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国学传承之路在何方?
前段时间,笔者在闲聊时问起一个小朋友,“你知道孔子是谁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小朋友“定义”性质的回答和对《三字经》的倒背如流让在座成年人拍手称好,但当被问起“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时,这位小朋友却茫然不知所措。
对国学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国人一直争执不休。其实,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不妨将国学理解为中国的学问,不仅是儒家文化,也包含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所有精华。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开办了国学院、国学班,一些报纸也出现了许多国学专版,甚至有些学前班的孩子也能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倒背如流。眼见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许多人都说“国学热”到来了。一方面,“国学热”本身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最起码它证明了人们正在逐渐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在我们提及“国学热”到来之时,国学到底是什么,它的'传承之路又在哪里,是社会各界需要认真考虑的。
以文首那位小朋友为例,其对孔子的理解可以说只停留在表面。家长买的传统文化书目,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都是孩子知识的来源。只是,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探寻国学发展的意义时,那位小朋友的茫然实在值得我们忧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传承的作用愈加凸显。而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让他们从小便了解、熟悉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现在正值暑期,笔者在走访时,发现城市中很多学生家长都在着急一件事情:放假了,孩子们该干什么?很多学生家长选择给孩子报班,奥数、钢琴、画画,很少有家长会在暑期为孩子报“国学班”。当然,这首先与很多地方“国学班”开设不足有关,但换个角度,笔者认为社会各界对国学的重视程度不可谓足够。
有专家认为,国学的传承重在继承国学精神,并非全盘复古。这样的观点固然正确,现在许多学校和学生家长都在教孩子背诵《弟子规》、《千字文》,学校教学楼的走廊里有孔孟的名言,回到家有摆在沙发上的《上下五千年》,走在大街上,不时还会有当地政府做的宣传标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国学的传承已经踏上正确的轨迹、国学的复兴已经举目可见?不尽然。
在笔者看来,国学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这些“金元宝”为当前社会发展谋福利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国学传承,我们不妨分三个角度。在学术角度,加深对它的研究,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行业角度,提炼东方智慧,将国学思想融进企业管理之中,提高企业的凝聚创新力;在社会角度,从社会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进而提升民众的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归属感,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
路漫漫其修远兮,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宝贵文化财富,传承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传承,使得国学不至于被抛入“故纸堆”,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国学传承,路在何方?
【敢问国学传承之路在何方?】相关文章:
敢问路在何方11-20
敢问路在何方12-05
敢问路在何方?09-27
敢问路在何方01-31
敢问路在何方11-20
敢问三本的路在何方09-03
敢问路在何方?12-26
敢问路在何方优美散文01-16
敢问路在何方高二作文02-01