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阆中民俗:流传千年的巴渝遗风
“牵牛花而儿墙上爬,搭把椅子望婆家,婆婆今年才十七,公公今年才十八,丈夫他呀还在爬。喊了一声爹,哭了一声妈,你咋个把女儿嫁给他,他不是我丈夫,他还是个奶娃娃!”10月5日晚上,在阆中市杜家客栈的民俗堂会上,阆中市的民间艺人一曲四川清音《小丈夫》将晚会推向高潮,如泣如诉的演出,扣人心弦,把人们带回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产生娃娃亲恶果的封建社会。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阆中古城景区推出了 “金秋祈福.共度国庆——相约阆中”的国庆旅游主题,到古戏楼前听古戏、秦家院里唱红歌、看张飞巡城展雄姿、当秀才赶考中状元等多项民俗文化大餐让游客一饱眼福,四川清音、川北灯戏、金钱板、牛灯、喜乐神、阆中山歌、民俗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亮相街头或在院落演出,大扯游客眼球,让游客深深地感受到阆中文化底蕴的厚重。
巴象鼓舞 舞蹈 “活化石”
如果说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地毯丝绸是阆中古城的特产,那么巴象鼓舞、川北灯戏、阆中情歌、川北王皮影等就是阆中的文化的土特产.,让人回味无穷。
古城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巴象鼓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巴象鼓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在民间,女人也跳巴渝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从战时舞到民间舞蹈,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或者重大节庆,在阆中古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跳巴象鼓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气势恢宏、场面空前。
川北灯戏 欢乐来自民间
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阆中老观被称为川北灯戏的窝子,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川北灯戏历来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因此,剧目更多的是描写凡人小事。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其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如今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 《亲家母上轿》、《闹隍会》、《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秀才买缸》等都是优秀的曲目。
阆中曲艺 艳丽的艺术花朵
阆中曲艺是以四川民间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以前,出土的汉代墓砖上的说唱佣可以为证。清代,阆中民间说唱艺术与外地的说唱艺术相融合,在语言、曲调、题材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品种多样又有浓厚的川北乡土气息的阆中曲艺。谐剧、荷叶、花鼓、盘子、车灯、莲萧、莲花落、方言相声等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据阆中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李朝玺说:近20年来,阆中曲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服务地方经济,提升阆中知名度方面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他说,古代的曲艺都是民间艺人长期为生活奔波创作的作品,所以它大量来自民间,自然掺杂着一些封建糟粕,但现在我们取其精华,充分挖掘它的艺术魅力。一是在形式上,将曲艺表演融于现代灯光、道具、音响,与现代人的审美观相适应。二是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和现实,使曲艺和表演紧密的结合起来,将看和听融在一起。从80年代至今,他们创作的曲艺作品就达40余部,其中反映改革开放的曲艺作品《送古董》,以农村家庭使用的烘笼到风扇空调等电器的变迁,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多元 民俗文化不可小看
2300多年的建县史,使得阆中“风水文化”、“春节文化”、“科举文化”、“三国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衍生出中更多的民俗民风。如“风水文化”中的迎銮出銮、击鼓飘香、送火姑娘;“春节文化”中的“游百病”、舞草龙、送蚕神等;“科举文化”中的秀才赶考、打马游街;“三国文化”中的张飞巡城、张飞巡江等民俗活动特别精彩。此外还有傩戏、竹马牛灯、龙舟赛、竹枝词、民歌、船工号子、打夯歌等淳朴的巴渝遗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李朝玺说,自己70年代进文化馆的时候,为了发扬和继承民间曲艺艺术,曾跟随双龙镇一个盲人学道琴。现在,老艺人去世后,道琴已绝迹,他凭着记忆,制作了一把道琴,还能勉强唱上一段。就他知道,川北花鼓,其韵其神可令人叫绝;而扬琴、清音既高雅又复杂,很少有人唱得出。在乡下,少得可怜的几个戏班为了生计,只好参与到老百姓的红白喜事中演出苦苦挣扎。但可惜的是,现在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这些曲艺都几乎绝迹。现在阆中曲艺可谓后继无人,就是给一些年轻人拿钱请他学也没有愿意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这让老艺人们感到十分困惑。
笔者从阆中市文化旅游部门获悉:该市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2009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巴象鼓舞、竹马牛灯、川北王皮影、阆中傩戏等5大类9个项目进入保护名录。这些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公布以后,阆中市将以加强文化产业的要求,通过政府补助和民间资金投入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挖掘、保护和打造,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大放光彩,增加阆中古城的文化看点和亮点,为阆中的旅游业服务。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民间的,越要得到保护。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冯骥才近日指出:“保护民俗需要唤起老百姓对民俗文化的感情”。 他说“所有的民间文化都是自发的,人们有这种感情,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老百姓是自己文化的主人,也是文化创造者,所以我们千方百计要做的是唤起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阆中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该市正在探索一条“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文旅互动共融的发展道路,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为民俗文化搭建一座“华丽的舞台”,我们盼望着阆中的众多民俗文化得到及时的拯救和保护,我们期待着阆中民俗文化开出瑰丽的艺术之光。
【阆中民俗:流传千年的巴渝遗风】相关文章:
盘点那些北方流传的民俗谚语10-27
历史遗风07-15
渝之秋04-17
古籍的流传10-31
古韵遗风个性签名01-24
《古镇遗风》散文欣赏09-10
阆中古城06-13
民间流传的谚语08-02
流传至今的思想08-12
冬至流传的谚语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