不能以礼处事,依然不能改变它们是畜生的地位。可见,知“礼”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根本被丢掉,那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07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让,多做好事而不懈怠,称之为君子。君子不要求人全心喜欢自己,也不要求人全心为自己尽忠,以使交情得以完美地保持下去。

  【赏析】此节讲君子严于律己和交友之法。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见多识广;只有不耻下问,才能学而常新。努力做善事不放松,道德才能逐渐完美。有道德的人,也常善于交友之道。君子善责己而轻非人。

  08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邻家有丧事,不唱歌助舂。同里有丧事,不在巷中唱歌。

  【赏析】此节讲邻里有丧事所当遵守的礼俗。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要灵活处事,不能一味蛮行。“乡有乡规,民有民约。”入乡随俗,就要遵守这些基本规则,这里所说正反映了这个情况。邻里有丧葬不善之事,君子应怀戚穆之心,不相不歌,不助人之悲。这也反映出了农业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人人都有求人之时,大家应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09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出处】《礼记·曲礼上》

  【释义】每到一处地方,要先打听当地的禁忌;每至一国,要先了解该国的风俗习惯;每到一家,要先问问避讳什么。

  【赏析】这三个“问”:“问禁”、“问俗”、“问讳”,都是为了尊重他人之意。问禁,虑得罪于国君;问俗,虑得罪于主人。尊重人,这也是处世应有之义。

  10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释义】小伙子们记住呀: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还厉害呀!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这里有一个故事:孔子经过泰山旁,有个妇人在墓地哭得很伤心,孔子坐在车上凭轼肃立,仔细听她的哭声,然后派子路去问她。妇人回答说:“以前我公公死于虎口,后来我的丈夫也死于虎口,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于虎口了。”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苦役和苛捐杂税。”然后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苛政猛于虎也”这样的话,意为你们今后从政,绝不能搞苛政,要行仁政。苛政,这是国家施暴于人民的政治,为什么说它比老虎还厉害呢?因为老虎虽猛,人们可以躲避,可以侥幸免于一死,还可以抗争,或许能打死它,但苛政之下,处于弱势的人们是无法躲避,无法与之抗争的。

  11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出处】《礼记·王制》

  【释义】(国家)没有三年的储备,就叫做“国非其国”了。

  【赏析】这里谈国家在理财方面对储备的重视,特别是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储备,如粮食、布棉、医药,要丰饶,要预为之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等。这也是理财之要。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出处】《礼记·礼运》

  【释义】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

  【赏析】“天下为公”,是相对于“天下为家”的概念。“天下为家”,即天子以天下为家,天子之位传于其子孙,以天下为私有。“天下为公”,这是儒家所设想并憧憬的“大同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天子是禅让的,执政官员都是公选出来的贤能之人,社会上人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均有所养、所用、所终,没有奸诈的小人,盗贼绝迹,夜不闭户……这就是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情景。

  1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出处】《礼记·礼运》

  【释义】吃饭穿衣,男欢女爱,是人们存在着的最大的欲望。

  【赏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修己治国,不是宗教教义,更不是玄谈,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哲学。所以孔子敢公开讲:“食、色,性也。”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更敢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公开承认“食、色”、“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的欲望,这实际上是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需要说透了。儒家认为,人的这种欲望、美恶皆藏于心,不会露于色,因此还须用“礼义”来节制其欲望。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不懂得道理。

  【赏析】此谈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常怕自己因种种事情耽误学习,他不耻下问,好学深思;他一学习起来就废寝忘食,获得一点点进步都兴奋不已,他终生都在坚持学习,甚至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总之,他是靠了学而不厌才积累起那么丰富的知识,成为儒家的创始人,永受后人尊敬。

  15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即使有最好的理论,不去学它,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

  【赏析】这是《礼记》中的名句。它强调只有通过学习,方能认识至道之善,明白学问之奥妙无穷。为了阐明这一道理,《礼记》在它前面还用了一个比喻:“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意思是,即使有人间的美味佳肴,不去吃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可口。

  16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坏事发生了再加以禁止,就遭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学习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弄乱教学秩序而不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褊狭浅薄而见识不广。

  【赏析】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他就必须做好这几方面的事:一是要抓住机会学习,趁着自己年轻努力作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纪大了想要有所作为,但是人老体衰,失去了人生中最佳的学习机遇,即使他耗费年轻时数倍的力气,恐怕也收效甚微。

  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毫无章法。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学会爬就想跑”的学习方法只能使自己的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三是要学会交流,广交有道德的朋友。在与朋友交谈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见解、新知识、新思维。

  17择师不可不慎也。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选择师长不能不慎重。

  【赏析】昔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是说,教师与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比,有两条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学,二是德。学,即学问、知识;德,即道德、品格。二者不仅必不可少,还需“高”,有了这样的条件,方可为人师表。而仅有一般人都有的学识及品格,是没有资格为人师的。为什么?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知识水平不高,或浅陋,何以为师?教师又是教别人如何立身做人的,自身道德素养一般,甚至行为不端,岂不误人子弟?

  18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出处】《礼记·学记》

  【释义】只能教学生背诵书本知识的人,做不了别人的老师。

  【赏析】只知教学生背诵点书本上的死知识的人,以这种方法教学,学生是不会有学习心得和深刻体会的,而且所知有限,故不足以为人师。意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深刻领悟,去求得真知灼见,而不是教学生学一些死记硬背得来的死知识。

  19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出处】《礼记·乐记》

  【释义】乐教通行于天下,(人们和谐相处)没有怨恨;礼教通行于天下,(人们互相谦让)不会发生冲突。

  【赏析】中国古代非常强调礼乐的教化作用,要制礼作乐,认为这是保持社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礼记》认为“乐者天地之和(谐)也,礼者天地之序(次序)也”,所以“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记》还进一步指出:“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便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就是说先王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和怨恨,从而保持心情舒畅和相互谦让的良好社会风气。

  20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出处】《礼记·乐记》

  【释义】德行是本性的端正,音乐是德行的光华。

  【赏析】德在于内,在心为德;乐在于外,是用来发扬其德的,故乐为德外在光华之体现。《乐记》认为,古代圣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教育百姓辨别善、恶、美、丑,回归到道德规范的正途上。

  21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出处】《礼记·杂记下》

  【释义】君子有三件可担忧的事: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担忧没法听说它;听说了,担忧没法学会它;学会了,担忧不能实行它。

  【赏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视“知”和“行”的关系。他们要求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道养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他们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出处】《礼记·杂记下》

  【释义】只知道紧张地工作而不知道放松,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地放松而不知道紧张,文王、武王都不那样做。既有紧张的时候,又有放松的时候,这才是文王、武王的工作方法。

  【赏析】如何处理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儒家认为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张有弛,才能更加有效。

  23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出处】《礼记·坊记》

  【释义】君子推辞尊荣,而不会推辞卑贱;推辞富裕,而不会推辞贫穷。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品德的高尚,即当正义与富贵冲突时,可辞贵而不会辞贱,可辞富而不会辞贫,绝不会为了一己之私的富贵而置正义于不顾,这是君子所不屑为的。故孔子又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表现出了他把追求正义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24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处】《礼记·表记》

  【释义】君子(举止庄重)不使自己行为有不检点之处;(容貌严肃)不使人对自己的仪态有轻视之处;(言语谨慎)不说不该说的话。

  【赏析】这是孔子教导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仪态颜色,不要有所闪失,不要有让人挑剔之处。能做到不失足、不失色、不失口,那么自己的仪容就能令人敬服,面色令人敬畏,言语令人信任。

  25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

  【出处】《礼记·表记》

  【释义】恭敬接近礼,节俭接近仁,诚信接近人之情性。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指出:恭、俭、信三者,还说不上就是仁,但是可以凭这三种美德而进入仁的境界,可以由此减少过失而增进品德。他认为,如果人能恭敬谦让地做事,即使有过失,也不会是很大的过失。仁,孔子认为是道德中很高的境地,他说:“仁之难成久矣!”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仁。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说谈到“圣”与“仁”这种境界,我还不够。不仅自己做不到,他还说“尧舜其犹病诸”,意为连尧舜这样的至圣之人做到这一步都还困难。但孔子指出通过恭、俭、信,是可以接近并达到仁的。

【《礼记》的名句鉴赏】相关文章:

《礼记》礼记·檀弓03-22

《礼记》礼记·王制08-11

《礼记》礼记·月令08-02

《礼记》礼记·礼器08-11

《礼记》礼记·内则08-11

《礼记》礼记·乐记08-11

《礼记》礼记·杂记08-11

《礼记》礼记·经解08-11

《礼记》礼记·中庸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